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培养小学生运算符号意识的策略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数学,符号意识
正文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符号通常可以体现事物间的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数学符号意识是学生在体验、探索、总结后形成的结果,学生只有了解符号的本质,理解符号中蕴含的内在规律,才能正确使用数学符号进行数学运算,将具体事物的数量关系和内在规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语言,并通过数学符号表达出来。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符号意识至关重要,有助于学生数学综合能力与素养发展。
一、创设教学情境,孕育符号意识
小学生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对事物的认知主要依赖形象思维和感官体验,在培养小学生符号意识的数学教学中,老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优化教学设计,用情境教学法来激活学生的符号意识,使学生将抽象的符号与形象直观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感受到符号的内涵以及存在意义。
1、生活情境引发符号观察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符号随处可见,学生可能并没有仔细观察过这些符号。为了激活学生的符号意识,老师可以先从调动学生符号观察兴趣开始,用生活情境中存在的一些常见符号,来引发学生对符号的关注,使学生对符号滋生出观察和探索兴趣。老师用微课为学生展示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符号标识,比如停车场标识是字母“P”,警示牌上印有“!”,洗手间指示牌上标有“WC”符号等等,生活中常见的符号标识具有导航作用,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符号对符号表现产生兴趣。老师顺势用生活情境中蕴含的数量关系来引出数学符号,比如装饰教室用的吊旗颜色存在红色、黄色、绿色等颜色交替出现的规律,这些规律可以用1,2,3或者a,b,c这些数学符号来代替,只需要知道数学符号对应的颜色,就可以根据数学符号了解吊旗上颜色排列顺序,调动起学生对生活中符号的观察兴趣,初步形成符号意识。[1]
2、问题情境引发符号内涵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老师巧妙的问题可以激活学生的活跃思维,带动学生主动进行观察思考,加速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符号,把握符号的本质内涵。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数学符号,老师选择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观察,并将具体事物抽象成数学符号。以“比大小”教学为例,老师为学生创设了分发糖果的问题情境,老师给小明5块巧克力,3块水果糖,1块奶糖,朵朵4块巧克力,2块水果糖,2块奶糖,东东3块巧克力,4块水果糖,2块奶糖,三人中谁分到的巧克力最多?谁和谁的奶糖水量是同样多的?谁的水果糖数量最少?用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糖果数量多少进行比较,启发学生将同样多,谁比较多,谁比较少的具体问题与数学符号中“=”“>”“<”联系起来,引发学生对数学符号内涵的观察思考,理解数学符号的含义,并形成符号意识。
二、引导自主探究,发展符号意识
符号意识形成需要老师持续进行渗透和引导,小学生通常需要在感官体验的基础上亲身经历符号化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符号的现实意义。老师可以遵循小学生符号意识的形成规律,先引导学生感知符号,形成符号表象,然后为学生创设探索空间,使学生体验用符号来代替事物表象,最后在探索中将符号表征与数量关系、事物内在规律形成统一。
1、借助具体事例,体验符号表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符号是抽象的数学语言,老师不能单纯依靠语言讲解来培养学生符号意识,应结合小学生实际学情和认知水平,将抽象的数学符号与生动形象的具体事物建立联系,用形象思维带动抽象理解,使学生正确理解符号表象。以“加法交换律”教学为例,两个数相加,即使交换加数的位置,加法和依然不变。老师用“朝三暮四的猴子”来举例说明,饲养员每天要喂猴子吃7个桃子,饲养员开始每天早晨喂3个桃子,晚上喂4个桃子,后来每天早晨喂4个桃子,晚上喂3个桃子,发现早晨喂4个桃子猴子们会变得非常开心。老师引导学生将早晨和晚上的桃子用字母来代替,算一算两种喂养方案猴子得到的桃子总数是否发生变化,学生在具体事例中自主探索加法交换律,正确理解了符号的表象含义,使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同步得到提升。
2、体验符号表达,形成符号表征
小学数学从符号表征视角可以解读为数与形的学习,数是数学语言的表征,形是空间、图形等视觉表征。为了使学生理解数学符号的表征涵义,牢牢把握符号本质,老师在数学知识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运用数学语言表达数与形,体验数学符号应用,培养学生符号情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符号的使用优越性。比如“统计与概率”教学中,老师通过如何整理数据,如何制作统计表的教学内容,带领学生体验用符号来表达事物,建立数学模型,在运用图表符号的过程中形成符号表征理解,感受到数学符号的应用优越性。比如统计班级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并绘制统计表时,学生用符号来代替具体动物,喜欢鱼的用△表示,喜欢猫的用○表示,喜欢狗的用◇表示,喜欢鸟的用☆表示,喜欢兔子用♡表示,学生只需要统计图形符号就可以计算出不同动物的喜欢人数,整个统计表简洁明了,条理清晰,学生体会到运用符号表达的意义,对使用符号表达积极性明显提高。[2]
三、借助数学训练,提高符号意识
在小学数学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素养过程中,老师要有目的、有规划地组织小学生符号意识强化训练,通过循序渐进的数学训练,提高学生的符号意识,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数学符号可以简化语言描述,更有助于进行数学思维推理和数学计算,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在提高符号意识素养的同时得到问题解决能力提升。以“简易方程”教学为例,老师用灵活多变的相遇问题来培育学生符号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甲乙两人从4500米长的马路两端相向而行,两人同时出发,行走速度分别为150米/分和200米/分,大概行走多久后两人会在路上相遇?又比如“追及问题”,甲乙两人同向行走,甲走得快200米/分,乙走得慢100米/分,乙出发10分钟后甲才出发,多少分钟后甲会追上乙?学生在审题环节首先将题目中给出的信息分别进行符号化处理,两人行走时间用t表示,行走速度用v表示,相遇路程用S表示,学生利用字母符号来代表相遇问题的不同信息,从而轻松梳理出其中的数量关系,找到问题解决思路,既增强了学生的符号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符号运用能力,使学生知识、能力、素养得到协同发展。[3]
总结:
符号是人们解决问题时的重要帮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同步为学生渗透符号思想,用生活事例、问题情境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正确理解符号的本质和存在意义,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学生的符号意识逐渐得到积极发展,并将数学符号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分析、推理与运算中学生深刻认识到符号使用的优越性,在深化知识理解,提高思维分析能力的同时得到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显著提升,展现出小学数学良好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贾霖,张晓琴,哈建民.核心素养视域下培养小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09):107-109.
[2]朱林巧.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学符号意识培养的策略[J].新智慧.2020(34):121-122.
[3]刘萍.提升小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教学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4(02):53-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