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在游戏化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摘要
关键词
游戏化教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幼儿教育
正文
引言
幼儿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第一步。幼儿时期作为儿童身心发展的起步阶段,其教育质量、教育水平对于儿童健康和谐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作用。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幼儿园教育面临着更加综合全面的要求。游戏化教学是幼儿园阶段主要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在关注游戏化教学效果提升的同时,注重效果得来的过程,从幼儿游戏学习特点、教师必备知识技能入手,更好的积累经验、探寻规律,在潜移默化间实现教学效果的自然提升。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研究。
一、幼儿的游戏学习特点
1、能动性
幼儿的游戏学习具有鲜明的能动性特征。德国哲学家博尔诺夫认为,人生来的身体能力具有缺陷,为弥补这种缺陷,人具备了生来便有的学习能力,进而不断使自己完美起来。人主动学习、探索的特征体现在各个年龄阶段,幼儿阶段同样如此。在游戏学习过程中,幼儿会积极主动的进行尝试探究,从中吸取经验,获得成长,进而强化了不同幼儿建潜在的优势和不同的发展路径。
2、兴趣导向
兴趣导向是幼儿游戏学习的突出特征之一。幼儿往往对外部世界抱有较高的好奇心,积极观察外部世界,并寻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生长点。当幼儿进入自己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时,其注意力会显著提升,不仅会专注于游戏活动,更愿意主动尝试与探索,获得各种各样的惊讶和喜悦。
3、直接经验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0-2岁的儿童处于感知运动阶段,主要依靠感觉和动作来适应环境;2-6岁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主要依靠模仿、想象发展思维,自身的知觉的影响作用较大,幼儿正处于这两个阶段。游戏学习活动中,幼儿有着明显的直接经验特征,更愿意关注身边能够直接观察、接触的事物,并通过动手尝试的方式获得游戏体验。
4、模仿创造
对于外界事物的观察和模仿是幼儿最主要的学习创造方式之一,游戏学习活动中,幼儿同样具备这一特征,成年人的语言、动作、表情和态度,以及外界环境、事物均能够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
5、热情积极
德国哲学家博尔诺夫认为,人的成长发育需要安全感的支撑。幼儿的成长发育过程中,也需要熟悉、信赖的外部环境以及良好的社会性关系。游戏活动中,这一需求体现于幼儿的热情积极特征,幼儿往往会乐观的看待外部世界,并期盼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同时,良好的社会关系也能够为幼儿的游戏探究提供重要的驱动力。
二、游戏化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1、支持引导能力
游戏不仅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对幼儿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影响。游戏满足了幼儿的天性和需要,能够使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自由选择游戏对象和活动,获得经验,发展语言表达能力、肢体协调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实现成长。同时,在早期儿童教育中,教师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游戏化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具备支持引导能力,为幼儿的游戏行为提供适当、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以强化幼儿的游戏学习体验,确保教学效果。
2、行为观察能力
新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了“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在幼儿游戏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不过多干扰幼儿的游戏过程,而应通过对其有效行为的观察和记录,明确幼儿的游戏需求,行为观察能力已经成为游戏化教学中教师最核心的专业能力之一。
三、游戏化教学模式中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策略
1、支持引导能力提升策略
