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怀过去,拥抱未来—一例偏执型人格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杨颖

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省宝鸡市 721000

摘要

某高职生因为父母离异,从小缺少关爱,导致学生缺乏安全感。高中时期老师对自己的误解导致该生出现了焦虑不安的情绪状态,由于此事件没有及时得到正确的处理,导致该生的焦虑情绪逐渐出现泛化,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能相信别人,比较偏执,长此以往,这种状况影响到了他的正常生活。大学入学后,辅导员老师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和行为训练法帮助他疏导心情,通过三年多持续的心理辅导和追踪,最终引导他改善自我,释怀过去,拥抱未来。


关键词

偏执型人格 认知行为疗法 行为训练法

正文


一、案例背景

XXX,男,来自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无异常疾病史,小学时父母离异,他由父亲抚养长大,父亲的思想观念比较传统。该生性格比较内向,高中时期在校表现一般,某次信息技术课上,他的电脑屏幕上突然弹出了不良广告画面,恰巧被路过巡查的老师看到,老师认为这是该生故意点开想看的画面,所以当着全班同学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之后该生感觉很羞愧,很长一段时间班级同学还会因为这件事情和他开玩笑,所以导致他开始焦虑不安,在班级里变得沉默寡言,不愿意相信别人,这件事在他的脑海里始终挥之不去,甚至影响到了他的高考,导致其高考失利。进入大学后,高中时期发生的事情对他的影响还未完全消散,他在和舍友、同学、老师相处的过程中始终心有戒备,总是怀疑他人在欺哄自己,这种状态的持续也影响到了他正常的大学生活。

二、辅导过程

1. 通过谈心谈话的方式给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1)第一次谈话

该生在入校后大一初次心理测评中就已被纳入了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中,在和学生进行首次谈心谈话时,学生明显表现出了对老师的不信任,甚至不愿意正视老师,也不愿意和老师交流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只是反复强调自己最近比较焦虑,睡眠不好,不想吃饭,不能融入大学生活。面对这种情况,辅导员老师能够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绪,并耐心倾听学生的诉求。在谈话过程中,学生还询问辅导员老师心理学是什么?并描述自己曾经自学过一些心理学知识,想要改善自己目前的状态。辅导员老师对学生表达充分的共情,同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宽慰,与学生初步相识,建立良好咨询辅导关系。

(2)第二次谈话

几天之后,学生主动来办公室找到辅导员老师聊天,描述了自己最近的状态,他谈到自从上次谈话之后,他思考了很多,并尝试运用心理学的方式方法改善自己的不良状态。随后,学生又询问了一些心理学相关的问题,辅导员老师根据学生的状态,尝试给学生一些情绪调节的小建议,比如焦虑烦躁的时候听音乐、跑步等,并和学生约定一周后再次进行谈话。

(3)第三次谈话

学生主动按照约定时间找到辅导员,打开自己的心扉,给辅导员讲述自己高中时的经历和自己心中一直存在的困惑,他始终认为高中老师误解了他,班里同学也因为此事件对他产生了偏见,此事件导致他长时间感到烦躁、焦虑和自卑。辅导员根据认知行为疗法的相关内容,对学生的不合理认知进行了归因,帮助学生走出并释怀过去,同时结合行为训练法中消退训练法的相关内容,给学生制定了阶段性改善情绪的目标,帮助学生逐渐纠正人际交往中多疑、偏执等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原则,改善人际关系适应大学生活。在辅导员的引导下,学生能尝试主动融入班级环境,每天做一件有利于集体发展的事情并记录下来,同时主动和同学交流感悟。

(4)第四次谈话

两周后,学生在和辅导员交流的过程中,他主动谈到他感受到了被集体接受的感觉,同时也感受到了来自同学的善意。在校园里,辅导员也能看到该生和同学们一起说说笑笑的场景。

(5)第五次谈话

一周过后,学生告诉辅导员老师他已经完全适应了大学生活,人际交往良好,并且有了清晰的学习、生活规划,他准备努力学习、提高学业成绩,在课余时间复习专升本,争取考上一个理想的本科。同时他还养成了长跑的习惯,他认为长跑不仅可以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跑步的过程中也可以帮助他释放压力,保持情绪稳定。

