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品德在高中体育考生教学中的培养摭谈
摘要
关键词
高中 体育教学 体育考试 体育品德
正文
体育品德是指学生依据一定的体育道德规范,在教育教学活动和竞赛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就高考体育考生而言,健全的体育品德,对个人可以帮助体育考生实现自我,即取得最好术科成绩;对社会展示的不仅仅是最好成绩,更多的是展示足够的自信、坚强的意志、勇于拼搏的精神、正确的价值取向、高尚的体育道德、敢于挑战极限等人格魅力。高中教学工作要认真履行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致力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建设人才,不仅要传授各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要立足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体育活动由于其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在学生品德培养中具有特殊的作用。体育活动由于其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在学生品德培养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一、高中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1、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运动能力
高中阶段的学生属于个体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在该阶段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德育素质等作为动力支撑,从而实现稳步、持续、长远的发展。其中的身体素质培育无疑是重中之重,这也间接增加了体育教师的教学压力,教师需要根据体育学科教学标准,针对性的设置训练方案,以增强学运动能力作为教学标准中的重要因素,将其作为教学重点,进而提高教育有效性。
2、利于学生形成健康行为,实现稳步成长
现阶段高中阶段的学生接触电子产品的几率相对较大,且熟练掌握电子产品的功能,课余时间很难参与体育训练、自主探究等活动中,导致部分学生视力严重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桎梏、产生厌学情绪等等,针对上述问题,通过组织体育训练活动,可以缓解负面影响,学生在参与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将会磨练心智,实质形成坚毅的品格、刚强的意志力,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终身体育的相关理念于自身发展全过程,为自身全面发展打好铺垫。
3、培养学生体育品德,树立正确的三观
高中体育教学不仅涉及体育锻炼,同样也包括学生核心素质的培育,而其中德育素养则是重点,核心素质培养要求高中体育教师在体育训练中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品格、正确的三观,这样方可为日后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方向偏颇。高中体育训练具有娱乐性,同时兼具教育性,学生在参与各类体育训练活动的过程中将会形成坚强意志、团队精神、进取意识等等,这些良好的素质是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对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良好的三观,将会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导,使学生意识到专业水平、德育素养相结合的必要性,从而在参与体育训练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综合素质,为日后步入社会夯实基础。
二、体育品德在高中体育考生教学中的培养
1、加强体育生的思想和纪律教育
在尊重中让学生走的更远 让每个学生多一点选择权。在课堂中应设置一个有自由选择的教学活动,让每个学员根据自己选定仪器和场所,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业。有自由选择的教学活动,重在给每个学员多一些自由的自由选择,多一些自由的思维,从而彻底改变了以往课堂中全部是由教师带着学生进行活动的方式,让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变为积极。给学生多一点的想象。在课堂中给学生多一些想像和创造,老师要找到启发学生丰富想像和自由创造的空间和方式,要渗透到教学每一环节。
2、科学地选取教材
(1)运用教材优势提高上线率
有一些学生的体质条件较差、传统文化科成绩一般,所以我们要将有升学愿望的学生选拔过来,就必须实行科学的选择方法。笔者觉得,首先应该考虑体质形态、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针对于目前的术科考试形式,若缺乏相应的体质要求,短时间内就很难取得成绩高分考的基本要求,这对最后取得理想成绩的影响是不言而喻。其次,选择时也要注重选文化课成绩较好的学生。这也是现行体育院校的招生条件。如果只重视体能而文化课成绩不过关,也无法被录取的。因此,在选拔体育考生时应广泛地听取年级管理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建议。
(2)术科教学和文化课相结合
尽管是体育特长生,也是必须考文化课的,学生因为文化课成绩较差而被拖累的不在少数,所以教师对文化课的教学与术科教学要平等看待。由于术科教学的需要,学生与教师常常在一块锻炼,教师也会给予他们许多好的指导意见,所以教师须在他们当中有很高的威信,并以此为前提,教导考生的正确认知度方法,如苦练体育术科却无法考入理想的高校等等,让学员们明确了文化课学习与训练之间的关系,只有在文化课成绩与体育训练成绩都出色的同时,才能考入理想的高校。
3、科学安排学习和训练计划
首先,要作好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让学生意识到特长生要比其他学生做出更大的努力。在经过刻苦的锻炼之后,不要松懈对文化课的复习,要学会复习、学会休息,提升学习效果。
其次,要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由于高考中体育学生练习时间较短,合理的教学计划显得尤为重要,在学校进行练习的时间也要紧凑。
再次,要提升学生的应试心理。体育考生在高考术科考试之前,都时不时地会产生一种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在有时上文化课会不重视听课,有时训练也会精力不集中等等,这是在一般状态下考前焦虑的体现。临近考场,一些考生会处于特别好的运动状态,这样的学生很有利于竞赛,所以在上考场时就能发挥得特别好;而一些考生则是越临近考场就越是着急,因缺乏自信,做些什么都觉得有心无力,还常咨询带队老师,担心自己的成绩考得不好等等。前者心态调节能力比较强,在考试中总是勇往直前决不后退,考出来的结果总是令人意想不到的好。后者心里调节能力不好,越是接近考场就越是焦虑,则会影响考试的临场发挥。所以教师必须要个性化地对学生实施心态指导,多与学生沟通,让考生建立坚强的信念,坚信自己肯定能行。例如在术科考试前听一些轻松的歌曲、喊“几声”等,这些都是可以减轻考生焦虑心态的方式,对应试也会起到促进作用。当然了,每位考手的特点有所不同,疏导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教师需找出合适考生的方式,让他们学会自我调整,以最佳的心态迎接挑战,才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并有所突破。
4、多方联动提高有效性
配备好术科训练的师资。配备高素质的师资,是做好高考体育备考工作的重要前提。体育教师是术科训练队的领导核心,其有效的训练经验是提高和保持学生竞技能力的保证,其人格魅力一言一行,作为一种榜样在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要根据教师个人专业特点,综合考虑配备师资,以便用其所长,发挥其积极的能动性,从而让体育老师真正地成为高考体育生的好参谋。
家校联动加强沟通合作。体育考生的人格发展与其自小成长的社会环境因素息息相关,只有掌握其实际情况,加强与家庭沟通配合时,在实践中培养其体育品德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因此,在高考备考中,推行家校联动,相互配合,以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体育品德。
体育品德教育是造就优秀高考体育训练队的基础,是提高考生运动技术水平的重要因素。作为高考体育考试辅导教师,在训练的过程中须重视体育品德的培养和开展心理辅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高考体育训练队的建设,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为高校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体育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廷浪.新高考体育备考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析[J].高考,2021(26):3-4.
[2]陈建达.试析智能APP+综合体在中学体育高考备考中的应用思路—以我校高二体育高考训练队为例[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02):150-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