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校共育模式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探析
摘要
关键词
家校共育;农村;留守儿童
正文
前言:家校共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旨在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紧密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种模式下,家庭和学校不再是孤立的两个教育场所,而是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合作伙伴。通过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成长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教育服务,从而有效地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
一、深化家校互动,建立紧密沟通桥梁
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实践中,深化家校互动、建立紧密沟通桥梁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模式不仅有助于学校更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的生活状况和学习环境,还能让家长更深入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来,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家校共育模式强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双方的紧密合作,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在这种模式下,家长不仅是孩子的监护人,更是孩子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学校则扮演着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通过提供教育资源、开展教育活动等方式,帮助家长提升教育能力,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例如,小华(化名)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只有他和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面对这样的家庭背景,小华在学习和成长上遇到了不少困难。然而,在家校共育模式下,学校与小华的家庭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共同为他的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持。首先,学校为小华制定了个性化的家访计划。班主任李老师每月都会亲自到小华家进行家访,深入了解他在家中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李老师不仅与奶奶沟通小华的学习进度和存在的问题,还为她提供教育方法和建议,帮助她更好地照顾和教育小华。这种家访制度不仅让学校更全面地了解了小华的情况,也让家庭感受到了学校的关心和支持。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家校共育的线上交流平台。小华的父母虽然在外地,但也能通过这个平台随时了解小华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他们可以查看小华的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信息,还可以与李老师进行在线交流,共同商讨小华的教育问题。这种便捷的沟通方式不仅提高了家校沟通的效率,也让家长更加放心地将孩子交给学校。除了这些基本的沟通方式外,学校还注重为小华提供心理关爱。心理咨询师定期与小华聊天,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建立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这种心理支持让小华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自信和积极。学校还组织了一系列的家校合作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让小华的父母能够远程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也让小华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在活动中,小华的父母通过视频通话的方式与他一起完成比赛和表演,增强了他们之间的亲子关系。
二、量身定制教育方案,满足个性发展需求
在留守儿童教育中,采用家校共育模式并量身定制教育方案,是满足其个性发展需求的有效途径。这一模式强调家庭和学校的深度合作,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从而制定出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策略。量身定制教育方案意味着我们要根据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学习状况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制定出符合其个性需求的教育计划。这种教育方案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还要注重培养其综合素质,包括情感、心理、社交等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农村的小学里,留守儿童小亮(化名)是一个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他主要由爷爷奶奶照顾。学校在与小亮的家庭深入沟通后,决定为他量身定制一份教育方案。首先,班主任张老师通过家访和与小亮的爷爷奶奶交流,了解到小亮在家中的学习环境和心理状态。张老师发现,小亮对科学知识特别感兴趣,但由于基础薄弱,学习起来有些吃力。同时,小亮与同龄孩子相比,更显得胆小和缺乏自信。针对小亮的这些特点,张老师与学校的心理老师、科学老师等共同商讨,为他制定了一份个性化的教育方案。这个方案不仅包括了学习目标和课程内容,还涉及心理辅导、社交技能培养等方面。在实施过程中,学校为小亮提供了额外的科学辅导课程,由科学老师负责,针对他的薄弱点进行重点讲解和练习。同时,心理老师定期与小亮进行谈话,帮助他建立自信心,克服胆小怕生的心理。另外,学校还组织了一些团体活动,鼓励小亮积极参与,与其他孩子建立友谊,提高社交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小亮的爷爷奶奶也积极参与进来。他们根据学校的建议和指导,在家中也为小亮创造了更好的学习环境。他们鼓励小亮多阅读、多提问,还为他准备了一些科学实验器材,满足他对科学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亮的变化非常明显。他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提高,尤其是在科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他的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和自信,与同学们的关系也更加融洽。
三、整合多元资源,构筑全方位教育支持体系
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领域,家校共育模式通过整合多元资源,构筑了一个全方位的教育支持体系。这一模式不仅强调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紧密合作,还注重利用社区、政府和社会组织等多方面的资源,共同为留守儿童提供更为全面、个性化的教育支持。整合多元资源意味着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育界限,将家庭、学校、社区、政府和社会组织等多方面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教育网络。
例如,留守儿童小亮(化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工作,小亮主要由年迈的祖父母照顾,他们在教育方面能提供的支持有限。小亮在学业上遇到了困难,且性格较为内向,缺乏自信,很少与同学们交流。为了帮助小亮,学校决定采取家校共育模式,并整合多元资源为他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支持。首先,学校与小亮的祖父母进行了深入沟通,了解他在家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向他们介绍了学校的教育计划和期望。同时,学校还与小亮的父母保持联系,鼓励他们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小亮保持沟通,给予他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学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小亮提供了课外辅导和兴趣小组活动。学校与社区图书馆合作,为小亮办理了借阅证,鼓励他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书籍,拓宽知识面。同时,学校还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支持。政府为学校提供了教育资源,如教学设备、教材等,确保小亮能够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一些教育类社会组织也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他们为学校捐赠了学习用品和图书,为小亮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材料。在这个全方位的教育支持体系中,小亮得到了来自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组织等多方面的关心和帮助。他的学习成绩逐渐提高,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他开始主动与同学交流,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他的祖父母也感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关爱,对小亮的成长充满了希望。
结束语:通过实施家校共育模式,为农村留守儿童搭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支持体系。这个体系不仅关注孩子们在学业上的进步,更重视他们情感、心理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在家庭、学校、社区、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农村留守儿童们正逐步走出孤独和困境,展现出更加自信、开朗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姚春燕.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3,(21):234-236.
[2]赵维岳.新时代农村学校家校共育的困境与突围[J].新校园.2023,(04):73-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