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多样化空间,丰富食育新体验——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幼儿食育教育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吴悠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崇文幼儿园,江苏省苏州 215500

摘要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幼儿园的食育不仅是营养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实践教育,教师可以依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开展各类活动来提升幼儿对食的态度、食的认知,以及获得与食相关的各类技能和能力。鉴于此,笔者从班级食育教育现状中分析发现幼儿需求,尝试开辟多样化空间,以丰富幼儿食育认识、食育价值、食育行动和食育创造等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

生活教育理念、食育、实践教育、实施策略

正文


一、班级食育教育现状分析

班级中的幼儿们来自不同的家庭,饮食习惯都有所不同,总会出现挑食、偏食等现象,虽然教师总是耳提面命的反复提醒,以此希冀改善幼儿饮食行为习惯但达成的效果并不显著。对此,围绕班级食育教育的做法进行了问题分析:

问题1:幼儿不清楚食物的名称、品种,变得葱蒜不分,五谷不清。

分析:幼儿从小生活在城市,远离田间,缺少生活经验。

问题2:食育活动内容比较浮于表层,着重在“吃”上。

分析:缺少对食物背后的来源、文化背景的拓展,缺乏深入的挖掘内涵。

问题3:幼儿园的食育教育,通常以课堂中的图片、视频来讲解认知。

分析:食育形式比较单一,缺少体验性、系统性的教学。

问题4:食育教育往往在制作和品尝后就戛然而止,主要以模仿、体验为目的。

分析:幼儿们还有很多的想法未曾施展,幼儿的创造性和个性未得到较好的发展。

二、生活教育理念下的食育教育策略

1、走进生产场,拓宽食育认知

我们日常的食育空间一般在教室、园内开展,便于幼儿观察和讨论,但陶行知先生的理念中指出: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幼儿的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所以食育的场所不应限于课堂,挖掘幼儿园和家庭以外更多的食育场,如大自然、超市、菜场等地,幼儿需要拥有更广阔的天地,拓展幼儿食育认知的活动空间,对饮食来源有直观的认知。

1)环抱自然求本真

我们的所有饮食都来自自然,大自然是幼儿食育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应引导幼儿融入自然,去聆听、眼观、触碰、纪录,去了解自然界食物的生长环境、生长阶段、内外特征等等,开展丰富多彩探索和学习活动,积累自然知识和生活经验例如春天的百花糕课程,我们尝试以花入糕,直观感受自然时令。我们利用园内资源、社区公园和春游活动,和幼儿一起探花、识花,幼儿们发现一些蔬菜瓜果的花也可以食用;一些观赏性强的花朵虽美丽却都有微毒;一些花朵不仅可以食用还可以入药.....这些都刷新了孩子们的以往认知,大家将信息记录并整理成册,形成了有效的表征经验。大家在拥抱自然中探春、识春、品春,获得多元的知识和经验,品尝到了春天的味道

2)真实采买亲社会

买菜离幼儿的生活距离很近但又很远,很多班级都会在社会性游戏中开展买菜的游戏,但大部分幼儿很少亲身体验过去菜场买菜,其实菜场也是孩子们的绝佳食育课堂。我们动员家长参与家庭采购食物的过程带孩子超市、菜场、农业基地等地购物,园内中大班的孩子还在教师带领下体验小组式研学活动:了解每个摊位的特点和功能,对市场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引导幼儿认识、区分蔬菜,学习通过摸形状、看颜色、闻气味挑选新鲜的菜品,在与卖菜的叔叔阿姨们交流之中,大胆尝试讨价还价,学着如何付钱、找零,从而体验买菜全过程:挑选—称重—结账。长期以往,幼儿能够观察到食物的方方面面,通过售卖物品的变化,感受到季节变换对于当地物产的影响。孩子们不仅体验真实的烟火味,还增长了各方面的生活常识。

2.走进节气场,重视食育价值

二十四节气与传统饮食文化相辅相成,每个节气都对应着科学的饮食指南,选取节气美食切入能丰富食育课程的内容,对应陶行知先生“以社会做学校,扩大人、事、物范围”的教育理念。在节气食育中激发幼儿饮食兴趣、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做到知行合一,更好地发挥传统美食的传承和历史教育价值。

1)地域结合继传承

我们身处的城市常熟是一座千年历史名城,具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及节气美食,比如立夏“见三鲜”;夏至吃八宝粥;冬至日祭祖吃年夜饭等等。教师可以从本土节气饮食入手选取适合幼儿的、日常接触的、有经验的食物,激发幼儿探究和深度学习。虞永平教授也提到:要让幼儿园课程真正具有适宜性和有效性,真正促进儿童的发展,就必须要求其具有在地性。我们的食育课程要本土的生活和文化相适应例如金秋时节美味的大闸蟹是我们阳澄湖的应季特产,我们在寒露时节开展“蟹小将”课程,一起抓住时机和孩子探究真实的螃蟹:喂养观察—特征了解—品尝感受—制作蟹壳船、蟹壳画,由浅到深全面探究,幼儿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关于螃蟹的特征、生存环境学习养生等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思考和探究亲身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喜悦并与螃蟹结下不解之缘。孩子们通过这样本土化的节气课程,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特产,产生亲近、热爱之情。