6)一个月后谈话

在之后的时光里,辅导员老师和学生还进行了很多次谈话,也观察到学生身心的状态越来越好,有一次走在校园里,辅导员遇到正在跑步的学生,和学生在操场边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学生告诉辅导员他现在已经基本不会再受到高中时期的事情的影响了,也变得更加开朗健谈,看到学生的改变和目前的状态,辅导员老师也很欣慰。

2. 定期与学生家长交流,家校协同共同育人

该生为单亲家庭学生,缺乏安全感。并且辅导员在初次和学生家长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家长思想观念比较传统,当谈及学生因为高中的一些经历出现了心理问题的时候,家长认为年轻学生不可能有心理问题,大多是乱想。在之后的交谈中,辅导员耐心给学生家长解释,最终基本上得到了家长的理解,家长对学生的支持和关心也促进了学生逐渐走出情绪阴霾。

3. 特殊情况及时转介,医校协同共同育人

刚入学时,学生因为情绪问题陷入焦虑无法自拔,每天失眠、不能按时上课,精神状态十分不好,辅导员看到学生的不良情况后,及时对学生进行状态评估,并且在学校心理中心的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建议学生前往医院就医,通过服药治疗,配合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平稳状态,缓解不良情绪。

4. 持续关心关注学生,形成长效机制

在处理完学生的短期问题后,辅导员老师能够和学生继续保持良性的互动和交流,从关心关爱学生的角度出发,定期和学生开展谈心谈话,形成长效机制,帮助学生释怀过去,不断成长。

三、方案制定

1)辅导目标:

1)近期目标:和学生开展谈心谈话,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对引发学生不良情绪和偏执型人格的事件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改善不正确的认知,同时给学生提出一些缓解焦虑的建议,比如:跑步、听音乐、蝴蝶拍等放松训练法,帮助学生缓解情绪问题及睡眠问题,帮助学生初步适应大学生活。

2)中期目标:运用行为训练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给学生制定人际交往计划,统计学生每日、每周、每月和同学、老师舍友的交往频次及主观感受,引导学生逐步打开自己的内心,主动和老师、同学、舍友进行交流,帮助学生改善人际交往问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长期目标:在学生的基本问题得到初步改善后,引导学生制定大学三年期间的学习、生活目标和计划,充实学生的大学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辅导方法:认知行为疗法、疏导疗法、行为训练法。

3)辅导原则:

1)倾听与关注。该生性格敏感多疑,所以在与学生进行谈心谈话的过程中,辅导员刚开始更多的是关心学生的想法,充分尊重并倾听学生的观点,同时与学生产生积极的共情,逐步与学生建立信任,形成良好的谈话氛围。

2)启发与引导。在谈心谈话的过程中,辅导员老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告别焦虑、稳定情绪。并不断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使得学生接纳自我、改变自我。

3)评估与反馈。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之后,辅导员要及时对学生的状态进行评估,并对学生开展定期追踪,确保切实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三、效果评估

通过持续的谈心谈话、回访与追踪,辅导员发现学生的偏执型人格逐步得到改善,辅导效果良好。

经过一个月谈心谈话后,学生改变了不合理认知,逐渐淡忘了高中时期发生的事情,辅导员能明显的感受到学生精神状态的改变,学生逐渐摆脱了失眠的状况,能够按时上课,及时完成课后作业,同时积极参与到学校生活中,同时利用课余时间不断提高自己。

经过半年访谈与追踪后,辅导员发现学生情绪平稳,性格也有所改变,人际关系良好,能够与舍友、班级同学友好相处。在和学生交流过程中,辅导员发现学生已经初步走出之前的不良状态,逐渐摆脱了不良情绪,能够基本适应大学生活,个人状态基本良好。

两年后,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追踪,发现学生学习目标清晰,并且有明确的个人发展计划。目前该生已经参加完专升本考试返家,计划开始岗位实习。同时学生一直还在坚持跑步,整体状态良好。

四、启示

1.运用心理咨询方法,巧妙化解学生问题

本案例属于突发事件未很好处理导致的学生产生偏执型人格,进而产生的情绪问题及人际关系问题,辅导员在处理此类学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巧妙的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把心理学的咨询方案融入到与学生谈心谈话的全过程中,通过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行为训练法和疏导法等方法,帮助学生改变不合理认知,同时消退学生的不良行为,帮助学生逐渐走出心理困境,适应大学生活,学会与人交往,改善人际关系,迎接美好未来。

