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服务目标下的智慧图书馆系统建设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马国超 二作:王翠静 三作:贾唯志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068350

摘要

本文讨论了图书馆和知识服务的关系,知识服务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核心。信息社会发展催生了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更新换代,在介绍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的基础上,文章探讨了从图书馆服务平台向知识服务平台的转变,介绍了知识服务目标下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总体思路、保障体系和效能评估等,最后给出了知识服务视域下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六个目标。


关键词

知识服务;智慧图书馆;图书馆服务平台;知识服务平台

正文


一、图书馆与知识服务

资源提供和服务是图书馆主要功能之一。传统图书馆主要提供纸本图书期刊和空间服务;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和应用的发展,图书馆提供服务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在数字资源的服务上尤为明显。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已经从纸本资源的提供更多地转向了数字资源。

图书馆知识服务是更高层次的服务。张秀丽和马新蕾认为图书馆智慧化知识服务是未来的趋势,其实现需要创新与融合,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工具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创新,融入知识服务的新生态、新环境。李杨和郑德俊从价值共创视角,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云舟知识空间用户智慧融入的用户角色定位、用户智慧融入的阶段性策略、用户智慧融入的保障机制进行分析,总结用户智慧融入的模式及优势。杨晓辉认为智慧图书馆嵌入式知识服务基于读者诉求,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为读者提供精准的文献资源服务。在知识服务方面图书馆界作了很多尝试,比如在学科服务、专利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和科技查新等方面,主要是提供学科报告、专利分析和查新报告等,由于缺乏有效的数据和工具支持,知识服务在深度上还存在欠缺的地方。

二、知识服务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核心要义

近年来,图情行业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是智慧图书馆。智慧图书馆是向前兼容的,它包括了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阶段能够提供的服务,在此基础上又拓展了更多的智能、智慧服务,它们依赖于一些新技术构建的数字基座,比如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和大数据等技术构建的数字基础设施。

图书馆坐拥海量数据,包括读者信息、图书借还预约数据、读者浏览检索等行为数据、读者和图书馆空间交互数据、读者咨询数据、座位预约数据、研讨间预约数据、全文学术数据库、电子书、专利数据、读者物理行踪、数字踪迹等,利用这些数据,理论上可以做到精准学术服务、资源服务、读者画像、资源画像、智能推荐、分析报告、决策报告等。这样的服务可以将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到更高层次,图书馆从简单的咨询服务、单纯的文献提供和单一的物理容身空间转向了知识服务、决策服务。

三、LSP向KSP转变的研究与实践

LSP是Library Service Platform的简称,即图书馆服务平台,学界多称下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主要是以纸电一体化为核心的图书馆业务管理和服务系统。KSP是Knowledge Service Platform的简称,即知识服务平台。

3.1 LSP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简介

3.1.1 背景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全球广泛应用,图书馆作为文献资源中心,也受到了大数据思维、互联网思维的冲击,高校图书馆一直面临着馆藏资源利用率低、馆际互借成本高、资源购置不平衡、读者需求多元及阅读载体多样化等巨大挑战。如何利用大数据思维应对资源建设危机,重塑高效资源采购流程,构建多元化的读者阅读体验,提高教学和科研服务水平是下一代图书馆搭建的核心问题。图书馆在之前的数十年一直在用各种“模块”来管理图书馆的活动,除了传统的系统管理纸本资源外,还要一些独立的系统来管理电子资源、数字化存档、机构库、科研数据管理等。工作流的集成、元数据的集成、不同接口的交互已经成为图书馆技术管理的重大挑战。图书馆系统已经不是简单的集成系统可以覆盖,而是一个综合的技术生态系统。

3.1.2 图书馆新需求

在当今由互联网向智联网发展的过程中,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发生了更多的变化、图书馆馆员对于资源的管理业有了新的需求。

图书馆在电子资源上花费了更多的资金和人力,图书馆员需要有新的平台进行纸电一体化管理,包括试用和采购,进行统一的元数据管理和统一的资源发现服务。读者希望能够纸电一体化查询,便捷地获取信息、获取全文。

云计算作为基础设施、大数据提供了数据支撑,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相应进行了改革,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优化了馆员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人工智能的加持,使得智能采购成为现实。根据读者的使用数据分析,新平台能够进行个性化阅读推荐,提升了服务读者的质量。新平台能够智能数据分析和预测,协助馆务决策。