2)链接古今晓变迁

传统美食的背后总有深刻的历史故事,蕴含的古老智慧,值得孩子们了解和传承,将积极的态度和情感注入其中,赋予身边的美食更多意义。传统节日食俗文化到今日也融入了的科技与现代元素,教师可以与幼儿对比古今变化,感受时代的变迁如冬至活动中,师幼共同认识饺子的发明,了解到饺子起初是医圣张仲景发明帮助病人治病的,发展到现代,饺子成为一种日常饮食且品种五花八门,从外形到口味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引导幼儿观察印制的文字以及美观时尚的包装,了解纷繁的现代元素大家在探究中感受到中国的饺子的博大精深,时代的日新月异。

3.走进实践场,提升食育行动

“做”在生活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不管是教师教,还是学生学,都须通过“做”来完成。教师应提供更多实践场,丰富幼儿与食材的互动、提升幼儿的实践技能,将行动与思考整体相连。

1)区域探究互融合

食育课程可以与班级的区域、游戏融合,进一步满足幼儿对饮食的深入探究给幼儿自由选择的机会,充分发挥幼儿学习自主性,从而获得更加深入地有关“食”的知识和能力。

语言区可以通过故事、书籍、儿歌、谚语等习得,以此丰富幼儿对饮食的认知,激发食物探索欲望并习得良好的饮食习惯;科学区可以开发幼儿多样的探究途径,比如将糖放在科学区开展糖吸水、溶解、结晶等实验,逐步感知糖的特性、感受其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美工区从欣赏到创作,激发幼儿想象之力,先通过展示实物范例、流程制作图的方式,和幼儿一起了解制作工艺,激发幼儿们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再提供轻质黏土、竹棒、造型工具等操作材料,以物代物满足幼儿的创作需求;美工区制作的成品可继续投放在角色游戏区,比如新增设美食店、糕点店、面点,既充盈超市种类也丰富游戏情节,有助于持续孩子们制作的热情,动手能力也不知不觉加强,孩子们乐在其中。

2)种植养护系情感

中国农耕文化是中国产统文化的根基,幼儿获得的与食相关的各类技能和能力可以在种植活动中锻炼,是幼儿关注生命的表现。在食育课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让幼儿体验食物的成长过程,了解其生长环境、生长规律。培养幼儿勤于观察、使用工具,懂得美好生活需要用自己辛勤的双手来创造。

例如生命之“麦”活动,幼儿了解到我们所吃的食物也是有生命的,它们需要被细心呵护才会茁壮成长,且成长的过程是漫长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小麦从种子到发芽到成苗,每一天都和幼儿们一起成长度过,它带着孩子们的期盼、背负着做麦芽糖的使命而成长着,孩子们每天都会来看它、为它换水、喷水、围在边上和它说话。当麦苗长的有高有低时,孩子们会观察交流、思考原因,想要解救矮个子的麦苗让它快快长高;当天气过冷时,会想着为麦苗增加保暖设施,不受冻....孩子们就像照顾小宝宝一样细心呵护、无微不至,产生了深刻的情感,以至于最后要收割麦苗时孩子们都产生了不舍之情。我想正是有了这样对食物的羁绊,知道食物的来之不易,才会更加珍惜食物,懂得节约不浪费的道理。

3)帮厨互学有智慧

生活体验馆是幼儿食育的重要体验式场所,为我们食育活动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教师需要培植幼儿学会有服务自我和服务他人的能力,通过参与食育制作,让幼儿懂得自己能主动帮助别人,从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

帮厨不仅是激活幼儿的学习意识,提高自己的参与能力、体会到食物制作的艰辛,还需要幼儿有智慧的学习,会观察、会动手、会思考。幼儿制作中学习观察制作的步骤及手法,如观看老师阿姨的动作学习菜的择拣(嫩叶保留,发黑发黄摘掉)、冲洗(在流水下冲洗、换水),愿意动手参与积极练习;遇到问题时会思考解决,鼓励幼儿根据经验的积累总结出适宜的办法。如包裹汤圆时发现豆沙太软,幼儿包裹时很容易露馅,于是我们尝试把豆沙搓圆冻硬后再包,这样巧妙地减轻了包裹的难度,幼儿们获得了成功也提升了自信,我想这就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因为有了不断的实践才会有更优化的制作方案。

4、走进创造场,发扬食育个性

陶行知提出:在劳动中激发学生创造力,发扬学生的个性。食育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提供适宜材料和工具做有力支撑促进幼儿创造发展、品质提升。

