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思考
摘要
关键词
大学教育;思政教育;融入
正文
前言
当前,高校在道德思想建设教育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这些问题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构成了不利影响。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与特点,采取一种“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进行精准而有效的教育管理工作。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的个体成长与发展,还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
一、大学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1.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长期实践中,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一提升体现在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品德和品质等多个层面,展现了他们全面发展的成果。思政实践课程为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了健全的人格和品格,为他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民族自豪感与民族文化自信方面,大学生们充分展现了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文化自信优势,并将这种自信与实践紧密结合,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人文素质。通过优化知识结构、提升个人品位和修养,大学生们的审美观念、认知能力和心理素质得到了显著增强。更为重要的是,思政教育还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实践教学中展现出深刻的思想高度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一系列的提升,不仅使大学生的精神审美层次得到了升华,更使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总之,高校思政教育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引导大学生的社会性行为规范化发展
首先,通过构建与发展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我们以实践为导向,引导大学生社会性行为的规范性发展。这一过程中,大学生能够不断展现自我价值,实现人生理想。他们以法律为准则,以道德基本要求为规范,在社会发展中恪守社会道德及法律规范,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在思政教育实践中,我们特别强调对大学生行为规范性发展的促进作用。其次,随着思政教育覆盖力的增强和形式的创新,丰富的思政教育内涵为大学生社会性行为的规范性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参考标准和行为指导。这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遵守法律、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发挥规范性作用。最后,我们积极贯彻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方针,与时俱进地更新社会发展的新政策和新趋势。通过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帮助他们精准定位社会角色。在思政教育中,我们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1.根据时代特征改革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授课形式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印记,而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一个经济蓬勃、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他们思维活跃、思想前卫,追求自由与创新,传统的文字灌输式思政授课方式已难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导致对思政课的理解与掌握不够深入。因此,思政课程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授课方法的创新是关键。沉浸式情景教学法便是一个值得探索与实践的新方法。通过借助人工智能和多媒体设备,我们可以为学生营造红色经典案例的情景氛围,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历史回顾与原理解析的过程中。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能加深他们对历史和理论的理解与记忆,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并非思想政治课的专属领地,而应贯穿通识课、专业课等全部课程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如春风化雨般融入大学的每一个角落。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每一位教师都坚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自身的言传身教,在授课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爱国情怀、政治信仰、责任担当、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汲取精神养分,实现全方位育人。
3.强化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情感沟通
在校园里,辅导员就如同学生的“心灵导师”和“知己好友”,他们为学生遮风挡雨,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为学生指点迷津。因此,辅导员在学生的大学生活中扮演着情感成熟的重要沟通桥梁。
我们需要建立起一个包含辅导员、学生和家长的情感交流闭环。当新生刚刚踏入校园时,辅导员与他们之间的了解尚浅,因此建立这样一个闭环至关重要。辅导员不仅要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还需与家长保持紧密的沟通,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家长的关切,为他们解答疑惑。只有学校与家长的双重关怀相结合,我们才能全面了解新生,确保他们在新的环境中不会感到孤独和无助,而是充满安全感。其次,辅导员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情感需求。他们应秉持公正的态度,对待学生一视同仁,避免任何偏见。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征,辅导员应采用个性化的沟通方式。通过将学生分组,并定期与他们进行深入的谈心谈话,确保每位学生在每次循环中都能与辅导员进行思想交流。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辅导员的真诚关心,将辅导员视为自己的亲人,愿意在遇到问题时主动找辅导员倾诉,与辅导员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更乐于接受辅导员的思政教育。
4.用红色经典文化营造大学生学习环境
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明确提出,全党应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力求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标。
(1)党史文化深入走廊与教室。我们精心打造“党史长廊”风格的走廊文化和班级文化,深入挖掘党史中的楷模事迹,让这些榜样力量深深烙印在学生心中。我们希望学生在这样的红色环境中耳濡目染,自觉向榜样学习,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红色经典书籍丰富学生图书角。在图书角,除了丰富的专业书籍外,我们还特意推荐了经典红色书籍供学生阅读。我们鼓励学习优秀、能力出众、素质高尚的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使他们能够主动学习政治理论,提高政治觉悟,明辨是非,坚守立场,面对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诱惑能够不为所动,不被恶意外来意识所影响。
5.强化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建设
《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已攀升至9.44亿,几乎覆盖了所有网民,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更是达到了8.73亿。值得注意的是,年轻且高学历的网民对网络视听内容的热衷程度持续上升,他们在网络视听领域的活跃度尤为突出。这一趋势再次凸显了互联网和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深远影响。因此,高校加强网络思政教育阵地的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高校必须积极抢占各大网络教育平台,以大学生喜爱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网络思政教育,传播正能量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高校还应在微博、微信平台及短视频平台中,为学生精心筛选并推荐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优秀作品,引导他们崇尚经典、摒弃恶俗,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
结语
在推进大学思政教育工作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的理念,同时注重实践教育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助力他们更快地提升自我认知,塑造优秀的品格和人格。这样,我们不仅能够确保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还能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辉.新时代与思想政治教育新定位[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4):136.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20(1) :43-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