图书馆服务平台需要能够稳定持续服务于用户,新平台通过SOA组件模式,实现多产品服务的统一管理,支持多租户,订阅型服务,易部署、易管理,易维护,降低服务成本(减少图书馆硬件存储投入成本,降低图书馆系统运维要求),同时提升馆员工作效率,提高读者使用图书馆的体验。

图书馆服务平台需要一个良好的发展生态。图书馆上下游都是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新平台要求能够实现全方位智能管理。图书馆与出版社、书商、资源提供商、电商、物流等需要更深入的整合,实现业务对接、数据共建共享。新平台要坚持开放的态度,可接受第三方开发的应用,通过OAuth协议提供丰富的API,连接上游(出版社、资源商)、中游(书商、第三方服务商),到最终用户,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完善服务体系。

3.2 构建KSP知识服务平台为基础的智慧图书馆

3.2.1 KSP知识服务平台的建设需求

为读者提供文献、资源和服务是图书馆的核心内容。在目前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期,资源少、不易获取已经不是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主要矛盾。海量的资源信息反而给人们造成了选择的困惑。知识服务是现阶段读者所需要的,从文献服务到知识服务,是传统图书馆发展到智慧图书馆阶段的一个必要条件。

读者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对图书馆服务的要求也起了变化,读者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文献资源提供,读者需要更为智慧化的知识服务。

在智慧图书馆语境下、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的加持下,图书馆要从过去的资源驱动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在资源建设上,原来以图书馆为中心,现在需要向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方向转变;在图书馆拥有的资源形态上,发生了更多的变化,纸质书不再是唯一途径,电子、数字和影音资源更多地涌现了出来,纸电一体化合理分配和互补是新的需求,这也符合读者在新的信息环境下的学习和认知;在服务内容上,从仅提供文献、数据向提供知识服务转变。

3.2.2 平台结构

设计平台时,基础架构设计非常重要,以知识服务平台为目标的智慧图书馆建设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基础服务支撑、智慧图书馆主体建设、智慧图书馆评价保障体系。详细分类见图所示。

 

知识服务为基础的智慧图书馆结构图

3.2. 3知识服务目标下智慧图书馆建设总体思路

知识服务相对传统图书馆服务来说是个更高层次的追求和服务,这也是智慧图书馆建设到了一定阶段必须要做的事情,从图书馆服务平台转向知识服务平台是必由之路。

1)知识服务平台需要实现:资源、服务、管理的全面智慧化升级。知识信息的采集、汇聚、整合及关联检索。贯穿知识创作、知识发表、知识存储、知识传播、知识发现到知识服务全链条的大数据基础设施的构建。建立知识资源仓储系统,搭建开放式知识服务运营环境,辐射全国各级图书馆,普遍建立智慧化服务空间。

2)智慧图书馆建设总体架构模式:

智慧图书馆云基础设施,采用公有云和私有云相结合的方式,公有云的灵活性更高弹性更大。平台需要尽可能集成全网知识,形成数据湖、知识湖。湖的基础建成之后,就需要应用语义网、人工智能、智能标引、机器学习等技术,打造云知识生产中心,形成全网集成的智慧化知识网络图谱。提供对各个图书馆的数据支撑、提供知识服务社群。建立多维融合的知识服务平台之后,面向第三方平台进行生态服务、科研用户服务和社会公众服务。

数据湖的功能特性:数据湖是一种以原生格式存储各种大型原始数据集的数据库,可以通过数据湖宏观了解图书馆的数据。在一些需要为数据设置大型整体存储库的企业级业务中,数据湖正在成为一种更通行的数据管理策略。通过数据湖能够给用户提供更大的价值,能够进行新类型的分析,例如通过对业务数据,读者数据,设备空间数据、资源访问点击数据等新来源的机器学习,帮助馆员采选,合理布局馆藏,感知读者兴趣,进一步辅助图书馆管理层做出正确的决策,抓住图书馆的发展机会。

3)下一代智慧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完善,向知识服务转化。主要组成部分为微服务系统架构、馆藏知识内容开放共享、各类终端设备智慧互联、全国图书馆文献资源业务协作环境、支持在线支付等服务手段、知识的生产者、知识的服务者和知识的消费者提供内容审核、资源加工、用户画像、活动推广空间管理、版权运营、数据分析等一系列运营管理能力。

