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高中;生物学教学;劳动教育
正文
引言
现代教育要求学校坚持“以德树人”的核心理念,重视五育并举。劳动教育作为综合性活动,对学生的智力、体力和情感发展均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生物学教学需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参与到手脑并用的活动中,借此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同时,高中生物学科中也蕴藏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关键[1]。在今后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需充分利用学校各种资源,积极开展劳动教育融合生物学科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素养以及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一、创设真实情境,认识劳动教育价值
(一)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劳动教育
学生只有正确认识到劳动教育的价值,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劳动教育活动中,有效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教师可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在教授学生生物学价值的同时,做好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工作。
如:在教学“细胞中的无机物”知识时,教师可利用视频导入新课,播放“烈日炎炎下,交警在指挥交通,环卫工人在清扫街道,工人在建筑工地作业......”的视频,然后教师提出问题:“现在学校要开展夏季送清凉的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同学们即将为坚守在工作岗位的劳动者们送去饮品。你会选择哪种饮品呢?”借助真实的情境导入,使学生认识到无机盐是维持生命正常活动的重要物质,还能引导学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劳动和劳动成果。又如:在学习“细胞的分化”知识时,教师可以白血病视频引入本课学习,向学生介绍张亭栋院士、王振义院士在急性早期幼粒细胞白血病药物治疗上做出的突出贡献,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科学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用知识回报社会,用劳动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二)以劳动模范引领价值
劳动模范是各行各业劳动群众中的先进典型,在各自的岗位上无私奉献、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是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名片。在高中生物学课堂中,发挥典型榜样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引导学生学习先进榜样,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对学生起到价值引领作用。如:在“光合作用”知识教学中,教师可向学生讲解李天来院士的“棚菜人生”,带领农民将日光温室变成“致富棚”,为解决北方“冬天吃新鲜蔬菜”的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还能在学习中领悟李天来院士的精神实质。
(三)挖掘生物科学史中劳动教育素材
生物学是一门离不开实验的学科,而生物科学史中往往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思维,映射了科学探索的艰辛过程,劳动教育素材十分丰富[2]。教师需深入挖掘生物科学史中蕴含的劳动教育素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各种生物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如: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教学中,孟德尔在实验中选择了多种植物,但是最终豌豆的实验成果最为成功,因为孟德尔在劳动中仔细观察,发现豌豆植株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正确选用了实验材料,这也正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首要条件。借助孟德尔在实验中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品质,教育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学习科学家的精神,在劳动中观察、思考、成长,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重视课堂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劳动能力
行为是认知的外化表现,在劳动过程中,学生只有手脑并用,才能实现多方面感官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潜能。同时,教师并非一味地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而是要结合实际操作,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合理设置相应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和劳动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制作小生态瓶的实践活动;展开遗传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收集现实生活中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案例;结合本地区实际,讨论当地的生态系统状况等。实践过程也是劳动过程,有效实现了以劳树德、以劳育美。又如:在学习了关于发酵工程的相关知识后,同学们能够发现微生物在自然界中作用广泛,意义非凡,青霉素的发现、果酒、泡菜、酸奶等发酵食品的诞生、食品的发霉现象都与微生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制作泡菜的实验课,根据原理精心设计实验,对实验方案进行交流、讨论,观察泡菜发酵的过程,以图片、文字或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这一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劳动的机会,也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学生在学以致用的同时,走进了缤纷的生物世界,体会到微生物的神奇,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伟大。
三、创新课程评价,培养学生劳动习惯
评价不仅是为了总结,也是为了更好地改进。同时,评价也是教师管理学科教学的重要手段,符合现代教育的需求,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教学评价,有助于诊断教学效果,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学习行为。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也应当将劳动教育效果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内容,积极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通过创新课程评价模式,促进劳动教育目的的达成。评价维度应尽量丰富多元,包括多元化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内容、多样态评价形式等[3]。如:教师可统一收集学生在生物实践活动中的劳动记录、实验报告、劳动心得等,为每一名学生专门制作记录袋进行存放,结合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衡量学生劳动素养发展水平。又如:在生物测验中,教师可有意识地融入劳动背景,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
结语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体系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品格以及关键能力,引领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但目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个别教师对于劳动教育的理解过于狭隘,认为劳动教育就是劳动,只要对学生进行劳动讲解、技能培训,就能实现劳动教育目的,完全脱离学科教学,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劳动教育规律相悖。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要正确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积极探索学科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充分挖掘生物学科中的劳动教育素材,通过课堂授课、生产实践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提高高中生的生物学科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劳动中汲取知识养分,在实践中内化生物学理论。
参考文献
[1]陈照月,邓源喜,盛庆超,等.劳动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的融合创新研究[J].内江科技,2024,45(03):154-156.
[2]曹红丽.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J].宁夏教育,2024,(Z1):41-42.
[3]张亚梅,何小彪.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研究[J].家长,2023,(24):118-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