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乡村小学数学生活教学的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过度保护;父母长辈;家庭环境
正文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一种以学生感受为学习导向的教学方法,转变角度来讲就是教师在通过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利用学生现有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对小学数学知识进行传授[1]。一方面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学生通过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能了解抽象或者复杂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带入数学问题,更能体会数学的魅力。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不单是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的一个要求,也是现阶段学生本身对学习的需求,是现阶段至关重要的一种数学教学模式。
一、乡村小学数学生活教学的概念
顾名思义,“生活化教学”就是将生活元素引入教学中,同时将教学应用于生活中的一种教学方式方法。这一名词源于杜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至今没有准确解释,各级教育专家和学科研究者都是站在自己的视角理解生活化教学的内涵[2]。比如,张文、高玉柏[4]在其论文中,他们对“生活化教学”的理解是:“生活化教学是教师结合学科内容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掌握知识,并能够学以致用,创造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无论专家学者怎样界定生活化教学的概念,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也是为了更加简便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教学难点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并不是刚提议的,而是存在已久,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小学数学教学从学生生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能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一个数学模型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中生活。其实质,就是问老师学习到生活数学教学的教学理念。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现象的现实生活中,但在学生的角度可以理解,就是加入生活化教学片段,不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仍有缺点。相较于旧教材,新教材的显著特点在于更加关注现实生活。然而,教学方法的变化并未彻底实现,因此,关注教师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们做了一些尝试在小学数学教学学生生活,主要来自学生的具体现实,让学生感觉从生活中体验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数学,让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必须学会应用于生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善于用数学思维来看待事物,生活学习课本知识,利用数学知识,轻松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新课改下乡村小学数学生活教学的必要性
(一)学生角度
现阶段我国对学生的呼吁,不再是一味要求良好的学习成绩,更是需要学生能具备学习思维、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能够使学生运用课堂中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难题,有利于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实际能力强的学生[3]。
(二)学校教学质量角度
新课改下学校要提倡开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不要只是照本宣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使枯燥无味、复杂难懂的数学知识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呈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着手,更方便学生对课本的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应用、数学思维等进行理解[7]。
(三)教育教学改革角度
新课改下实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能够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从而建立新的数学教学模式。转变角度,对教学课堂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不仅有利于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也有利于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三、新课改下乡村小学数学生活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乡村学生中,留守儿童、单亲、离异、孤儿、残疾和隔代抚养现象相较城市较多,父母多数由于经济压力外出打工,陪伴孩子的时间非常有限,家庭教育基本以隔代教育为主。乡村老人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对孩子的教育基本能做到看护,至于辅导作业和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实属困难。乡村小学教师流动性大,数学教师对教学生活化的意识和态度及前沿教学理念的接收相对滞后,乡村学生生源锐减,家校共育无法达成理想状态,城乡教育依然存在较大差异。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对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数学素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不到位,甚至依赖辅导书籍,思想方面意志薄弱,只重视课堂知识的传授,认为讲完课程大纲要求的知识,就等于完成了教学任务,没有关心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吸收程度,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出现学生跟不上教师教学进度的现象[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广泛的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但有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受到本身教学习惯的影响,对多媒体技术的掌握能力不高,课堂教学方式仍以“粉笔+黑板”为主,导致学生不能“活学活用”习得的知识。
(一)数学教师对生活化教学认知浅显
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相对匮乏,乡村教师参与培训和学习及内部教科研活动机会相对较少,缺乏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缺少名师团队的指导,所以整个乡村数学教育科研氛围淡薄,总体认知水平偏低。并且,在乡村小学数学教学中长期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和“重成绩,轻素质”的教育理念,针对学生进行生活化教学,在短时间内实施难度较大。
(二)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实践能力不强
乡村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机会大部分都来自学校教育,学校校内课程仅限于开齐开足,内容和质量还有待完善和提高。乡村学生参与校外教育的机会也特别少,学生眼界不够宽阔,思路打不开,思维略显固化。在数学学习中的表现就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为薄弱,很难运用数学思维去分析数学问题,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不强,整体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不强。
(三)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缺乏生活化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示例环节最需要恰当的情境创设,而在情境创设时需要注意数学课堂的特点,也要符合各个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让教师很难做到创设数学生活化的情境,取而代之的是概念和公式的套用、灌输、死记硬背。
