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教学评一致性
正文
一、关注课程教学,选择多元方法进行授课
(一)开发语文游戏,激起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相对单调乏味,特别是在老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学生们更加不愿意去学习和探索语言知识。而游戏活动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种教育方式,它具有其他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优点,特别是它能使语文课堂气氛变得生动起来,激发了同学们对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的兴趣。为此,在课堂上,老师们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在适当的时候,为孩子们进行适当的语言游戏。
比如,在《苏州园林》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前期,老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技术,将苏州美丽的景色以一种视觉的方式展现给同学们,并让同学们仔细欣赏所呈现的图片,从而激发他们对这篇文章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愿望。接着,老师又从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出发,运用课堂设疑的方法,通过“全文的解释目标是啥?”“作者对苏州的整体观感如何?”“全文又把握了苏州的哪些景观特点?”通过对苏州园林景观的了解,了解苏州的特色,了解其对城市景观的欣赏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课本的实际情况,开展了“我当向导”的有趣的语言游戏。在这一次的活动中,同学们要作为一个小向导,为同学们讲解并介绍苏州的风景,这样,更多的同学们就可以通过扮演一个小向导来练习自己的口语表达技能,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有良好的学业体验
根据教科书的内容,给学生提供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将学生带入教科书文本的学习情景,这既可以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深度,使学生在对课文的理解和理解中得到良好的效果,也能使学生在实际的投入环境中,增强对所学材料的理解和记忆,从而使“教”在教学评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比如,在《背影》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使同学们有更好的在课堂上的学习体验,更好地体会到作者对父亲的爱,老师是如何进行教学的:第一,通过设置问题情景,指导同学们进行阅读,并试图从文章中发现,作者在四次描写的时候,他会写出四次哭泣,这四次哭泣分别是怎样的情景,又包含着怎样的情感,从而使学生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更深层次地剖析与理解,从而找到这个问题的解答。二是逐字逐句地欣赏文本。这一阶段,老师创造了一个以阅读为目的的情景。在这种阅读式情景的设定过程中,在学生对教科书文本进行了深刻的解读之后,老师要对其进行恰当的引导,从而提升了学生在语文课上的阅读深度。例如,全文主要讲述了父亲对子女的关爱,却没有将之正面地表现出来,而是从父亲为我买东西这个动作侧面地突出和表现了这一点,从而促进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学习效率。
二、强调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成效
(一)课前进行预习,切实做好课前学习准备工作
课堂预习是对已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只有在上课之前,让同学们对课堂上所要学习和记忆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理解和认知,这样就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更有目的地学习,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变得轻松。为此,在课程的过程中,老师会让每个同学在上课之前都要对课上的知识进行预习,以突出学生的自学能力。
比如,在《济南的冬天》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从课前的预备工作开始,强调要让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要把自己给他们的学习任务做好,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效率。在这个时期,同学们不但利用了信息科技的资源集成的优势,还从网络上收集并下载了与这篇文章有关的资料,并且将注意力集中到了那些资料上面,以找到那些可以在课堂之前学习这篇文章有用的东西;并通过信息化的互动平台与老师、同学进行紧密的联系,为自己课前预习这篇文章所遇到的问题向老师求助,请老师或同学帮忙解决和解决,从而使学生能在课前对整个文本有个大概的认识,减少课堂上的困难。
(二)组建研究团体,指导同学们进行群体内的语言探索
引导同学们组成一个学习团体,并让每个同学尝试主动地参加团体探索,以学习团体为中心来解决某些问题。它既能让学生重新找回对语文文本知识进行深入学习的自信,又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泼起来,使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枯燥无味的学习气氛得到了很好地改善。因此,在课堂教学环节,必须引起老师的注意,并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重视教学反馈,突出教学评一致性优势
对于老师来说,要凸显出教学评的优点,就必须对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指导学生对教科书的知识进行研究和探索,同时还要在教学活动完成后,做好课堂的教学反思,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系统性的反思和总结,从而能够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分析。
比如,在教授《诫子书》这一课时,老师们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微课”的优点,对整个课堂的全程进行了现场拍摄,并对拍摄到的录像资料进行了反复地观察与研究,从而逐步地找出了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例如,有些同学在学习这篇文章时,难以对文章中所说的内容有更深入地理解,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这种情形下,老师可以尝试让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来探索诸葛亮写这封信的意图,并阐明整篇文章的主旨在于“静”,理解作者给他的孩子们留下的一些生活哲学。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与欣赏,从而使学生在语文课上获得更深层次的学习。同时,老师也要鼓励并指导他们对自己对这节课的学习与探索的状况进行反思,从而让他们对本课有一个更好地认识。
结语:
总体而言,应坚持以老师之“教”,学生之“学”,课外之“评”为出发点,系统地进行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工作,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总体需求,又能为今后的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工作提供支撑,特别是解决一些老师对维持教学评估不够重视的情况。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要对当前的初中语文课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地剖析与研究,尝试从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需求出发,对其进行相应的改革与改进。
参考文献
[1]隋青.初中语文实施“教学评一致性”的一些思考[J].新课程,2021(17):157.
[2]严建彪.明晰理念、确定标准、规范要求——初中语文教学评课的再思考[J].初中语文,2014(27):114-116.
[3]赵慧.单元整体教学:“教—学—评”一体化的实现——以统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一单元为例[J].语文学习,2021(7):20-24.
[4]王金霞.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J].家长,2021(30):78-79.
[5]任富军.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增强初中语文教学效果[J].品位·经典,2021(17):166-168.
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东方中学2021年度立项一般课题“基于和融文化的集团学校教学研一体化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H2021052)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