3.2.4构建三个支撑保障体系

l 知识服务是图书馆更高层次的服务,需要有一系列的保障体系来支撑这个服务的有效运行,现阶段可着眼于这三个体系的建设。

1)智慧图书馆评价体系建立。通过KSP平台的建立,结合智慧图书馆进一步的建设,智慧图书馆评价体系的建立就有了立足之地。一是图书馆全资源的实时动态监测,通过大数据对空间、设施、资源、服务等供给利用进行动态监控。二是科学立体评价,结合对用户需求、评论、行为偏好等数据的研究分析,对图书馆智慧管理运行效率及服务效能进行科学立体的评价。三是提供决策支撑,利用智慧服务的持续更新和财务资金投入优化配置来提供决策支撑。

2)智慧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从LSP转向KSP之后,以KSP为核心业务管理系统,向外延伸,管理图书馆的全资源,到这个阶段已经具备了建设智慧图书馆标准体系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围绕图书馆业务、数据、服务、技术和产品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标准规范体系,主要包含基础标准、技术标准、资源标准、服务标准等相关业务规范。

3)智慧图书馆研究及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说到底是由人来完成的,具备综合知识、有创新思想、有实践技能、特别是有开放性思维互联网思维的人才建设是重中之重,否则一切都是空中楼阁。这一部分是最难的,现阶段图情界风气大不如二十年前,这也是造成高大上的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最主要原因。人才建设,核心可能就是在改革上,打破很多人躺平的条件。

四、结语

智慧图书馆建设目的之一是更好地管理与服务,将图书馆服务平台LSP逐步转向知识服务平台KSP是完成既定目标的重要步骤。知识服务不是个新概念,但是落地的产品和平台并不多,图书馆作为大学的文化信息中心、文献知识中心,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以下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为核心进行功能扩展、服务升级,知识服务目标下的智慧图书馆建设目标是帮助管理者运筹帷幄,实现图书馆智能化管理,拥有智慧大脑。智慧大脑是未来智慧图书馆的核心基础功能,它作为智慧图书馆的“神经中枢”,高效汇聚海量数据,监测馆内各系统软硬件运行情况,自主深度分析和整合图书馆各项数据,驱动图书馆智能化管理,更好地为读者和图书馆员服务。

[1] 沈树连.智慧图书馆与智慧城市的融合与共建研究[J].兰台内外,2024,(11):58-60.

[2] 孙雨生,刘涛,范颖,等.微服务架构赋能的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架构及其运行机理[J].图书馆学研究,2023,(10):65-73.DOI:10.15941/j.cnki.issn1001-0424.2023.10.002.

[3] 袁浩鑫,丁雪,郭琼梅.中国古典诗词与音乐相融合的创新传播策略研究[J].黄河之声,2024,(03):164-167.DOI:10.19340/j.cnki.hhzs.2024.03.042.

[4] 高飏.公共图书馆“智慧化加工”向“智慧化服务”转变的路径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4,44(02):40-43.

[5] 陈臣,樊馨蔓.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虚拟机动态迁移调度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12):36-38.DOI:10.15941/j.cnki.issn1001-0424.2013.12.003.

[6] 王慧,邵黄芳.场景理论视域下高校图书馆智慧学习服务路径[J].兰台世界,2023,(11):118-122.DOI:10.16565/j.cnki.1006-7744.2023.11.31.

[7] 郑荣,王晓宇,高志豪,等.数智驱动背景下产业竞争情报智慧服务的认知框架与实现逻辑[J].情报学报,2023,42(07):761-774.

[8] 霍艳芳,张嘉玮.红色档案编研的现状和发展路径探析——以华东六省一市为例[J].档案与建设,2024,(01):77-81.

[9] 卢凤玲,周兰羽.国内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比较研究——以维普、超星和云瀚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4,(01):107-114.DOI:10.14064/j.cnki.issn1005-8214.2024.01.014.

[10] 曲畅,林咏惟,周淑益,等.咖啡因对精力、注意力作用的定性循证研究[J/OL].中国食物与营养,1-13[2024-05-07].https://doi.org/10.19870/j.cnki.11-3716/ts.20240424.00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