对于学生而言,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精确性,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小学数学教师裹足不前,只是按照教材和辅导书讲解,对数学知识还是缺乏拓宽和延伸,从另一方面来讲,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况且小学数学教师只注重书本知识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学生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去主动地探索知识,使得学生数学实践能力较差,逐渐降低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数学课堂陷入僵局,影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四)作业布置脱离生活实践
在课后巩固环节,数学教师习惯于布置文本作业,而很少能与生活相联系,而布置生活实践类作业的就更少了。教师也知道实践类生活作业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布置文本作业更能巩固数学学习,更能适应考试需要。而实践类作业往往比较浪费时间且对数学学习实际意义不大,所以很少有教师愿意布置实践作业。久而久之,教师也不知道该怎样布置生活实践作业,孩子也不知道该怎么动手实践,孩子动手实践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差。
四、新课改下乡村小学数学生活教学的策略研究
当下国家大力振兴乡村,重视乡村教育,乡村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实乡村也有乡村的资源优势,广袤的土地,学生对田地更加亲近,自由随性发展,生活经验更加丰富。教师们守住乡村这片净土,用生活的美成就乡村孩子的终身学习。
(一)依托教材内容,创设情境教学
教师们要紧紧地依靠教材,将教材里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更多地从孩子的视角考虑,创设贴近乡村孩子的生活情境,将枯燥、干涩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概念转变为生动的生活场景,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生活化,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5]例如,在青岛版的小学数学教材的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中,对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节“导入环节”设计,教师可以从楼梯玻璃开始引入课程教学。课本教材中很多都是取材于生活,但是教材内容毕竟是面向全省甚至全国小学生编撰的,地域差异、风俗差异、生活习惯差异都会相应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本地的实际情况,将课程内容进行增添或删减,为提升教学效果,还可以适当加入本地生活元素、劳动元素等,更加符合乡村小学生的思维和生活习惯,让学生在课堂中用数学思维思考生活、评测社会现象,与时代亲密接触,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拓展生活元素,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教材中的很多知识就是来源于生活,比如“面积的计算”“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人民币的认识”……都是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但是,教师不能仅限于课本教材中的生活元素,还要尽量地为学生选取一些辅助学生切实理解课本内容的生活素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善于用数学思维来看待事情在生活中,学习课本知识到生活,利用数学知识,轻松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例如,关于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对吨概念的理解,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了斤和公斤两个单位的质量。利用学生熟悉的苹果,为学生搭建出了比较感兴趣的课堂情景,加深了学生对“吨”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知。由此可见,立足教材内容,创设情境教学,能够显著提升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能够促使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实现小学数学教材知识的实用价值。
(三)创新数学融合教学,开拓田野实践课程
新时代的德、智、体、美、劳教育,要求教师将学科知识进行融合教学,整合各学科的优质教学资源,打造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6]有些单纯的数学学科知识和概念的学习对小学生来说确实晦涩难懂,缺少趣味,课本拓展内容也无新意。乡村学校教育资源配套不完善,但是可以发挥乡村本地优势,就地取材。小学生喜欢运动,喜欢劳动课,教师可以尝试将“数学”课程搬到田间地头,搬进果园。开发田野教学模式,创设数学融合教学模式,加入生活元素,更具创新,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实践活动是小学数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提供了关键的良机,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小学数学教师要挖掘教学内容,寻找实践活动的契机,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设计富有层次性、趣味性、可操作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和体验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数学素养,并使用他们的感官获得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学生布置开放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到社会中去进行实际调查、实地测量等实践活动。
(四)多样化生活作业,促进实践练习
数学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业掌握情况的必要途径,往往教师只注重知识的巩固和复习,而忽视了通过作业培养学生亲身实践的能力。“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得不到贯彻,孩子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就不会得到提升,对知识死记硬背就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之后,教师通过布置生活化的作业,将“知行合一”贯彻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丰富学生的作业类型,增加作业的趣味性,自然而然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让学生记录“数学日记”,可以是观察日记、探索日记。针对数学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教师根据情况布置适合学生记录的形式,完成日记的写作。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布置调查类、观察类、动手操作类的生活作业,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某个问题展开调查和动手实践,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
结论
乡村小学目前存在着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学生数量锐减、教师流动性大等劣势,但教师们不能坐以待毙,需要不断地挖掘乡村资源优势,利用本土优势弥合城乡差距。在乡村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提升数学教师的生活化教学理念,关注乡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乡村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以数学课堂为阵地,搜集乡村生活教育素材,运用合理的生活教育方法,创设生活教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用数学的能力。国家大力提倡和扶持乡村教育,一线数学教师更要借此东风,打破思维固化的藩篱,利用好乡村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拓宽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乡村孩子的整体数学素养,助力乡村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宇超.浅谈开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11):179-181.
[2]寇吉龙.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J].新课程,2022(33):167-169.
[3]张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开发[J].天津教育,2022(13):71-73.
[4]张鑫顺.将数学生活化,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当代家庭教育,2022(04):163-166.
[5]刘倩.探析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学周刊,2022(01):118-119.
[6]李娟.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1(36):45-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