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教法创新摭谈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赵健

山东省兰陵县长城镇中心小学

摘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道德品质、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及时的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做到与时俱进,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教法创新

正文


小学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性阶段,是人生的重要时期,学生接受怎样的教育,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能够提升学生的品德,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新时代,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小学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进行了新的认识,从基本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策略,以此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一、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道德与法治》,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渗透对学生的法律法规制度的教育,让学生明确道德与法治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教师还应当对新教材进行不断的探究和分析,寻找道德、法治与学习、生活之间的切入点,并从这些切入点入手开展教学活动,强化学生思想观念,规范学生的行为。例如,第一课《我是小学生啦》的《交通“信号”要知道》中,就是对学生进行交通规则的教育,我们应当对学生进行道路安全方面的相关教育,让学生了解道路安全法中的相关规定,了解信号灯的行止功能,让学生在规范日常行为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道路安全意识。

二、营造和谐氛围 ,激发学习兴趣

在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打破教师主宰整个课堂教学的局面,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活动的良好局面。因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可能小学生还不能彻底放开,还不能真正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全发挥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入研究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前提下,在充分研究小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把握小学生已具备的一定知识水平积累的特点,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大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进入教师组织的各种教学活动中来,进行自主学习,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共同提高,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

作为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鼓励学生同教师开展积极、广泛、深入的互动,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让学生的创新能力获得更大的发展。例如,在第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中的第七课《课间十分钟》中有一个“玩个课间小游戏”环节,我们应当精心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广泛参与,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规则的游戏,例如投沙包游戏,借此强化学生的道德法治意识。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 拓宽学生视野

小学生的年龄偏小、身心发展不成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并且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这些都大大制约着教学的发展。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进入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缕春风。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说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抽象的、逻辑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以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形式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一种直观的了解,同时还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大教学容量,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宽学生视野,因此这种方式备受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青睐。例如,在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第六课《校园里的号令》教学中,我们可以将上课铃声、下课铃声、课间操铃声、体育课集合的口哨声、紧急事件发生时的警报声等声音分别播放出来,让学生认真倾听,同时配合相应的图片或视频展示,让学生能够了解这些“号令”的意义及作用,明确听到哪种“号令”应当采取怎样的行为,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道德和法治意识。

坚持生本理念,优化教学方法

要想更好地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有效传播的效率,就要认真地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地创新已有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对学习过程进行优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的积累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参与其中才能够激发出更多的探究欲望,才能不断地产生对学习的新鲜感,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教学的留白在最近几年的小学教学过程中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已经得到了全方位的推广和使用,并且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并不是一味向学生灌输学习的内容,而是要给学生留下一部分思考的时间,以此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多的探究性认识,提升探究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这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此种教学设计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中能够让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断地突出特定的思维和习惯,找出更加科学的答案,由此提升学生的实践和研究能力。

现代化教育理念当中非常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将学生的位置明确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情感体验,才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此成为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观念,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思想,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增加交流和互动,适当进行角色的互换。其次,适合进度和方向,在课堂上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使用多种方式营造轻松和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若是学生的兴趣点比较低,教师就需要究其原因,对学生的表现作出更多的了解和反应,明确地摆正教师自己的位置,改变沉闷的课堂环境,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在新形势下,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重新建立起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地革新教学思维,由此探究出更有效的教学对策。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对整个教学的环境和教学的过程进行优化,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多方面的进步。在此形式之下,面对教学的内容,面对教学的环境以及教学的目标,需要教师树立起全新的教学理念。综合研究各类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学习要素,做好教学的准备和设计,由此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合理进行教学评价完善道法评估体系

创新教学方式,杜绝枯燥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方式,将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重现生动教学、深刻学习的目标。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少年儿童,给他们童年该有的快乐生活和价值形成方式。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角度来教育孩子,要以少年儿童的角度来理解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倾听他们的想法。

在思想道德教育中,人本主义理论在必须充分被运用。首先,转变教学评价标准,改变传统的目标型教学评价方式,树立学生;家长;学校;社会有机结合的评价体系。在日常生活中的教师要及时与班主任;家长协调沟通,不但要关注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更要了解学生在生活中的表现。其次要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性格的差异,道德与法治教育也要相对表现出差异性。再者,要注重学生的变化和进步,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不但要注重教学评价分数评价,还要重视学生间的评价,在考虑学生切实感受的条件下经常性地进行学生间不记名的互评,达到学生之间相互激励,互相帮助的目的,最终促进良好道德的行成。

 总之,教师要明确国家对学生培养理念的转变,明确培养目标的迁移,依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措施和教学方法,找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保持自身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的持续更新,以适应国家教育政策、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学习需求的多方面发展趋势,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宁.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方向与建构[J].当代职业教育,20158).

[2]王烨,阳叶青.从道德与法律关系看社会治理[J.人民论坛,201435).

[3]王秋波.案例教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研究,20161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