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探索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正文
在教育领域中,作业设计一直被视为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良好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至关重要于其核心素养的培养。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作业设计方法已无法完全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因此,开发与核心素养要求相适应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焦点。
一、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有效作业设计的意义
(一)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是符合当代教育发展趋势的重要策略。在中国,教育改革不断推动向素质教育的转型,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通过核心素养引导的作业设计,教师能够更加注重作业的质量和深度,从而帮助学生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提升其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设计的作业可以包括探究性学习任务,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和创新意识[1]。
(二)强化知识的巩固与应用
在核心素养的引导下,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更加重视知识的应用与实践,而不仅仅是理论的复述。这种作业设计策略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深入考虑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结合,通过各种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例如,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如计算购物时的优惠、安排家庭预算等,这些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学习内容,还能帮助他们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认识,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发性。
(三)培养数学与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有效的作业设计,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核心素养下的作业设计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还提升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设计的作业往往不再是简单的计算练习,而是需要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推理判断和问题解决,如设置复杂的数学模型问题、进行数据的统计和概率分析等。这样的作业形式有助于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学习如何逻辑地思考问题,理解问题背后的数学原理,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数学深层次逻辑结构的把握,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强大的思维工具。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策略
(一)调动感官体验,提升趣味性作业
在核心素养引导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考虑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体验,增加作业的趣味性。通过设计互动性强的数学游戏或问题解决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这类作业鼓励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和应用数学知识,从而更自然地理解数学概念的实际用途和重要性。此外,趣味性作业的设计还应包括视觉、听觉和触觉元素,如图形拼搭、音乐节奏与数学结合等,使得学习过程更加生动和吸引人[2]。
例如,在进行《倍的认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将音乐与数学结合的趣味性作业,以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并提升对数学概念的兴趣,这项作业可以命名为“音乐倍数节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解释音符和倍数的基本概念,然后展示如何将音符组合成旋律,并计算每个小节的总值。接着,教师会提供一个数字,如4,学生需要创作旋律,确保每个小节的音符值之和为4的倍数,例如4、8、12等。学生可以通过拼接不同的音符来创作旋律,同时需保证旋律的音乐性和节奏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在一个创造性和互动性的环境中学习倍数,而且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应用数学知识。这种将数学概念与音乐结合的作业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感官,使得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倍数概念的积极性和效率。
(二)强化实际应用,优化实践性作业
实践性作业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强调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在作业设计中融入更多的实际应用题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实用性和功能性。通过将数学任务与实际生活场景结合,如进行时间管理、计算购物预算等,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这种类型的作业设计不仅增强了学习的相关性,还满足了学生的实践性学习需求[3]。
例如,在进行《年、月、日》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实践性作业,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计划一个虚拟的生日派对来实际应用日期和时间的计算。具体作业内容包括让学生选择一个月份和日期,然后规划派对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以及计算整个活动的持续时间。学生需要使用他们对年、月、日的知识来确定派对的具体日子,并考虑如何安排周末或者学校假期以便所有朋友都能参加。此外,作业还要求学生准备一个详细的时间表,包括活动的每个环节,如游戏时间、用餐时间、礼物时间等。每个环节都必须明确具体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学生需要计算每部分所需的时间长度,并确保所有活动都能在派对结束之前顺利完成。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将学校里学到的日期和时间管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还能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时间计算和管理的理解,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三)分层次设计,适应个体差异
针对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体差异,作业设计应采用分层次的策略,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通过提供不同难度级别的数学任务,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能力和兴趣的学习内容。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助于支持每个学生的个别发展,还可以通过适当的挑战激发其潜力,从而提升作业设计的整体质量。
例如,在进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实施分层次的作业设计策略,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这样的作业设计可以包括三个不同难度级别的任务:基础层、进阶层和挑战层。基础层任务聚焦于基本的小数加减法,如0.5 + 0.3或者1.2 - 0.7,适合那些需要巩固基础概念的学生。进阶增加了任务的复杂性,例如加入多个小数的加减或者涉及到整数和小数的混合运算,适合已经掌握基础但需要进一步理解应用的学生。挑战层则设计了包含多步骤问题解决的任务,如计算购物找零或者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计量问题,这些任务需要学生运用他们的小数加减技能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适合掌握良好并寻求更多挑战的学生。这种分层次的作业设计不仅使学生能够在适宜的挑战中成长,还允许他们根据个人的进步和需求灵活调整学习路径,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每位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结语
通过坚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小学数学教师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这种作业设计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继续探索和完善这一模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水平和速度上取得进步,真正实现数学教育的个性化和高效化。
参考文献:
[1]蔡文娟.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例谈[J].青海教育.2023(9):87-87.
[2]陈晓芳.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探究[J].科普童话.2020(26):182-182.
[3]孙爱娟.立足核心素养提高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有效性[J].新课程导学.2022(21):56-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