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障多重残疾学生数学教学中的美育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陈亚丽

上海市盲童学校 上海 200336

摘要

视障多重障碍学生是指那些不仅有视力障碍(如盲或低视力),同时还存在其他严重的障碍,如情绪困扰、自闭症、多动症、脑瘫、中重度智力落后等两种或两种以上障碍的学生。这些多重障碍的存在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也给他们的数学学习造成了严重的困扰。 这些学生在身体、认知和情感上都可能表现出一些特殊的特点。例如,在认知上,他们可能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和记忆信息困难,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支持来完成学习任务;在情感上,他们可能面临自卑、社交障碍和情绪波动等问题。 为了支持这些学生的发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美育元素展开教学实践。本文着重就这一论点阐述了教师对于视障多重残疾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美育教育的意义进行了着重探讨,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的分享,能够为视障多重残疾学生打开数学知识的大门,让他们能够以更加轻松有趣的方式进行学习。


关键词

视障多重残疾学生;数学教学

正文


引言:在教育公平的理念下,对于残疾人的关注和关爱,一直以来都是教育过程中所着重关注的问题。视障多重残疾学生作为残疾群体中的一部分,他们对于数学学习往往面临着比普通学生更为困难的挑战。且数学知识也往往存在着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对于视障多重残疾学生群体,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升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效果,也成了当前每一个教师所着重探讨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引入美育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点。那么,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入美育元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也成了每一个数学教师所急需探讨的课题。

一、视障多重残疾学生数学教学中的美育应用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需要高度抽象思维的学科,对于视障学生来说,他们无法直接通过视觉来获取数学信息,正确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关系是一大挑战对于视障多重残疾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他们在学习数学时往往进度缓慢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学生甚至家长老师都有很强的挫败感。将美育元素融入数学教学中,能够使得教师以更加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更为具体化教学活动往往具有趣味性和互动性,可以为视障多重残疾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尤其是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喜欢的物品和所学的知识一旦融会贯通后,可以大大压缩学习时间提升学习进度,让学生更快地体验到成功也让家长看到了希望。

二)有利于整合学生感知力

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所不同的是,美育教育更为强调对于事物的感受以及理解。对于视障多重残疾学生来说,他们的视觉感知受到限制,但其他感官如听觉、触觉、嗅觉等仍然可以发挥作用。美育通过语言、音乐、触摸、嗅觉等形式,为这些学生提供了全新的感知途径美育有助于视障多重残疾学生实现跨感官整合。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将来自不同感官的信息进行组合和加工,以形成更全面的认知。这些途径不仅有助于他们感知和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还能刺激大脑的不同区域,促进认知发展。

三)有利于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视障多重残疾的学生由于自身存在的缺陷,内心往往较为敏感。再加上数学知识的复杂性以及抽象性,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抵触心理往往更为严重。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而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引入美育教育则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所蕴含的美,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美,丰富视力多重障碍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升学习效果。

二、视障多重残疾学生数学教学中的美育应用策略

1数学语言的“自然美”攻克难点

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数学专用名词,如果老师只是做“搬运工”讲给学生听,学生理解会有困难。更何况还是视障多重残疾学生。在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时,我将减法算理全部拆解成两个人借小棒的过程:我有11跟小棒,左手一捆10根,右手零碎1根,要给老师2根,先把零碎的1根给老师,再一捆中抽出1根给老师,左手不是一捆了,数一数还有9根。这段话是视障多重残疾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说的,整个过程中没有出现个位、十位、借一做十这类数学专用名词,而是用了学生最熟悉的生活语言。正是这个用生活语言窜起的场景丰富了多重视障学生的体验,帮助他们搭建起整个思考的过程视障多重残疾学生有了这个很容易说出的生活场景,只要动手操作跟上自己说的就轻松地掌握了退位减法的知识要点。当他们将这一环节熟练到一定程度时,能迁移解决11-3的问题甚至11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都能一边说一边操作出来。

精心设计的数学教学语言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是故事化的,是场景化的。对于起点较低的视障多重残疾学生来说,用日常的言语娓娓道来,创造浅显易懂的语言环境后再配套一些动手操作,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了方法掌握了知识,而且还逐渐具备了迁移的能力。

2、数学对应配对”引发思考

视障多重残疾学生数数的本领有一定的基础,可是一旦比较数的大小时,经常会出现有时说对有时说错,比大小的结果是怎么来的还是一知半解的,甚至是模糊的。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32比大小为例:第一个盖子盖在第一个杯子上,第二个盖子盖在第二个杯子,第三个盖子没有杯子可以盖了,盖子多杯子少,数一数就知道3个盖子多2个杯子少。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急于让学生说出32大,这是一个需要累积的过程,能说出3个盖子多2个杯子少是基础,累积到一定程度学生会抽象出比较大小的结果。二是教师提供给视障多重残疾学生的对应性实物要符合他们的生活经验。

通过动手实践操作让视障多重残疾学生感知到一个对应一个的关系,获得重叠的对应方法。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索的机会累积经验有利于视障多重残疾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有利于他们以后对数概念的理解。

3数学应用的“创造美”强化感受

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后,我组织同学们用这些平面图形“画”了一幅画:事先老师给出一幅用盲点子勾勒出外形的彩色平面画一间小屋子和一棵树(左图)并给到学生一些学过的平面图形学生先出一个符合老师要求的平面图形,然后在老师的帮助下黏贴到相应的位置上长方形的房间和门,正方形的窗户,三角形的房顶,梯形的烟囱。正当同学们一个对应一个匹配图形在纸上的时候低视生说:老师我想要用圆形画个太阳!其他学生在他的启发下,尝试用小三角形代表太阳光还有一个全盲孩子问:老师我想要一大片草地可以用什么形状来表示呀?就这样无论是全盲生还是低视学生用刚学的数学知识创造出了一幅崭新的画面------真美!(右图)

美育强调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我们的视障多重残疾学生也有这方面的需要。通过艺术表达,学生可以自由地想象和创造,这种过程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够促进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结束语

视障多重残疾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困难,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善于发现美,能够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挖掘教材内容所蕴含的美的元素。将其有效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不要漠视视障多重残疾学生的需求,也要能够注重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能够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推动学生参与到实际学习的过程中有效提升数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文翔.视障生小学数学行程问题教学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4,(01):61-63.

[2]郭璐露.以“梦”为媒,重塑自信——一则视障学生教育辅导个案[J].班主任.2021,(04):34-3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