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角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李庆军

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临邑镇中心小学 邮编:251500

摘要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提高阅读水平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而阅读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因此,老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适当的方法来进行阅读教学。群文阅读是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它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正确使用这种方法,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为此,本文以深度学习为视角,分析并探讨了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对策,以期能更好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更好地推动教学改革。


关键词

深度学习;群文阅读;小学语文

正文


前言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面临着海量的信息和知识,如何引导他们进行深度学习,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小学语文中开展群文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文学素质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在深度学习视角下,如何设计有效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成为当前教育教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群文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不同领域、不同题材的文本,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通过阅读多样化的文本,学生可以了解历史、文化、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培养跨学科的综合素养。群文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比较分析多篇文本,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批判思考技能。通过对比,能找出文章的相同点,并能对作者的看法和观点进行剖析,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和评价能力。群文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体验到作品中的情感和情节,增强对文学的感受和理解。群文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优秀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透过读好的文章,让学生们能够仿效并学会里面的一些语言技能与表现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群文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学的美感和艺术性,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鉴赏与鉴赏能力,提高其美学素养。语文群文阅读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群文阅读,学生可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综上所述,小学群文阅读教学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可以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群文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多彩的阅读体验,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二、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有些教材选取的文本内容过于复杂,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理解。例如,一些教材中选取的文章过于抽象、内容过于深奥,学生难以理解其中的含义和思想。另外,有些教材的内容缺乏生活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使学生难以产生共鸣。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对文本的解读,忽视了其他阅读方式的培养。例如,教师可能只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批判性阅读和鉴赏性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无法得到全面的提升。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往往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或填空等,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设计。这样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受到限制,阻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例如,如果教师只采用讲解的方式,学生可能会感到枯燥乏味,难以主动参与讨论和思考。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发,未能帮助学生发现文本中的问题和思考。例如,教师可能只注重对文本的解读,而忽视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来,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教师的解读,而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审美能力。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往往只关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过程和阅读策略的评价和反馈。例如,教师可能只关注学生对文本的准确理解,而忽视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采用的阅读策略是否恰当,是否能够提高阅读效果。这样一来,教师无法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惑,也无法指导学生改进阅读方法。

二、深度学习视角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确立目标,明晰群文之“要”

准确地理解和传递文章的主旨,并指导学生们去探索更深层次的意义,这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明确群文主题的关键。就拿《盘古开天地》和《精卫填海》两篇文章来说,教师要深入分析课文,理解课文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在课上,教师应把深刻的主题和价值馆放在教学中心,深度地发掘课本内容,并从中提取出隐藏在课文中的核心价值观和深刻的主题。例如,在讲授这两则课文时,要明确这两个故事所表达出来的精神,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表达他们的观点,让学生对那些价值观在自己的人生中的重要性和运用进行思考和表述,这样才能让教育的内容跟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加深和内化教学目标。同时,教师也要重视对学生批判思维的训练,为课堂上的各种思考与表达提供各种机会,其中就有让他们多角度对文章中的角色与事件进行多层面的反思与探究。例如,在教学《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中,我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盘古开天辟地的原因何在?这样的行为反映出哪一种文化价值?在学习《精卫填海》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精卫填海”的动因,并对此进行探讨,使他们能够对文章有更深刻地理解,同时也能够在持续的探索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独立思维和批判分析的能力。要使教学目标更好地达到,就必须和学生一起营造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比如,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们交流自己对课文的认识,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他们亲身经历课文中的情景和人物。这样,在交互与合作中,可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构建模式,扩展群文之“效”

建构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扩大群文的教学效果,是开展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以《山居秋暝》《枫桥夜泊》为例,首先,首先,深入挖掘其中的文献内涵与美学特征,使学生对这两部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写作的动因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从结构,用字,意象等方面对其进行剖析,挖掘其隐藏的深刻含义。如《山居秋暝》一文,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明月松间照”这一句话中体会到作者是怎样借助景物来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的。在教学《枫桥夜泊》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去探索诗句是如何营造出一种孤独、苍凉的气氛的。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互动教学,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诗歌。通过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意象特征,并将其与日常生活相关联。例如,在上《山居秋暝》这一课时,请学生们讨论如何将风景与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相融合。在教学《枫桥夜泊》中,要求学生以现代语言或绘画、短剧等形式表达自己的心声。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而且可以让学生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认识和体验诗歌,使这个学习的过程更加精彩。最后是要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思辨,表达自己的观点。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们讨论这两首诗歌在当今社会中所起到的重大意义,他们是怎样与当代社会发生联系的,通过对这些诗歌的分析和讨论,学生们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诗歌,还能够在思维和交流中增强自己的美学欣赏和思考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语言素质的提升,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和创新的发展。

(三)创新方法,突出群文之“专”

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应突出“专”字。在学习《草船借箭》《景阳冈》等名著时,除了要把课文的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外,还要积极地进行创新性的教育,使故事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深刻的含义。《草船借箭》这一课,我们可以通过情境仿真或者是角色表演来进行,如《草船借箭》这样的情境,让学生们分别扮演诸葛亮和周瑜,并根据情节设置一组情境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并做出决策。例如,以诸葛亮设计“借箭”为例,让学生在演出中探讨如何面对这一难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故事情节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探索如何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解决类似的问题。这种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技能。在《景阳冈》课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多媒体技术,增强对学生的感官感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放映武松打虎的视频,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剧情的紧张气氛,还可以感受到武松的英勇,此外,结合教学研讨,指导学生们认识到《景阳冈》中武松与老虎搏斗中所蕴涵的伦理思想、价值观等进行更深刻的讨论和评价,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分为正方和反方,从不同角度探讨武松打虎的合理性,进而增强了学生们的思辨能力。创新教育方法的使用,并不局限于传授知识,它还可以激起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让语文的学习更为充实,更为趣味盎然。

结语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对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与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深度学习的视角下,我们可以更好地设计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有趣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薛猛,朱超凡,牛羽霞.从《大学》教育思想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与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8(6).

[2]段鸥凌.小学高年级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21(03):13.

[3]陈春燕.小学高年级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21(01):11.

[4]于宝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限制因素与提升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5):198-198.

[5]鞠益芬.以生为本,有效提升高段阅读能力——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课教学探究[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20(10):22.

[6]汪圣梅. 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预设策略[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12):38-3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