论述类文本读写融合教学策略分析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林振远

广东省阳江市广东两阳中学 529500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读写融合教学对课程的设计要保证关联紧密、环环相扣,从阅读起步,写作升华,互为促进,节节相生,阅读是积累,写作是创新,读是基础,写是深化。因而在高中论述类文本教学中通过读写融合教学,更好地提升学生概括能力与知识迁移能力,达到论述类文本融合教学的目的。可采取如下训练策略:

    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高考论述文的选材上看,内容贴近现实,注重时尚。最近这几年的选文内容除了历史文化方面之外,大多数材料选择关注当今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或者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或者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内容作为定位点。比如,全国卷Ⅰ《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模拟试题《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这些选文都是关乎社会热点的,紧跟时代步伐的内容。论述文选文内容历史与文化并重,注重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在日常的课堂中,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经验,以及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这意味着我们应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情,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文本所传达的意义

    2.提高学生的阅读筛选能力。

    在辩论型文本中,为了支持一个观点,常常需要提供一系列论据。然而,其中不少论据可能是基于新的研究或发现新信息。先要整体把握文本的论点、思路结构以及相关的论据,没错,信息的筛选确实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阅读目的进行取舍的重要思维活动。它是指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和兴趣,有目的地选择、提取和处理相关信息的过程。

    筛选信息,要注意这几种情况:同一信息、遥远信息、潜在信息。

   1)同一信息。在文章中确实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表达,或者在选项中以不同的说法呈现。变换后的表达方式和原文实际上是相同的,只是用了不同的措辞。

   2)遥远信息。在一篇文章中,同一观点的解释材料可能会分散在不同的段落中呈现,甚至相距很远。为了有效地展示这些材料以证明观点,我们需要善于将相关的引用和例子聚集在一起,以呈现出观点所要传达的信息。

   3)潜在信息。这种隐含意思可能会被误解或无法理解。因此,在阅读和理解文本时,需要结合上下文和作者的意图来进行推断和解读,而不能仅仅依赖文本本身,意思往往会随之改变。文本可能会运用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方法来表达一些言外之意,我们要教会学生依据这类修辞方法,联系语句的字面意思和语境,通过相似、相关、相反的联想来解释言外之意,了解命题意图是准确回答问题的关键。在明确了题目要求后,就可以在文章中寻找和答案相关的相关信息,从而大致确定答案所在的位置锁定答题区域。

    3.提高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1)整体感知文章结构。论述文是一种阐述观点和思想的文体,论辩性强的文章确实需要一定的逻辑性和概括性。在文体特征上,以理服人的文章强调在论述过程中通过理性的论据和论证来说服读者。在内容上,它常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以权威性的论据和观点来支持作者的观点。在语言上,它通常使用较为抽象和普遍性的语言,以概括和总结的方式表达观点。在结构上,以理服人的文章通常具有明确的论点和主题,采用逻辑严密、有层次的结构,以清晰的脉络和结构来展开论述,从而更好地达到说服读者的目的。例如,2016年全国卷Ⅰ的《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以总分的结构在开头就提出了“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的中心论点。这一发现不仅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也使得历史文献中关于中国古史的记载更加可信。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在中外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震撼,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字学的改革进程。

   2)论述文的结构应该是从总到分的逻辑关系,即先阐述中心论点,再进行分论点的展开,最后利用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来支持观点。在使用材料时,要确保其与观点的相关性和可信度,避免使用不相关或低可信度的材料。此外,为了增加文中的逻辑性,还可以通过举例、比较、对比等手法来展示不同材料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强论证的力度科学数字、历史人物等。这些材料通过提供客观的实例和数据来支持观点的正确性。而理论论据则可以包括专家名人的论述、科学原理、俗语成语等。这些材料通过权威的言论或被广泛接受的智慧来加强观点的说服力。

  3)为了在文章中体现结构和思路,作者通常会使用一些特定的词语来连接上下文,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思路。这些标志性词语包括关联词、顺序词、总结词、范围词和过渡词等。通过使用这些词语,作者可以清晰地表达各种关系,比如因果关系、对比关系、递进关系等,使文章的逻辑关系更加明确

  4)在文章中,寻找能够准确体现结构和思路的关键句是至关重要的。论述文要求将材料有机融入中心论点的论证中,每个部分都有关键观点句来支持中心论点,因此需要注意抓住这些关键句。在内容方面,关注概念性句子和富含深意的句子,它们可以揭示题目的核心句和概括段意的观点句。在结构方面,关注总领句、过渡句和总结句。

  5)提纲对原文的内容进行逐段概括,帮助全面理解文章、厘清思路,增强语言概括和思维条理能力。具体步骤包括阅读原文,确定主要论点和逻辑结构,用简洁语言概括每段内容,并按逻辑顺序组织提纲。提纲的价值在于深入理解文章、掌握关键观点和论据,提高阅读效率和笔记整理质量。应用方面,提纲促进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文章信息,培养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的准确性和连贯性。提纲是一种基本的读书方法,学生要培养提纲构建能力,以提升阅读和分析能力、论据以及各论据之间的关系,区分主次,使用简洁的、概括性强的语言把文章提纲列出来。

    4.提高学生概括作者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

    观点和态度是作者对特定事物持有的见解和情感表达方式。观点指作者对社会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态度则包括肯定、否定、喜爱、讨厌、赞扬、批评等。观点态度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即文章的意图,可以通过论点或分论点以及语段的中心句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在总体上可能是明确的,但在特定情况下,比如引用或转述多个人的观点时,作者的意图可能较为隐晦,所以要区分作者的观点态度和由于引用材料所引起的某个群体的观点态度。教师要教会学生从几种情况下解析一下文中观点:

    通过引用和转述多方观点,作者试图展示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和形成观点。

    在议论文中,作者的观点常常通过使用诸如“认为”、“以为”、“感到”等标志性词语来进行表达。这些句子直接体现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③分析论述文所采用的各种材料,无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往往能够折射出作者的主观情感。通过对这些材料进行细致的分析,我们能够重要途径来概括并理解作者所持的观点和态度。

    ④有时,作者会以间接的方式表达观点和态度,而不直明说。解读这种评述需要从具体的表述中入手,提炼并概括要点。

    ⑤通过抓住文章中的显性因素进行分析和概括意味着专注于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以及其中的关键词语。这些元素通常揭示了作者的核心观点、态度或主题,并提供了解读文章的线索。

 

 

 

参考文献

[1] 张芳.高中语文读写一体化训练的连接点选择 [J]. 中国校外教育 ,2018(23):87。

[2] 李雅娟 . 高中语文读写整合教学的实验研究 [J]. 教育实践与研究

(B),2018(06):21~2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