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优化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作业设计 优化策略
正文
作业是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熟练的技能,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下,作业设计与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兼顾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能力的发展,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让学生在练习与评价中获得满足、愉悦和成功的体验,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
一、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存在问题
1.作业设置忽视了个性差异。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作业的设置基本延续着全班学生布置统一的作业的现象。这些统一、单调的问题压抑着学生的个性成长,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个别差异,学生自主选择少,个人的潜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使学生成为老师精神上的附庸。这样的作业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方面同样无所作为。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无差异的作业设计,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基本无法实现,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2.作业设计开放性不足。语文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特点,对同一份语言材料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存在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景。而当前还有老师在语文作业上注重作业答案的唯一性,过于强调作业的甄别与选择功能,教师只是与事先的“标准答案”作比对,“扣字不扣意”,非对即错,关注结果和标准答案是否吻合。这样的作业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与快乐学习的思想背离,会阻碍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3.作业评价策略不科学。作业评价缺乏人情味,只有刻板的“优”、“良”、“中”、“差”评语或者是“A”、“B”、“C”、“D”的等级,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压制学生潜力的发挥。另外,不能“因材施评”也是作业评价片面的表现。水平不同的学生不但做着完全相同的作业,评价时标准也是一样的。结果后进生永远也尝试不到成功的喜悦,哪怕他尽了很大的努力,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老师的优质评价,因为老师的评价是有统一的标准的。反思当前的语文作业,多封闭性少开放性,多统一少选择,多书面少实际,压抑了学生的自主发展,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论在设计理念、作业形式还是评价体系上都不利于教育的推进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制约着课程改革终极目标的实现。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优化策略
1.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对于统一的作业,有的学生可能有极大的反感或者根本不可能出色完成的,这样的作业无疑就是在抹杀学生语文的学习积极性。针对这样的情况,必须布置若干个作业,让学生有所选择。可选择的项目多了,学生就再也不会觉得语文作业会枯燥乏味了,反而会觉得语文所派生出来的枝叶是如此的繁茂,自己在语文学习之中感受到的只是语文的沧海一粟而已,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进而促成了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作业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处理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把布置作业的权力下放给学生,使他们有权自我选择作业方法、自我安排作业内容、自我设计作业形式。我们要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真正地体现因材施教,照顾个性差异,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创新素质得到培养,让学生的个性在自主作业的舞台上飞扬。
2.提升作业设计的开放性。语文作业要开放,首先是观念上要开放,要树立大语文观,要整合各科的课程,立足课本,放眼课外;二是作业内容要开放,有旧知与新知相联系的,有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还有学习与活动相“接轨”的;三是作业形式要开放,摘、录、写、画、唱、演,形式要多样化;四是完成作业的方法要开放,查阅、访谈、观察、实践、操作……可独立、可合作。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后,让学生编故事,让他们展开想象,构建新形象。学生知道乌鸦喜欢听奉承话,结果上了狐狸的当,到口的肥肉反倒成了狐狸的美餐。在此基础上布置一道课外作业:乌鸦听了狐狸的奉承话感到挺高兴,但怎样才能不被狐狸把肉骗走呢?这项课外作业,从内容到形式都让学生感到新颖,所以很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自觉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创新作业设计,加强针对性探究性。无论老师提供学习内容有多么新,学生学习方法有多么先进,如果教师在作业设计上采取老一套,新内容和新方式的价值就根本体现不了,对小学语文学生作业来说也是如此。因此,创新作业设计方式十分重要。新的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全面的创新,能起到激励快乐学习的作用,教师对作业的创新也是促进语文作业实效性提升的关键之一。
(1)因材施教,加强作业针对性
给学生布置语文作业不仅是我们一项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要让它发挥巩固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如果作业没有针对性,只是在数量上取胜,不仅让学生苦不堪言,也让家长烦不胜烦。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一定要突出我们本节课的内容,明确让学生掌握的内容,不机械重复,不过于简单,也不过于偏难,作业要少而精。另外,作业的布置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学生的思想水平、思维能力、智力水平各有不同,因此,语文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我们可以布置一些较难的题目,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在挑战中得到满足感;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以基础题目为主,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搭配一些难题;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我们布置作业时,要适当降低难度,稳扎稳打,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2)认真批改,以反馈促作业优化
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我们要及时地去批复,在作业中发现学生的易错点,查漏补缺,及时地矫正学生的错误。但摆在我们面前有个现实的问题,很多语文老师还兼任班主任的角色,日常工作较多,批改作业的时间就较少了。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写作业的时候,将自己认为容易错、难理解的部分,用特殊字符标记出来,这样,老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可以较为容易地收集到学生的难点,易错点,方便进一步的规划工作。另外,我们在给学生批改作业的时候,不能只是简单地批改对错,或者只写一个“阅”字。我们的批改形式要人性化,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字体的工整度、某些精彩的解答等给予具体的批注。我们的语文作业反馈要以激励为主,积极捕捉学生作业中的闪光点,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形式多样,强化作业趣味性
怎么布置作业才更有效,是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思考的问题。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那么,布置作业我们也要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什么样的作业才是愿意去做的作业,只有愿意去做了,才能在作业中获取知识。正如孔子的那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我们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水平,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单一的抄写背,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又死板,认为这只是一项任务,不写的后果只是会挨批评,这样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效果也一般。我们可以将一些书面作业变成口头作业,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将课内的作业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应用实践中让知识得到巩固。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团体作业,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和竞争意识,让作业变得活泼生动。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初衷是根据实际情况变换作业的形式,改变作业的单一性和枯燥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要只考虑有趣了,还要考虑与知识的关联性、学习的目的性。想让语文作业变得趣味性,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摸索,不断地去创新,重视作业的优化设计,不能因为图省事,单一化作业的形式。在力求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增加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4)加强探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我们布置作业的时候,不能纯粹为了布置作业而布置作业,也不能是单一的听说读写。为此,我们要认真研读课本,多角度进行思考,想办法使得我们布置的作业具有探究性。不能促进学生思考的作业就不是好作业,我们在作业设计的时候要注重学生主动能动性的发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可以很好地掌握知识,应用知识。
教师对于作业的评价应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特点,营造和谐、宽松、平等的评价环境,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寻找问题的根源,同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