(1)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有效的游戏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满足幼儿模仿创造、获取直接经验的需求,其设计也是教师支持引导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实践中,教师应当针对幼儿的年龄阶段、发展需求、兴趣特征等,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创设游戏环境。例如,教师可以将游戏区域进一步细化,分为建构区、角色扮演区、阅读区、户外活动区等,并在不同区域投放适宜的游戏材料,为幼儿提供隐性支持。例如,教师可以结合近期教学内容、幼儿兴趣特征,在建构区投放不同形状、颜色、大小的积木,并合理调整积木类型,为幼儿将观察经验带入建构游戏提供充足的空间。同时,教师可以设置整体游戏活动,将多区域游戏整合在某一具体主题之中。例如笔者以“我们的图书馆”为主题,将扮演图书馆员的角色扮演游戏、制作图书馆道具的美术游戏、讲述书中故事的阅读交际游戏结合,能够使幼儿从其它领域中获得完成某项游戏的知识、经验,教学效果良好。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均应符合相应的安全标准,材料没有锐利的边角或者容易吞咽的小部件;在活动场地设置防滑、防撞等保护性设施,并注意活动区域的通风和采光,为幼儿营造舒适、自然的游戏活动环境。
(2)注重支持引导策略
①根据幼儿的游戏水平支持引导
幼儿的知识、能力、水平不一,需要的支持同样存在差异。实践中,教师可以依据幼儿基础学情,将其划分为不同层次,并给予针对性的支持引导,更好的辅助幼儿发展。针对0-2岁,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幼儿,教师需要注重强化其感知体验,积极进行主动示范和引导。例如笔者在“我们的图书馆”主题活动中,利用多媒体、绘本,直观展示图书馆的构造、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分工等,并鼓励小班幼儿模仿,为角色扮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针对3-6岁,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教师需要注重间接启发和引导,充分激发其思维、想象能力。例如笔者在教学中,小班的幼儿经过数十分钟的积木搭建,将积木散乱一地。笔者对中班、大班幼儿说:“小班的宝宝们已经玩了很久了,他们已经有些累了。宝贝们,你们快来帮帮他们吧”有效激发起幼儿的合作意识,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引导。
②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支持引导
幼儿对于认知、情感、社会和身体等方面均具有强烈的发展需要。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进行支持引导。例如针对认知发展需求,教师可以从游戏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幼儿主动探索解决方案。针对情感发展需求,教师可以抓住幼儿游戏中的失落、愤怒等契机,引导幼儿正确对待。针对社会发展需求,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引导幼儿与他人沟通和协作。通过针对性支持,更好的辅助幼儿成长。
例如,在购物主题的游戏活动中,幼儿A仅仅扮演购物者的角色,对于其他幼儿表现出的合作购物、物品交换等需求置之不理。笔者看到这一幕,对A说:“你这个人太小
气了!买了那么多东西都不跟B换一下!”这样的评价有效激发了A与B交流沟通的意愿,二人立即热情交流,发展了A的沟通协作能力。
2、行为观察能力提升策略
(1)把握观察时机
行为观察是一个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有效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教师首先应当把握正确的观察时机,以提升观察效果,更好的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①问题点,注重观察思考
有效的观察能够为教师的支持引导提供科学的依据。观察能力提升中,教师应当抓住问题点的同时,注重观察后思考,避免急于介入引导,更好的把握幼儿特征的同时,提升教师观察的效果。
例如,在户外建构活动中,笔者为幼儿提供了多种大型积木,鼓励幼儿自主搭建。幼儿C和幼儿D看到户外场地的一个小水坑,计划搭建一座跨过水坑的“桥”。二人合力搭建好桥面后,准备搭建上下桥的台阶。幼儿C用数块空心积木作为台阶的“地基”,并用圆柱积木紧靠桥面并排,形成了简单的“台阶”。幼儿D迫不及待的走上桥,但由于圆柱形积木晃动,B险些跌倒。同时,其它幼儿看到“桥”,纷纷走上走下,圆柱型积木逐渐分开,幼儿A和B生气地说:“搭的这个台阶一点也不好。”观察到这一幕,笔者并未急于引导,而选择了继续观察。在其他幼儿的鼓励下,C和D想到了用大型的空心积木加固台阶,并在一次次尝试中,搭建起了稳定的“桥”。这样的观察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思考探索能力,使其在教师的等待中积极探索,对于对称、平衡等科学领域内容也有了深刻的认知。
②转折点,关注行为细节
幼儿行为的变化能够引导教师更好的把握幼儿的心理、思维,是提升观察效果的关键。观察能力提升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幼儿转折点的关注,抓住行为细节。