1)借鉴创作提升美

幼儿参与各种劳动课程中,还需要提高自己发现美的能力,通过主动探究,积极实践,发现自然之美。教师还需要带领幼儿学会提高自己的参与能力,学会在食育过程中,引导幼儿感受和欣赏食物的形状、色彩,获得初步的审美感受。《指南》中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求”。 食物会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创作灵感,亲手制作青团之后,孩子们仍旧热情高涨,还想做各式各样的青团,我们了解到幼儿对包裹、搓圆等动作非常着迷,《指南》中提出要创造条件和机会,促进幼儿手的动作灵活协调。于是我们和幼儿一起搜索图片,认识更多种类的青团,了解到现代的青团不仅内陷丰富,外皮颜色也非常多,还可以添加花纹,所以我们顺势提供报纸、轻质黏土等材料,既巩固幼儿包裹搓圆的动手能力,也进一步激发幼儿对青团外形的塑造创作。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青团的制作手法越来越熟练,并着重花时间在外形的创造上:有的幼儿用两种颜色的黏土混合变成了双色的星球,有的用白色黏出了翅膀和身体做出了飞机,有的幼儿因为有之前美工区仙女发髻的经验,还黏出了一个美美的发髻造型........大家热情的介绍着自己的作品,并继续在娃娃家开展售卖游戏美感是积累、是灵感、是创造,与食育相辅相成,值得好好深挖。

2)品尝创造提升味

食育课程中最高潮的环节就是制作与品尝美食了,在经过了食趣引领、食知掌握后,孩子们终于迎来了食操制作环节。在这一环节,孩子们会对比以前吃过的食物在外形、口味上有何不同,大家观察、交流、发现,继而改进配方,有助于培养幼儿精益求精的态度。百花糕制作时,我们头一次制作经历了失败,虽然大家准备充分、步骤严谨,但做出来的百花糕却还是不尽人意:百花糕吃起来苦苦的。

百花糕为什么吃起来会是苦的?为什么我们平时吃的鲜花饼却是甜的?孩子们对此开展了激烈的讨论和调查,终于发现了原因:鲜花直接蒸是苦的,需要提前放糖腌制,腌制入味后,才能做馅。于是我们一起学习腌制方法,动手将花瓣清洗—混合—揉搓。第二次制糕,孩子们铺一层糕放一层馅,既增加百花糕的美感,又能丰富口味层次。最终百花糕的制作获得了成功,孩子们吃在嘴里、甜在心里,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活动中,孩子们不畏困难,勇于尝试和改进,获得了持之以恒的良好品质。

5、走进亲子场,助推家园互通

幼儿园在开展食育时要充分考虑家庭对幼儿形成饮食习惯的重要作用,教师打破家园界限,邀请家长参与班级的食育活动,作为食谱的建议者、活动的志愿者,为幼儿园的食育活动出谋划策。以此提升家长对食育活动的关注度,达到家园互通的目的。

(1)巧搭桥梁共关注

随着时代的更迭家长们越来越重视科学育儿,幼儿园的饮食一直是家长们非常关注的内容,早上来园后,经常会看到大家走到宣传栏旁,关注幼儿园一周的食谱内容。我们会邀请家代表到幼儿园里一起品尝园里的餐饭点心,进厨房参观了解食堂烹饪环境、人员操作流程等日常运作情况。同时虚心采纳家长建议,优化食谱制定,共同监督幼儿园食品安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家长和教师的日常沟通中也总会涉及孩子的用餐问题,希望改善幼儿的饮食习惯。我们可以借助家长会、座谈会等时机,向家长介绍食育教育的理念,从而转变家长的观念,给予幼儿亲近生活、放手食操的机会。每次的食育活动我们都会在班级群、微信群发布食育主题预告,邀请家长和孩子一同调查和学习,及时上传活动照片和视频方便家长同步了解。家长们既关注到了孩子的成长变化,也能和孩子一起学习食育教育,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

(2)制作品尝共分享

为了让更多家长了解课程,我们邀请家长来园开展助教活动,和幼儿一起参与帮厨制作。既发挥家长特长,又有助于家长实地了解班级的食育课程。尊重长辈、长幼有序是中华饮食的传统美德,幼儿们总想着把制作好的食物分享给家人,教师应该给予及时支持和帮助。大家一起搜集选择合适的器皿或袋子来包装食物,制作富有仪式感的姓名贴来分辨,适当添加图画和表情传递祝福,这样一个专属礼物就做好这些礼物饱含着大家的爱和关心,饱含着我们“在一起”的真切心意。美食的传送,让家长们感受到的并不仅仅是健康、营养,更是幼儿成长、发展的见证,由美食活动牵动而来的家长对幼儿园的更加放心、信赖和合作。

三、结语

教师以《指南》为指导,以生活教育理念为指引,将幼儿带入真实的场景中,去现场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教师要提供多样化的食育活动,在实地的探究中扩宽幼儿认知视野,在节气融合中挖掘传统美食魅力;在整全性的学习中满足幼儿多领域的发展;在内外兼具的追求中提升幼儿的个性创造。教师、幼儿、家长三位一体共同携手探索食育之道,潜移默化地推进幼儿食育教育,为幼儿健康幸福的人生构筑美好蓝图。

参考文献:

[1] 赵晖.食养人生,育之有慧——幼儿园食育之路的探索与实施[J].幼儿100(教师版),2023(Z1):55-57.

[2]程汇.基于生活体验的食育课程实施策略——以时节食育课程为例[J].名师在线,2023(19):20-22.

[3]彭琳.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食育课程的建构策略[J].名师在线,2023(08):10-1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