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古诗词教学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方法和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小学生 核心素养 古诗词教学
正文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容易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古诗词字词含义讲解、古诗词中心思想讲述等方面[1]。 许多教师重在课堂中以对古诗文的逐字逐句的翻译代替了古诗词的讲解,更加关注语言的工具性,缺少了对古诗词的鉴赏和感受。部分老师以考试得分为最终目标,忽略了对古诗意境的体会。这样的教学理念导致学生对古诗词阅读的兴趣降低,加重机械式、重复性学习。这样的课堂不能达到提升古诗词鉴赏和理解能力的目标,有可能会挫伤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古诗词教学的真正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小学古诗词教学对于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意义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2] 。古诗词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感情的一个重要方面[3] 。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主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浸润于古诗的文化魅力中。古诗词教学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通过古诗词教学,使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萌芽,进而激发想象,启迪智慧,提升审美能力,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使学生终生受益。
三、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方法和策略
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包括了解作者,掌握时代背景;诵读诗文,感受韵律美;初步理解,深化主题细读诗文,着力作品内涵教学;相互交流,拓展学生的有效积累;熟读背诵,积累语言;相互交流,知识延伸。
(一)“以诗带诗”,扩充阅读
在语文阅读方法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以文带文”,这种方法不仅扩充了学生的阅读量,而且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诗词的学习中也需要运用这种“以诗带诗”的学习方法。通过大量诗词的输入,增加学生的古诗词积淀。通过同一位诗人不同时期创作的诗词进行对比,使学生真正与诗人的命运相串联,思诗人之所思,感诗人之所感;另一种方法,就是以同一意象为主题,寻找不同诗人的佳作,感受风格迥异的艺术风格和魅力。
在学习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中,这首描写西湖的古诗是在宋神宗熙宁五年,作者在杭州任通判时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这五首七言绝句。在教学中同样采用“以诗带诗”的方法,将同名的其它四首作者游览西湖的古诗带入课堂,在对比学习中加深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这组诗构思巧妙又不着痕迹,作者随笔挥洒,信手拈来,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同时,课堂中回顾苏轼另一首描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对苏轼不同时期的经历和情感的变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不仅提高了使在优美的诗句中感受西湖之美,更从苏轼的少年得志到中年跌宕起伏的官场生涯,感受那份豁达和修养,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能乐观面对,正是当代学生应该学习和培养的品质。
(二)诗情画意,体悟诗情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直观感受能力比逻辑思维能力要强很多,所以直观的“古诗画”形式是辅助古诗学习的一个抓手和利器。对于小学生而言,“古诗画”的学习方式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途径,兴趣使然,才会更好的投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中。
诗与画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诗词理解能力,体悟诗人的情志所向。“古诗画”并不是当代的产物,早在古代,文人墨客作画与题诗常常是二者相互融合的。通过这种美术与传统文化的交融的方法,小学生更好的学习传统文化,在古诗词中的得到滋润、成长。学生通过古诗画课程中明显体现了对中华古诗文化的喜爱。
在统编版的教材中,“古诗画”在每一首诗的学习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古诗画”在写实的基础上,更能表现诗人的意境。教材中的“古诗画”多以水墨画为主,色彩比较单一,但是意境悠远。在抒发忧思的诗词中,多以黑白色彩为主,通过墨迹融入了无限的忧愁与哀思。在基调明快、喜悦的诗词中,则会有红、绿等色调,增加了画中的色彩饱和度,学生通过色彩的变化就能感受到诗人情感的变化。例如在《宿建德江》一诗中,在烟雾缭绕的江面诗人独望月色,水墨间流淌着孤寂与惆怅,通过配画,不仅便于学生对诗中所描写景物的理解,也有助于对诗意的理解,更有利于对诗情的感悟。在古诗文学习的指导中,诗中有画,画中含诗,诗情画意中增加对古诗的理解。
(三)抓住兴趣点,寄情创作
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心灵的文化心理结构,需要我们创设更加多元化的学习形式,让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语文的教学中,离不开读写结合的训练。古诗的教学中,同样需要重视古诗词创作的指导。
在古诗词的创作时,行文结构、内容章法、表现形式和韵律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如何进行,写结合是一个难点。毕竟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认知水平和文学积淀尚浅,加大了古诗的创作难度。根据这样的学情,我在高段古诗教学中,增加了古诗的创编练习。例如:在指导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这首诗的学习中,以意象为突破口,让学生先从景物入手感受诗人的情感基调,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程度好的学生可以在创作中注意韵脚的把握和格律的要求。《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发现“悲景”的意象,感受作者的悲伤寂寞。我又运用对比的方法,创设全新的情境:诗人高中状元后衣锦还乡时......启发学生选择相关意象,抒发自己喜悦的感受,激发学生创作欲望。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创编了许多的作品,如“新柳暖日莺啼,小桥流水人家,古道暖风壮马,旭日东升,状元郎回故里。”“十年苦读寒窗,登科状元还乡,红锦绿树江清,举世无双,永葆万民安康。”
通过课例的尝试,发现学生找到了创作的灵感,激发了创作的欲望。通过找准学生的兴趣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即培养创编古诗的能力,又激发自主学习古诗的热情。经过课堂的实践,学生自己动手去创作,也有很多精彩的作品在学校展示,增强学生创作积极性。
学生通过边思考、边创作、边体悟,从大千世中去抽取一缕思想,令其在最有感触的情怀下诉诸于文字,感受着祖国灿烂的古诗词文化。
古诗词的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理解和实践。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我们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我们从每一次思维启迪做起,在日积月累中迸发出璀璨光芒,让语文素养在小学教育中得到落实和提升,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曾小霞.小学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与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6(36):32-33
2.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张耀辉.小学古诗词可以这样教【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