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情境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探究
摘要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教学效率;教学质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正文
引言:要摆脱当前的困境,必须制订多维度的教学目标、丰富生活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建立全面的评估系统、进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本文探讨了“生活化情境”教学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作用,并对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探讨了运用“生活化情境”教学的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生活化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促进教学形式多样化
青少年学生对外界环境的好奇心强烈,有强烈的求知欲,但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对外界环境的认识还不够透彻。将生活化情境化教学运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堂,可以丰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式,使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化。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道德与法治教育是非常有价值的,只有把良好的品德和法律意识反映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才能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功能。在实践中,教师必须明确的意识到这种教育的最后效果是通过实践来检验的。小学生生活在学校、家庭的保护之下,缺乏社会阅历,对各类社会活动有强烈的好奇心,并有强烈的体验和感觉欲望。
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运用生活化情境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通过讲述有关的人生故事,使学生了解到其中蕴含的价值观、法律观念,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法制意识。
(三)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在生活化情境化的教学中,老师不但要讲不同的故事,而且要积极地进行实践,通过组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让他们对这个故事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被感动。把“生活化情境”教学运用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检讨自己的行为,找出自己认识上的不足之处,并主动加以改正,以提升自己的品德。生活化情境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完相关的课程后,利用生活情景来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比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利用“丢垃圾”的环境来解释有关的知识,并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进行垃圾分类。运用生活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情景进行清晰的认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情境中,从而真正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生活化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这一教学方法的认识不足
“生活化情境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一些教师的教学思想已经定型,对其进行了认识和运用。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到许多现实条件的制约,许多教师对有关的教育观念缺乏有效的理解。另外,一些学校对德育、法制课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往往是由一些非专业的老师来授课,他们对德育的特征、重点、难点等都没有很好地掌握,难以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实施生活化情境教育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性。但是,有些老师还采取了“灌输”的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影响了学生的主体性。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学生的学习表现为消极、不感兴趣、不主动、不自主、思维发展受限。
三、生活化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
(一)重视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人才的素质和基本的法制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必须从小做起。高校应注重道德与法治教育,强化教师队伍,以适应教育的需求。一是要保证教学老师的专业素质,二是要定期开展师资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生活化情境教育的专题讨论会,使全体教师都能熟练掌握并运用生活化情境教育,从而构建一支素质优良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师资队伍。
(二)以学生为主,优化教学过程
在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时,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教学设计,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生活的教学内容,设定生活的教学目的,创造生活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中有关的知识,把真实的情景融入课堂。比如,在教授家庭方面的课程时,可以把家务活融入到课堂中,让孩子们了解在家里要承担一些家务活,并能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责任心。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经历和理解能力,从而使教学目标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比如,在教授有关做事情的有关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设定一个“培养学生谨慎小心的习惯”的教学目的。在实践中,老师可以把学生在课堂上所遇到的不认真的问题联系起来,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不认真的危害,从而增强自己的责任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运用生活化情境教学法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同时,还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创造出适合的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起他们的注意,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往往从一开始就向学生灌输有关的理论知识。而对那些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则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从而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生动的课堂环境,使他们参与到课堂中,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有关的知识。教师在创设生活情景时,要注意利用因特网、多媒体等手段,利用网络的丰富教学资源。
在运用“生活化情境”教学方法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时,要按照所讲的内容,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它包括:第一,导入生活情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学生了解课本知识创造条件和依据;二是组织、指导学生挖掘生活环境,指导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和教学;三是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使课程的内容更加清晰;四是根据教学内容,分析生活环境,使其更好地了解有关的知识。
(三)以教材为本,合理选择教学素材
运用生活化教学是通过运用生活中的事情来推动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以教科书为基础。在实施生活化情境教育时,教师要掌握教材的编写特征,合理选用教材,以保证所选材料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教学中,通过运用生活情景来导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去探究、思考生活场景,从而加深对课本内容的认识。
在导入生活情景时,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所熟知的生活情景做好准备。小学生的认识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而道德与法治又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它对学生的思想素质要求很高。在实践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选取,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从而使学生真正了解和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质,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
另外在导入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征,并根据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教学。学生的思想跳跃比较大,很容易有自己的创意。因此,在教材的选取上,要尽量做到有针对性,以免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许多思想,与课程内容和主题产生较大的偏离。在材料的选取上,教师要尽量选取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材料,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掘出其中的真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用实践检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的在于把它运用到人生中去,所以要用生活化情境来检验教育的成效。在每次课堂结束后,老师可以安排一些实践任务,让他们主动参与,而不是以成绩来衡量成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的实际操作,做到“以教为本”。举例来说,「我是独一无二」这门课程,以发现自己的特质为主题,让自己明白,尽管与别人相处,却拥有独一无二的人格。老师可以组织同学进行“夸赞自己”,使他们更加了解自己。通过实际操作来检验教学效果,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结束语:
综上所述,把生活化情境化教学运用到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可以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对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生活化情境”教学的价值,注重“德育”和“法治”;以学生为中心,使教学流程得到优化;以教材为基础,合理选用教学材料;通过实践来验证教育的成效,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的成长和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梁丽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J].天津教 育,2021(03).
[2]闫平,刘志平.浅议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0(11).
[3]高月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天 津教育,2020(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