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摭谈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曲丽华

山东省兰陵县第八中学

摘要

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在其他学科的应用,帮助学生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关键词

初中 数学教学 应用能力 培养策略

正文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极大的推进了应用数学和数学应用的发展,使数学几乎渗透到每一个学科领域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数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在于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我们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技巧的培养,忽视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一个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不会运用,将很难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将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上。数学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机会,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和初步的应用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呢?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要让学生喜欢上数学,并形成能力,进而应用好数学,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新课的导入上应该多下功夫,精心设计导语,如在定理的教学中,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新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例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新课导入中,设计问题:甲、乙两村要在公路旁合建一个蓄水池,经费已有着落,但在选址上发生了分歧,甲村人希望建在a处,乙村人希望建在b处,同学们请你们给予调解一下,应建在何处,到两村距离都是一样的?”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教师因势利导地说,我们只有学好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进而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研究教学策略,自制与之配套的高质量教学软件,通过逼真的造型、丰富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活泼的形式来创设情境和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更好地掌握和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和形的概念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世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在科学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数学广泛的应用性日趋凸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应用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和谐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如在进行几何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些离学生生活比较近的问题:木房子为什么是三角形的?汽车的轮胎为什么是圆的?谁能说说理由;在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我们可结合生活实际揭示概念的发现、提出、抽象、概括的过程,以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认识它本身的价值。例如:绝对值概念抽象难以理解,新课导入时,设计在车站两辆出租车载乘客向相反方向行驶同样路程,收取相同的车费,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只考虑其距离而不考虑其方向的问题,直观形象地引出绝对值的几何定义,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绝对值的定义,并认识到学习它的必要性。这些问题贴近生活,一下子就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兴趣盎然的学习数学。久而久之,学生便产生了“数学是有用的”,“我要学习好数学”的心理,并形成内驱力。

三、利用“读一读”,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和应用

在新教材的编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短文,即“读一读”栏目。其中的“关于代数的故事”、“有关几何的一些历史”、“关于中国古代的一次方程组”、“中国古代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研究”等内容,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把握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巧用材料”、“完美的正方形”、“黄金分割”、“求平均数”等内容起着对课本知识引深拓广、消化应用等重要作用,是训练学生思维,培养数学意识的重要素材。

 四、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数学应用意识,培养数学应用能力

生活是数学不竭的源泉,关注现实世界中数学的应用,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把“实际”与“知识”联系起来,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才是培养应用意识的终极目标,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一些数学问题的引入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直观手段向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如采用实物、模型、挂图,或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便让学生接触有关的对象,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在教师生动形象地描述的基础上,对今后学习、生活、工作有用的内容,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中特别要使学生了解所学价值和背景,学生应当看到数学什么时候被应用,以及如何应用,而不是得到它们将在某天被用到的许诺。在提出和研究问题时,教师应强调把数学应用到现实世界中以及与中学生有关的其他环境中的问题上去。

课堂留出时间,增强学生自主应用意识

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学习数学的方法仍习惯于上课听老师讲解,忙于不停地做笔记,到做作业时,同笔记上的内容进行对照,问题也就解决了。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学习模式:老师上课讲得越多、覆盖面越广,则自己会的就越多。学生在学习中虽然有所感知,基础知识却不扎实,硬性地接受大量知识信息,但理解却不深不透,识记也不够全面和准确,灵活运用更不到位,导致让学生解决问题的效果不够理想。一旦脱离了老师,遇上一些富有拓展性或是研究性的问题就显得力不从心、无从下手了,于是放弃者居多。作为教师,在课堂上不妨交出“权力”,多给学生留出时间,加强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在“合作”探索中加强对知识的应用,让数学应用落到实处。

例如,在复习轴对称的知识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条河的同侧有一个村庄A和一处仓库B,某天仓库突然失火了,村民们从家里出发提着水桶到河边拎水去救火,那么应选择怎样的路线比较合适?因为前面做过类似的习题,所以同学们很快给出答案:作出点A关于小河l的对称点A,再连结ABl于点P,则折线APB即为村民行走的路线。我问同学们:“你们都是这样想的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我也没说什么,只是说:“你们还可以再交流交流。”刚开始,教室里嚷声一片,都说:“这有什么好讨论的,不就是APB?”慢慢的,教室里的声音小了一些,同学们开始投入思考交流当中,再后来,教室里的声音又渐渐大了起来,这时我问:“同学们有没有新的看法?”有十几个同学举起了手,我请其中一个同学发言,她说:“经过我们的讨论,我们发现还有更合适的路线,考虑到装满水的水桶比较重,提着桶行走不便,应该缩短提水的路程,我们的做法是作BQl,垂足为Q,连结AQ,折线AQB为更合适的路线。”我说:“同学们赞同她的看法吗?”绝大多数同学都表示了同意。经过这样的问题的讨论,同学们加强了实际应用的意识。

 当然,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不要期望通过几节数学应用专题课、一两次的解决问题就能奏效,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除此之外还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大体验成功的频率,有效激发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学生“终身数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亮.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9.03

[2]吴传海.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中学生数理化》,2011.0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