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宋超

山东省兰陵县大仲村镇中心小学

摘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对语文教学提出更高要求。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前提,需要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基础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教育方式,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综合实践 能力培养

正文


202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认为,《课标》提出的“实践”是指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能力,应该包括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为了让学生乐于学语文,学好语文,提高语文实践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通过多渠道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依据教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是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之一。因此,我们以教材为依据,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

1、利用自然、生活中的资源,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怎么办?以往,一般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做,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我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社会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他们了解的信息有时比老师的还要多。在一些语文课上,我在介绍文章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时,有的学生漠不关心,或者根本就不听,因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当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靠课文不能解决的疑问时,他们很有兴趣,一定想办法解决,汇报交流时还积极主动。如教学《梅兰芳》《小动物过冬》《孔繁森》等课文时,我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资料,处理资料,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课文中的人物,了解到的资料比我了解的要多得多。听了他们的汇报交流,我自己也增长了见识。

3、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学习,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形式。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我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开展小组讨论,选择喜欢的段落,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我负责巡视,指导学生的学习。汇报交流时,小组长先介绍学习情况,然后组织大家汇报。这样的学习活动,改变了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读的形式,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

     二、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

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这在课堂内外都可以进行。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有关的材料,或做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实验,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比如,学习完《英英学古诗》这一课后,我就组织开展一个“我学古诗”活动,帮助学生多了解和熟悉古诗,训练学生用说的方法来表达对诗意理解的能力。

 从课外来说,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既是必要也有广阔的操作余地的。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班委选举;课前‘1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开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就这样,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三、开展多种活动,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针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听、说、读、写是需要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为此,语文教师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中,应采用行之有效的除了,着重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学生语文素养提高起到锦上添花之效果。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将基础知识贯穿其中,转为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比如在学习某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依托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首先教师应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素材、方向进行深入了解,通过课堂观察和课下走访,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和立体化调查,对于那些特殊情况的学生教师应采用留言的形式,以期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某种特定话题为出发点,实施交流合作,从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还应有意识有步骤把情感教育和提高学生道德情操渗透其中,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交流合作,交流情感,这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生活和丰富情感,对学生思想道德起着巨大和深远的影响。比如在学习某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以特定内容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自身所见、所闻和所想,把课文内容改善程相声,进行角色扮演,在活动中学生演绎角色,融于情感。

提供成果展示舞台  语文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成果展示舞台,让学生通过合理分工,收集所需素材,自主设计,自主实施活动,点燃学生参与热情,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指导学生养成勤于摘抄优美词句,并让学生模仿写作,培养学生每日写笔记的习惯,学完一节课文后写出自身心得体会,为了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就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写作水平高的作品,学生之间可以自行交换,在交流和评价中找出优点和不足,在互相帮助中获得进步,为学生灵感迸发打下坚实基础,

 为了激励学生把所积累的素材和积累的技巧运用到生活中,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融洽学生之间关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生活中的特定现象进行阐述。比如。针对学生互相攀比的现象,分成正方和反方,正方从正面收集素材,反方从反面收集素材,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阐述中起到自我批评同时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三、利用课改理念,让学生学会评价。

 实施发展性教育评价以来,课堂评价由教师为主体到由学生自己、同学间,小组间和老师的多主体评价的转化。从上学期开始,我尝试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不仅要养成他们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习惯,更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评价别人。我想,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尝试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这其实也是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果只让学生使用“好”、“对”“错了”等简单的词汇进行评价,就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引导评价的深入,也不利于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所以我要求学生学会使用“看法十原因”的评价语式。这样的评价语式不仅让学生讲清楚他的看法,还通过陈述原因清晰地展现出思维过程。我训练学生学会评价,首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他评时要引导学生先看优点和长处,然后再提不足。在学生自评或互评时,我不在一边旁观,而是把关注的面铺开些,适时对评价者进行再评价,及时鼓励和表扬会评的学生,激发他们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兴趣和自信。经过训练,不少学生初步学会了评价自己和别人。例如:“我听他读课文,就像看见课文中的景物了。”“他说的真流利,真有趣,我都被吸引住了。”“我要像他学习,也要写出像字帖上的字来。”“老师,我觉得自己今天写得字比上次漂亮多了,你可以奖我一朵小红花吗?”等等。学生能认真听别人发言,还能做些评价,这不正是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体现吗,这也是未来社会人应具有的素质。

总之,语文教学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只有在多渠道的反复实践当中,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