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搞好小学数学课前预习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钟思凡

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天心镇中心小学 邮编:342111

摘要

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预习环节十分必要,预习不但能够帮助我们掌握课堂学习要点,而且还能明确自身对知识的不理解之处。所以说,有效的预习策略是同学们高效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前提。对此,下文重点介绍几点数学课前预习建议,期待为同学们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借鉴,掌握预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策略

正文


课前预习是学生结合教师提出的预习目标,基于教材内容进行初步研究,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由教师重点讲解学生存在的疑惑点和重难点知识的前置环节。我国“双减”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压缩课后作业数量。为了达成既定的数学教学目标和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由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解决各种问题,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一)帮助学生增加课堂学习的知识准备

一般而言,数学课前预习能力具体分为学生的课前预习意识、外部环境以及自我心理管理和向他人求助等。数学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持续提高认知水平以及综合能力。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需要以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为出发点开展教学工作。由此不难发现,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能够帮助学生增加知识准备,全面地了解课前预习的内容、目标以及重难点内容,使其结合自己的真实状况对新学习知识质疑,进一步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二)帮助学生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

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结合教师提出的预习目标以及任务,在预习的过程中全面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并将自己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对比,明确自己在知识预习中出现的不足以及优势。学生的课前预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在心理方面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做好进入学习的状态。

二、对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产生影响的因素

(一)学生的预习意识较弱

学生的预习意识,指的是对课前预习环节重要性产生的科学认知,小学生因认知能力和心理方面依旧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发展成熟的学习习惯,对于课前预习的价值认知不够充分。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学生一般会以一种应付的心态应对数学课前预习学习。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学生的预习只对教材进行翻阅,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预习任务,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对预习的目标把握不够精准,尚未掌握正确预习策略,导致课前预习的未能达成既定的目标。

(二)学生缺乏正确的预习指导

数学课前预习本质上是一种知识的探索学习活动,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正确的预习策略,代表着学生能否突破已有的学习认知的局限。数学课前预习对于小学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相关理论不难发现,教师提出适度的预习任务,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一种趣味性的学习体验,但明显超越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能力的挑战,则会影响到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师未布置科学的课前预习任务

教师是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重要引导者和评价者,数学课前学习任务科学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课前预习的具体效果。但部分教师通常只在口头上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将要学习的相关知识,并未向学生点明章节的重难点知识。这种过于简单的预习任务,无法帮助学生进行深层探究,导致预习的主要内容就是学生翻阅数学教材。

三、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策略

(一)指导科学的预习方法,培养学生预习的针对性

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特别是他们欠缺获取知识的经验,因此,为了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教师必须要授之以渔,指导预习方法,有的放矢,增强学生预习的针对性。这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分析学情,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既能促使学生主动预习,又有一定教学价值与吸引力的预习内容。当然,对于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教师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具体可尝试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其一,看。主要是让学生看看这一节讲了哪些知识点?主要的内容是什么?与之前学习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其二,记。要求学生边预习边圈画重要的学习内容,甚至可以抄一抄,目的是要记住这些内容,特别是对于重要的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运算等。其三,思。要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思考本节内容与之前学过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例题是怎样分析的?对于书中提出的各类问题,自己能否顺利解答?其四,做。通过以上流程的预习,检验自己的掌握程度,做一做练习题或例题。这里的“做”并不要求学生做很多的题目,点到为止即可。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们能逐渐形成自己预习的独特思路,提高预习的针对性,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设计丰富的预习形式,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应当在更多样的学习活动下实现,因此,教师要创新预习形式,让学生们有更多机会接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知数学学科的魅力,让他们更积极地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课堂交流的互动中,进而更自觉地学习数学知识。如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布置预习作业,拉近学生与数学学科间的距离,让他们通过课前的调查与资料收集,扭转对纸质预习形式的刻板印象。如针对“加法运算”,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查并总结生活中有哪些关于数学加法的问题,并在家长的协助下做好记录。或者,设计操作性预习形式。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还停留在形象思维层面,结合这一学情特征,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获取知识。还可以设计实践性预习。除此之外,还有探究类、情境类、生活类等各类不同的预习形式,都旨在让学生体验课前预习的快乐,激发他们预习的积极性。

(三)采用积极的评价方式,调动学生预习的主动性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在评价时,教师大体可从以下两个步骤入手:第一,“捆绑式加分”。在检查学生们的预习成果时,以打勾的形式对学生们的预习问题、预习目标给予肯定,用10分制给学生打分。各小组成员加完分后,集体亮分,各组比较,再次对得分较高的小组给予表扬。第二,“颁发小红旗”。每每在课堂评价之余,教师不仅要顾及全体学生,还要有针对性。特别是对于一些预习做得较好的学生,教师必须要在班上大力表扬他们,并提出他们在预习时哪些地方做的好,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会模仿,在接下来的预习中,知道如何做、怎么提问、从哪些角度思考更好等,做到针对性预习。积极有效的课堂评价能够让学生了解自己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优势可以继续发挥,帮助学生增加数学学习自信,激发他们对预习的主动性与兴趣。

结语

综上分析,小学数学知识学习之前有效的预习策略运用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方法之一同学们要从整体出发对数学教材进行浏览把握知识梗概运用信息化手段展开预习将重点知识记录在笔记中掌握数学预习的常用方法积累典型习题明确预习目的体现出预习的针对性长期坚持养成认真预习的好习惯用充分的预习为数学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温珂红.“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预习作业的设计策略[J].理科爱好者,2022,(05):116-118.

[2]何爱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预习策略[J].天津教育,2022,(27):31-33.

[3]马如华.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预习[J].考试周刊,2022,(29):84-8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