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指导策略摭谈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潘富伟

山东省兰陵县芦柞镇中心小学

摘要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采取一定的策略,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要想有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指导策略,如善于发现作文的闪光点,用肯定的态度去欣赏并利用这些闪光点,让学生体验到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写作的兴趣,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作文指导 策略

正文


     作文教学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是教师倍受关注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往往舍得花时间、花精力,让学生大量阅读写作方面的书,可到头来,除少数学生过关外,大部分学生仍进步不大。主要表现为:不是主旨不明确,就是结构混乱;不是语言平淡,就是材料馈乏。其实,作文教学伴随课程改革而变革着,教师也在不断变革思维,让学生自由发挥,有意识在引领学生扩大写作空间用以培养学生自由创造的能力。

 一、善于从平凡的素材中攫取较有价值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中心思想的深度直接决定着文章的价值。在日常写作中我们发现同一题材的作文学生往往会选择不同的立意角度,例如,以“难忘的体育课”为话题作文,有的同学会通过体育场面的描写表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乐趣;有的同学会挖掘体育对自己心理上的影响;还有的同学会赞美同学们之间的友谊等。显然,第一个主旨立意的深度是比较低的。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首先应当指导学生能够在平凡的素材中发现有价值的立意角度,这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目前因多种因素,学生对生活的漠视态度和思想情感的缺乏是造成审题立意无法深入的根源。因此当务之急,我们首先要将学生拉进生活中去,用自己的心灵重新的去感悟生活,体验生活,使他们重新找回生活中的真善美、享受真善美。

二、 围绕素材明确行文线索和情感线索

确定了写作素材和中心之后,下一步便是指导学生明确文章的行文线索和情感线索。所谓“行文线索”是指作者组织材料的具体的路线,例如,以事情的发展顺序为线索;以作者或者主人公的行动、见闻、感受为线索等。所谓“情感线索”是指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渗透在文章中的思想情感或态度倾向,例如喜、怒、哀、乐、爱、憎、贬、褒等。例如,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的行文线索是“小弗郎士的行动见闻感受”;情感线索则是“作者的对祖国的深深的眷恋之情和对占领法国的普鲁士的强烈的仇恨”。行文线索犹如一篇文章的内容组装程序;情感线索则像文章的神经系统,二者缺一不可。在当前作文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写作时情感线索不明不白,更有为数不少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的真实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文章是不会感人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漠视及过于繁重的作业使得学生的情感枯萎。因此,设置线索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思路更清晰,主题更鲜明,若不能强化主题,这样的线索反成累赘。也不能是人为的强加,要真正起到组织、串联材料,并能贯穿始终的作用。我们应当加强对学生日常写作积累生活的“绿色化”的训练。

 三、 科学的确定文章内容的详略和结构

确定了行文线索和情感线索还不行,接下来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制定出文章的结构及内容的详略安排。所谓结构就是指文章的各部分的内容的概括,当然这里边已经暗含着内容的详略的安排。简单地说就是要解决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和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的问题。文章的详略是由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决定的,所以,我们首先要确定文章的中心,也就是我们详写的目标。其次,要做到“取”与“舍”。就像在一堆布料中挑拣出不同品质、不同等级的布料一样,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材料,是“最合体最好的布料”,是主要内容,要详写;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边角料”,是次要内容,可以略写。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是“废料”,要毫不可惜地舍弃。例如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就要在记叙中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品质等多方面的特征。而要表现人物的这些特征,就要在叙事中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外貌等进行详细描写,是“画龙”式详写。对那些次要因素,则应概括叙述,以寥寥几笔来勾勒背景,是“画云”式略写;有时为了更好地点明主题,就要借助适当的议论、抒情来深化中心、升华感情,是“点睛”式略写。文章的结构犹如人的骨架;内容和情感 犹如人的血肉,是依附于结构而存在的。一般情况下,文章的结构按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按行文顺序可分为直叙结构、插序结构、倒叙结构;按文章情节的扩展方式可分为纵式结构和横式结构;按分标题的有无可分为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和并列式等。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来自主的选择恰当的文章结构方式。

 四、 将文章写的生动而又简练

 一篇文章只有生动才会使读者喜欢,只有简练才会表达明确。文章的生动性对不同文体的文章也有不同的标准,就记叙文、小说而言,生动性主要表现在情节的设置及人物细节片断的描述上和景物、场面描写的过程中。对于人物细节片断的描写则主要是指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思想状态,从动作、语言、神态、肖像等方面对有关人物的形象进行生动刻画。换句话说就是“让人物亲自登台表演”。而在日常写作中学生往往对人物的生动的细节的刻画不够,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思想状态的把握不够,体会不到人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与人物描写的联系。他们大多喜欢采用内容概述的方式写作,从而使得生动性受到损失;对于散文、论说文等的生动性主要是体现在思想情感的起伏波折上和典型的事例的描述上。不仅如此,一篇文章的生动性还集中和体现在我们对文章语言、修辞、手法等各种写作技巧的把握和运用上。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我们只有经过长期的训练才会使得文章逐渐的生动起来。另外,文章的简练性主要是指文章的详略要得当,略写部分要惜墨如金;同时文章首尾应当避繁就简,切不可画蛇添足,适得其反。

五、多方位进行作文创新 

1、在“说”中创新 在习作指导时,设置一些“悬念”,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动脑想悬念,促使学生运用创新求异的想象去解决悬念,鼓励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独立的思维过程。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创作欲望十分强烈,各自结合实际情况,构思出具体、生动、新颖的内容。创新心理溢于言表,创新思维跃然纸上,创造想像力得到了扎实的训练。为此,在作文训练时间上,要坚持“先说后写”,即先口头作文再书面作文。在具体的处理上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不能本末倒置。在口头作文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语言的运用,争取做到语句流畅、用词恰当。这种作文的训练允许学生说错,允许相互纠正、自我更正、指导改正、随时修正,让学生在这种修正的过程中吸取到作文最优的过程和路径。有了口头作文阶段的整理加工,再作书面作文,学生会觉得容易得多,而且写出的作文质量相对也更好。这样,会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消除惧怕写作的心理。

2、在“看”中创新 图画形象、直观,如果引导学生抓住画面内容中的重点,从多侧面思考、多场面想象,把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将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与集中,有利于创造思维的训练。如一次看图作文训练,图上画了一株玫瑰斜在花坛内,花枝上绑着一根鞋带。画上没有人,也没有文字,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无限的空间,学生写出了许多生动的故事来。有的写道:“早上,小明上学,看到美丽的玫瑰花被风吹倒了,他急中生智,解下自己的鞋带,把玫瑰花绑起来,可是花枝就是站不直。他想出一个办法来,找一根小棒支撑着,终于绑好了。小明开心极了。”另一位同学写道:“……因为是我课外踢足球把玫瑰花撞倒的,我当然有责任把他绑好,还应向花工叔叔道一声歉,保证以后不在花坛边踢球了……”由于立意不同,作文迥然不同,很有创意。看看几十篇内容不一的习作,足以使人感到几十颗创新求异的心在跳动。

  3、在“演”中创新 作文教学过程中的表演,不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表演,可以是富有创新求异的、留有余地的一些片段。在习作指导时,为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空白,让学生围绕着“空白”去展开联想,创造出特定的情境,在“演”中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让他们很自然地填补留下的“空白”。写作时,学生从各个角度着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突出表现了各自创造性思维的流露和心理体现。

参考文献:

[1]但方志.利用学生优秀习作,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语文教学通讯,2002(3).

[2]林冬.阅读写作周计划,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