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思考
正文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育的必要性
(一)强化大学生的思政素养,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育在提升大学生思政素养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系统的思政教育,我们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这一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帮助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我们强调实践教育的重要性,通过组织各类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提升自我实践能力,加深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二)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文化素养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育同样关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我们致力于通过丰富的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品德和品质,为其塑造完美的人格和品格奠定坚实基础。在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自信等方面,我们引导大学生深入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其文化自信。此外,我们还注重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其在人文素质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三)引导大学生社会行为规范,助力社会和谐发展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育对于引导大学生社会行为规范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通过构建完善的思政教育体系,以实践引导的方式促进大学生在社会性行为中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还能够使大学生在参与社会活动时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同时,我们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思政教育内容,使大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发展的新政策和新要求,为其精准定位社会角色、发挥专业技能作用提供有力支持。
二、探索高校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育途径
(一)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教材系统的转换
思政课的本质在于深入传授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它与世界局势、国家状况、党的实际紧密相联。教师需要从历史的纵深、国际的视野和国内的实际需求出发,全面、系统地思考和分析相关问题。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需格外注重细节和技巧的运用,避免各章节内容处理得过于平均。
基于“一体化”的教育思想,我们以当前设置的四门思政课为基础,致力于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构建出一个全新的“大思政课”综合教学模式。而“项目化”教学虽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传统的教材和学校模式,但在课程设置上却展现出了更高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教学内容不再拘泥于固定的章节框架,而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调整,使得教学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对现有形式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分析,还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重新梳理课程的逻辑结构,提升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深度,提炼出核心要点。它确保了教学形式的丰富多样,有效改变了传统课堂沉闷的氛围。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以每个教学主题为核心,将整篇内容串联起来,既能够从宏观上把握教学要点,又能够实现前后文之间的有机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在整体上把握思政课的精髓和要点,提高学习效果。
2、构建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在践行“以人为本”的综合教育理念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助力学生走出校园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有效应对社会各类问题,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为实现这一目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技能训练的实战化应用,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理论学习,感受政治的深刻魅力,并为未来的生活和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真正实现“将理论转化为方法,将知识内化为美德”。
学校应积极组织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并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互动机制。然而,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非学校单方面所能完成,它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只有集合各方资源,共同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优越的学习环境,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促进他们全面而健康地成长。通过这样的综合教育实践,学生不仅能够提升理论素养,还能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的优化
为了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政治环境,领导者的角色至关重要。在校园日常管理工作中,领导者需深刻认识自身职责,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工作,对出现的问题应持客观态度,妥善处理,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党委领导作用不够凸显、专职思政工作人员配备不足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够明确等问题。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我们必须转变思想观念,紧跟时代步伐,将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作为终身追求。同时,我们必须坚守高校育人的初心和使命,确保高等教育始终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出品德高尚、能力卓越的杰出人才。通过加强党的领导、优化思政工作队伍、明确教育目标等措施,我们可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向前发展,为培养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
教师应发挥“良师益友”的作用,既要为学生的成长指明方向,又要成为他们生活中的良师益友。除了传授学生知识“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理解“为什么”,教会他们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还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塑造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未来面对挫折时,他们才能保持冷静和理性,正确应对挑战。同时,教师应将课堂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小演讲、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栋梁之才,他们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语
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探究,我们深知其重要性与紧迫性。思政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和人生观的引领。通过不断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力求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使之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理解与实践,不断提升教育效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有志之士加入这一伟大事业,共同为思政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姜睿,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研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7):102-103.
[2]王兴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体系研究[J].教育评论,2022(05):89-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