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班主任视角的运动员心理健康探索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汤晓虹

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本论文立足于新常态,以班主任视角为切入点,对高职学校的运动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和文献分析法,对运动员在疫情前、疫情中和疫情结束后各社会时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从家庭、班主任、教练和社会四个层面对其进行了综合剖析。


关键词

新常态;班主任视角;运动员;心理健康;探索研究

正文


引言: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竞技运动的繁荣,作为竞技运动的主体,运动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在新常态下,运动员所面对的社会环境与心理问题更为复杂。班主任作为运动教师,与运动员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运动员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此,本研究拟以班主任队伍为研究对象,探讨新常态下高职院校班主任对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运动员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在运动训练中,运动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和挑战。其中,以焦虑和抑郁为代表的心理疾病的发生率更高。这些问题不但会影响到运动员的成绩,也会给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隐患。高强度的训练竞争,比赛成绩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职业生涯的规划,都是造成这种压力的重要原因。当遇到伤病、家庭和私人情感等问题时,一些运动员也很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提高运动员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议。加强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我调整能力。建立健全运动员的心理卫生服务系统,对运动员进行经常性的心理咨询与干预,以缓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其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减少其工作压力。各级政府要为运动员创造一个良好的竞赛环境,重视运动员的身体健康,让他们在训练、竞赛中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为国争光。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对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给予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各方应携手合作,共同维护好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在赛场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影响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从家庭、班主任、教练和社会等多个角度对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家庭因素主要有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对学生的关心程度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教练的因素主要有教练的训练方法和对运动员的期望值;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舆论和媒体的关注等。这几个方面是交互作用的,对运动员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影响运动员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能给运动员带来情感上的支持与安全,有利于健康的个性与心态的稳定。反之,不和谐的家庭环境,频繁的冲突,会使运动员产生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家长的教养方式对运动员的心理健康也有直接的影响。过分的保护,过分的干预,忽略的教育方法,都会使运动员产生依赖性、自卑感和逆反心理。正确的指导,鼓励,尊重,对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二)班主任因素

作为班主任是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和指导者,他们的教育风格、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因此班主任要重视运动员的心理需要,在情感上给予辅导,使其形成主动的心理防卫机制。班主任要做到公平公正,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教学中,班主任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运动员的成长,不能过分追求成绩,不能让运动员承受太多的心理压力。

(三)教练因素

教练在运动员的训练中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他们的训练方式和对运动员的预期会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教练应采取科学、合理的训练方式,充分重视运动员的身心状态,防止过度锻炼,造成损伤。在训练过程中,教练要给运动员以正面的期待与鼓励,以培养其自信心,增强其应付挫折的能力。教练的公平公正,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对运动员的心理健康也起到了很大的保障。

(四)社会因素

在体育教学中,社会因素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体育竞赛中,公众舆论、媒体的重视程度是影响运动员心理健康的主要方面。积极的公众舆论、媒体的关注,能够增强运动员的斗志与信心,而消极消息往往会使运动员遭受挫折与心理压力。社会支持网络对运动员的心理健康也起着重要作用,运动员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区,政府等各个层面的支持与理解。通过构建一个完整的社会支持网,可以为运动员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支援与协助,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班主任在运动员心理健康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在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工作中,班主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班主任既是运动员的学习、生活的指导者,也是运动员心理健康的护卫者。通过深入关注,积极支持,专业指导,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使其在赛场上发挥更大的潜能。

(一)关注运动员的日常生活,洞察心理动态

班主任是除了教练员以外和运动员接触最多的人员,对运动员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都有很深的了解。在平时的交流与观察中,班主任可以对学生的心理变化非常敏感,并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比如,对于运动员在比赛后返回课堂出现的精神不济、焦虑等情况,班主任要对其进行询问、关怀,并给予关怀与支持,洞察心理动态。

(二)提供心理支持,缓解心理压力

在训练、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往往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这些情况班主任可以通过和教练的沟通交流得知,所以文化课中,班主任应从倾听、理解、鼓励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疏导,使其适应社会生活。在运动员遭遇挫折、困境时,班主任应在心理上给予正面的提示与指导,使其重拾自信,勇于迎接挑战。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素质

通过健康讲座,咨询活动,对运动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认识到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运用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压力。通过以上措施,提高了运动员的心理品质,培养了他们应对挑战的信心。

四、提升运动员心理素质和文化素养的策略探讨

在现代社会,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养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养对于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影响其在竞技场上的表现,还关系到他们的职业生涯和人生道路。为此,本文提出了提升运动员心理素质和文化素养的策略,旨在全方位的教育和训练,帮助运动员全面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于运动员的日常生活和训练过程中,使其学会正确面对压力、挫折和成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此外,要关注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心理健康档案应包含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素质评估、心理干预措施等方面的信息。定期对心理健康档案的更新和分析,可以为运动员提供更加精准的心理辅导和干预服务,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心理辅导活动可以分为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两类,针对运动员在不同场景下的心理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服务。心理辅导活动还应注重运动员的心理成长,培养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

)优化训练方法

通过和教练员的定期交流,了解学生在训练中遇到的困惑,结合学习中的状态,给予教练员合理化的建议,应注重运动员的个性化需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训练过程中,要关注运动员的心理需求,注重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拼搏精神,使他们在艰苦的训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

)提高文化素养

要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养,就必须加强文化教育,让他们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此外,还要注重运动员的人文关怀,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象,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提升运动员心理素质和文化素养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优化训练方法、提高文化素养等措施,有助于运动员全面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为我国体育事业的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结束语

本文从新常态下班主任的视角出发,对运动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分析和研究,我们认识到运动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同时也看到了班主任在其中的积极作用和巨大潜力。未来,我们期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和提升班主任在运动员心理健康工作中的能力和水平,为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体育事业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皓杰,吴基右,文韬,.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弹性对心理疲劳的影响: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湖北体育科技,2024,43(02):65-69.

[2]刘书强,张忠秋,邱俊,.新冠疫情背景下运动员心理问题干预方法探究——运动员B的心理危机干预实例[J].体育科技,2023,44(06):64-66+69.

[3]朱江华,董亮.教练变革型领导行为与运动员心理疲劳关系的交叉滞后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专题报告(运动训练学分会).东华大学;长春大学;,2023: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