2.定期追踪回访,育人效果显著

在对学生进行了一个月心理辅导之后,学生已经基本能够适应大学生活,并且尝试主动和舍友、同学交流,在此过程中也收获了友谊。但是辅导员对于学生的心理辅导并没有从此止步。在接下来的时间中,辅导员仍然定期追踪和回访学生的情况,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真正做到了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相结合,截止目前,该生已经顺利完成专升本考试并离校,同时该生也有对自己人生的清晰规划,他并没有再因为高中时期的事情止步不前,而是选择释怀过去,重新找到了人生的前行方向。

3.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探索学生管理新方法

在本案例的辅导过程中,辅导员把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和自己的学生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解决学生问题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辅导员老师充分的尊重、关心和关注,在谈心谈话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学生的信任,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更深入开展。辅导员在处理特殊学生问题时,更要接纳学生,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辅导员与他们同在,真心真情真爱的流露是其身心恢复的重要动力,让学生感受到尊重、认可,犹如一道光照进学生心里,驱散阴霾、否定、怀疑,做照亮学生前行的灯塔,引导学生正视问题,健康成长。

4.形成家、校、医育人合力,共同助力学生成长

在本案例的辅导过程中,学校、家庭、医院三者形成了合力,共同协作对学生开展评估,采用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辅导,促使学生情绪、人际关系等问题逐步得到化解。一是转变家长思想认识。让家长意识到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心理问题需要被关注。二是发挥辅导员、朋辈、心理咨询中心老师等学校的力量,在学习、生活、实践等多方面引导和关爱,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真情,获得安全感。三是借助专业心理医生的力量。在学生出现严重情绪问题时,学校综合研判后,建议家长及时送医,通过药物和心理辅导进行正规、系统的治疗。

总之,在本案例的辅导过程中,学生从最开始的不信任老师到接下来主动找老师谈心谈话,在到之后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积极制定改善计划,整个过程中辅导员更多的以引导为主,通过疏导帮助学生逐步认识自我,改变不合理认知,释怀过去,改善人际关系,不断提高自我。

五、案例分析

新生进入大学后,对新的生活充满了期待,但也可能会面对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心理适应等方面的问题。案例中该生因为高中时期老师对自己的误解导致了学生出现焦虑不安的不良情绪反应,再加之进入大学之后新的环境导致他出现人际交往问题,且影响到了他的正常生活。在对此案例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辅导员首先应该关注学生的过往经历,对学生进行疏导,帮助学生抚平内心的焦虑,释怀过去。接着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不断改善自我,学会适应新的环境,学会进行人际交往,不断提高自己,拥抱未来。

六、辅导模式

1.在新生入学后,学校要及时开展心理普查,并对学生心理普查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进行谈心谈话,只有尽早发现问题,才能尽快进行干预和处理。

2.在对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辅导员必须在了解清楚学生家庭情况、过往经历等基本信息的情况下开展辅导,对于学生过往经历的了解可以协助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心理评估,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辅导员需要耐心、细心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同时要做到关心、关爱学生,逐步引导学生做出改变。

3.在辅导员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获得学生家长的支持也至关重要,要和学生家长建立家校合作育人机制,充分利用线下与线上的沟通渠道,建立稳定、长效、多元、平等的沟通对话机制,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不断成长提高。

4.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具有不可控性,在出现突发事件时要联合学校咨询中心进行危机评估,必要的时候需要转介医院,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5.学生心理辅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回访和关注十分必要,辅导员只有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耐心细致做好学生谈心谈话,才能实现良好的育人效果。

高职学生在初入大学时因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容易暴露出心理问题,同时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会对大学生的正常生活造成或多或少的困扰和影响。作为辅导员老师,在新生入学后一定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发现问题学生后要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同时要采取合理措施对学生进行疏导和干预,通过正确的引导,才能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状态,保持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杨颖,女,中共党员,汉族,陕西宝鸡人,研究生学历,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铁道工程学院专职辅导员,从事辅导员工作三年,曾获学校“优秀团辅导员”、“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2023年5月指导学生参加陕西省第十四届“挑战杯”陕汽集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获得“二等奖”。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