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欧小芬

广西省河池市河池市第二高级中学 邮编:547000

摘要

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劳动教育在高中阶段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生物学科作为当前高中生必修的学习内容,不仅限于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还在于力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和开展途径上,与劳动教育存在着天然的可融合性。因此,广大高中生物教师需引导学生将学科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聚焦关注实践育人,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科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实践素养。本文尝试对劳动教育展开研究,结合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点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


关键词

高中;生物学教学;劳动教育

正文


引言 

现代教育要求学校坚持以德树人核心理念重视五育并举。劳动教育作为综合性活动对学生的智力、体力和情感发展均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生物学教学需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参与到手脑并用的活动中借此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同时高中生物学科中也蕴藏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关键[1]在今后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需充分利用学校各种资源,积极开展劳动教育融合生物学科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素养以及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一、创设真实情境认识劳动教育价值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劳动教育

学生只有正确认识到劳动教育的价值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劳动教育活动中有效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教师可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在教授学生生物学价值的同时做好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工作。

在教学细胞中的无机物知识时教师可利用视频导入新课播放烈日炎炎下交警在指挥交通环卫工人在清扫街道工人在建筑工地作业......的视频然后教师提出问题现在学校要开展夏季送清凉的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同学们即将为坚守在工作岗位的劳动者们送去饮品。你会选择哪种饮品呢?”借助真实的情境导入,使学生认识到无机盐是维持生命正常活动的重要物质,还能引导学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劳动和劳动成果。又在学习细胞的分化知识时,教师可以白血病视频引入本课学习,向学生介绍张亭栋院士、王振义院士在急性早期幼粒细胞白血病药物治疗上做出的突出贡献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科学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用知识回报社会用劳动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以劳动模范引领价值

劳动模范是各行各业劳动群众中的先进典型,在各自的岗位上无私奉献、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是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名片。在高中生物学课堂中发挥典型榜样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引导学生学习先进榜样,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对学生起到价值引领作用。如光合作用知识教学中教师可向学生讲解李天来院士的棚菜人生”,带领农民将日光温室变成致富棚”,为解决北方冬天吃新鲜蔬菜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还能在学习中领悟李天来院士的精神实质。

挖掘生物科学史中劳动教育素材

生物学是一门离不开实验的学科而生物科学史中往往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思维映射了科学探索的艰辛过程劳动教育素材十分丰富[2]。教师需深入挖掘生物科学史中蕴含的劳动教育素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各种生物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教学中孟德尔在实验中选择了多种植物但是最终豌豆的实验成果最为成功因为孟德尔在劳动中仔细观察发现豌豆植株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正确选用了实验材料,这也正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首要条件。借助孟德尔在实验中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品质教育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学习科学家的精神在劳动中观察、思考、成长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重视课堂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劳动能力

行为是认知的外化表现在劳动过程中学生只有手脑并用才能实现多方面感官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潜能。同时教师并非一味地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而是要结合实际操作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合理设置相应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和劳动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制作小生态瓶的实践活动展开遗传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收集现实生活中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案例结合本地区实际讨论当地的生态系统状况等。实践过程也是劳动过程有效实现了以劳树德以劳育美。又如学习了关于发酵工程的相关知识后,同学们能够发现微生物在自然界中作用广泛,意义非凡,青霉素的发现、果酒、泡菜、酸奶等发酵食品的诞生、食品的发霉现象都与微生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制作泡菜的实验课,根据原理精心设计实验,对实验方案进行交流、讨论,观察泡菜发酵的过程,以图片、文字或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这一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劳动的机会也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学生在学以致用的同时走进了缤纷的生物世界体会到微生物的神奇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伟大。

三、创新课程评价培养学生劳动习惯

评价不仅是为了总结也是为了更好地改进。同时评价也是教师管理学科教学的重要手段符合现代教育的需求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教学评价有助于诊断教学效果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学习行为。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也应当将劳动教育效果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内容积极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通过创新课程评价模式促进劳动教育目的的达成。评价维度应尽量丰富多元包括多元化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内容、多样态评价形式等[3]。如教师可统一收集学生在生物实践活动中的劳动记录、实验报告、劳动心得等为每一名学生专门制作记录袋进行存放结合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衡量学生劳动素养发展水平。又如在生物测验中教师可有意识地融入劳动背景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

结语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体系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品格以及关键能力,引领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但目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个别教师对于劳动教育的理解过于狭隘,认为劳动教育就是劳动,只要对学生进行劳动讲解、技能培训,就能实现劳动教育目的,完全脱离学科教学,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劳动教育规律相悖。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要正确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积极探索学科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充分挖掘生物学科中的劳动教育素材,通过课堂授课、生产实践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提高高中生的生物学科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劳动中汲取知识养分,在实践中内化生物学理论。

参考文献

[1]陈照月,邓源喜,盛庆超,等.劳动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的融合创新研究[J].内江科技,2024,45(03):154-156.

[2]曹红丽.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J].宁夏教育,2024,(Z1):41-42.

[3]张亚梅,何小彪.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研究[J].家长,2023,(24):118-12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