例如,在建构游戏教学中,笔者观察到如下情景:幼儿E和F模拟保龄球,在倾斜的轨道前放置了数个木块,并尝试在轨道顶端释放圆柱积木,使其沿轨道滚下击倒木块。幼儿E拿来两块圆柱积木,将其并排摆放,尝试在轨道上滚动。F看到后将两块圆柱积木上下重叠,并对E说:“这样摆放威力更强。”释放圆柱积木后,仅击倒了轨道前的两块木块,后面用木块搭成的“墙”毫发无损。E看到后,尝试拿掉“墙”中心的数个木块,再次进行尝试,并对F说,“如果不行,就再拿掉两块。”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变化圆柱积木摆放方式、拿走“墙”中木块两个转折点,笔者对此进行了思考。变化圆柱积木摆放方式方面,笔者推测幼儿在之前的游戏经验中,感受到滚动物体的击倒力量和滚动物的速度、形态有关,并意识到两个上下重叠物体的滚动速度相较两个并排物体的滚动速度更快;拿走“墙”中木块方面,笔者推测幼儿认为滚动物体的击倒力量和击倒目标的数量有关。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能够更好的把握幼儿的思维方式,为后续教学优化改进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持。
(2)重视观察反思,促进深度学习
教师观察的最终目的指向于教学的改进和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为强化自身的观察能力,教师在优化观察行为的同时,也应当注重观察反思,通过反思进一步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作用,进而更好的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实践中,教师可以从幼儿的游戏动机或兴趣点、幼儿的已有经验、幼儿获得的新的经验和获取方式、幼儿的学习品质四方面入手,进行反思,以更好的、有目的的观察幼儿的整体游戏过程。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3-6岁儿童发展指南》对于各领域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细化反思内容,把握幼儿当下的学习情况。
(3)注重观察分享,提升教师效能
观察是一项较为主观的活动,需要教师充足的内在动机的支持。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观察、反思仅限于自身,难以获得有效的观察动机。为提升教师的观察能力,幼儿园教师、幼儿园管理者等应积极行动,注重观察分享,主动组织教师间的分享交流活动,使不同教学基础、教学能力、个性特征的教师在意见交换中,对观察案例进行评价交流,使观察者更好的体会到观察的成效,提升自我效能感。
例如,笔者在观察幼儿的户外建构活动后,做出了“A在自主户外建构游戏中,难以集中精力,不愿对单一的材料进行探究,总是拿起一份材料看了后马上换另一份,影响到了其他幼儿的游戏”的记录。在集体评价交流中,其他教师指出了该观察记录并未客观反映A的游戏行为,并被笔者贴上了“难以集中经历”的标签。经过集体讨论,笔者收获了如下修改意见:①注重客观描述,仅记录看到的幼儿游戏过程,避免加入自己的主观情绪;②注意细节,尝试观察记录幼儿的情绪变化,避免使用概括性的形容词描述;③关注社交关系和发展过程,记录幼儿与同伴之间的行为、情绪,以及它们的变化。这样的集体讨论交流有效解决了笔者观察记录中的不足,为笔者观察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效帮助。
总结
综上所述,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一线必须主动行动,刷新思想观念,从能力和素养出发,不断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游戏化教学是幼儿园阶段的核心教学内容之一,幼儿园教师必须主动行动,把握幼儿在游戏教学中的能动性、兴趣导向、直接经验、模仿创造、热情积极等特征,明确支持引导能力、观察能力等必备能力的要求,并从等入手,提升支持引导能力;从把握观察时机、重视观察反思、注重观察分享等入手,提升观察能力,并积极将理论带入实践,以优化自身能力,提升幼儿园游戏教学质量,助力幼儿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1]路倩茹. 在户外游戏中做好数学认知能力的幼小衔接准备 [J]. 读写算, 2024, (13): 98-100.
[2]陈凌. 幼儿园“生活情境”下劳动课程的生长点 [J]. 山西教育(幼教), 2024, (04): 60-61.
[3]张丽,郑会琼. 农村民办园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以云南省为例 [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4, 26 (02): 60-64.
[4]王光银.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儿童教育空间设计——以万科·药山西幼儿园为例 [J].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24, 39 (02): 128-134.
[5]孙怡. 论幼儿课程的古镇资源开发和利用 [J]. 文理导航(下旬), 2024, (05): 31-33.
[6]廖丹焱. 基于STEM理念提升幼儿空间表征能力的策略——以结构游戏“巧虎的家”为例 [J]. 家长, 2024, (11): 159-161.
[7]杨晴,贾彬丽. 幼儿户外自主游戏学习故事视频设计与制作的实践研究 [J]. 安徽教育科研, 2024, (10): 97-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