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融合路径探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齐艳双

赤峰市松山区河南营子小学邮编:024005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和人生智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情感和价值观,让学生更深入地解读中国文化的精髓内涵,感受意境和情感,提高文学素养,并激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进而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而本文笔者就结合具体的教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融合的路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小学语文阅读;融合路径

正文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国家,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源远流长也博大精深,其中包括各个领域,不仅承载着民族智慧和情感,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那么,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融合起来呢?本文就对此进行分析。

一、明确主题,满足需求

在实践中,教师应该以主题阅读为核心,以讨论的视角进行切入,将阅读主题和观点结构的紧密联系传递到学生的脑海中,加深他们对阅读的理解,建立起相应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思考模式。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体验和能力,选择适合既符合题目,又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的阅读需求。比如,在教学《守株待兔》一课时,老师要根据课程的目的和要求,明确主题解读故事内涵”为中心,告诉学生不要存在侥幸心理,要努力做事才会有收获。在扩展的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其他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内容进行扩展学会用一句话的方式概括这些寓言故事的重要意义,从而加深学生对古代寓言故事文本和思想的了解,提高了学生们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寓言故事思想的了解和认识,促进了学生文化意识的生成。[1]

二、前端设计,把握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语言能力普遍较差时,在选择教学方式、设计主题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的阅读和学习,把具体的东西转换成形象化的内容,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如果一个班学生的整体语文能力一般,那么在选择教学方式和设置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这种学生的学习思维具有抽象的特点。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地调整阅读需求,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内容。此外,学生的总体语言水平很高的情况下,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这种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有深度的,可以采取“默读”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文章的要点,并能独立总结文章的主旨。比如,在《己亥杂诗》的诗词主题阅读课中,教师要严格按照课本的要求,合理地选用合适的阅读材料,并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设定四种不同的教学目标:①使学生在主题阅读教学中充分掌握文章新的文言字词和意象,把握龚自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②在熟读之后,进一步了解诗词主要内容,保证层次分明,并透过诗词的内容,将龚自珍的故事与自己本身的发展相结合;③综合语境,分析诗词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并引用具体的生活事件,对其特征作进一步的探究;④充分利用意象使用的手法,“政治诗”为主题,拓展其他的关于“政治”的诗词,并对该主题进行细致剖析,然后老师可以组织同学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对主题含义进行深刻探讨。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逐渐对我国古代诗词中的“政治”意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进一步地提升了学生的文化意识。

三、构建氛围,改善基础

在结合国学经典来开展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语文老师必须把握好学生特征,小学阶段的孩子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活泼的天性,在实际的教育中,老师要让他们安静地、呆板地学习,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老师可以为小学生营造一个朗诵的良好环境,使他们能够体会到阅读的积极气氛,并逐渐体会到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学经典文化。我们的国学经典文化积淀深厚,凝聚着人民的聪明才智,而现在的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发育最关键的阶段,他们头脑清明,记忆能力也比较好。所以,首先老师可以从行为准则养成的角度入手,向学生介绍《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作品,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并积极学习这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同时,老师要按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分层,逐步渗透国学经典内容,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文明素质。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老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从学习《三字经》到学习《论语》,通过阅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国学经典的魅力。在引导小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时,教师要把思想与想象有机地融合起来,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结合典籍与其他科目内容,逐步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还可以国学经典转化为情景剧,让同学们亲身体验,并能熟练地把握经典。此外,老师可以把一些介绍国学经典的图册贴在教室的文化墙上,让学生的学习氛围发生变化;还可以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从心里体会到国学经典文字的韵味,进而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老师还可以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如老师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沟通、展示的平台,让同学分享自己所熟知的国学经典作品,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国学经典作品的故事,进而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促进学生学习国学的热情,为他们文明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2]

四、把握环节,激发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主体意识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也要不断挖掘学生的语言学习潜力。在经典诵读环节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以他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古诗词积累进行考查。例如:以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材为蓝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小学二年级教材中有一些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分别是《赠刘景文》《山行》《回乡偶书》《赠汪伦》《草》《宿新市徐公店》《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篇目来考查学生的诵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言情感表达能力)和学生对诗词作品的内涵理解,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后,对他们的诵读进行针对性辅导,保证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顺利开展。如,苏东坡的《赠刘景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这是暗示即便“荷凋菊残”仍要挺直腰杆,不惧风霜;后面又说“橙黄橘绿”来阐述自己对朋友的劝诫,告诉朋友要笑对困难,乐观向上。在这首诗的诵读中,学生不仅要能够通读,还要掌握其内涵,读出其中的“味道”。一方面,“荷凋菊残”有残败之意,应该带着怅惘、忧伤的语调;另一方面,“傲霜枝”“橙黄橘绿”有不惧和乐观之意,读时应带有坚定的语调。[3]

五、形象展现,走进内心

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寓教于乐”思想的指导下,在班内开展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的特色红色文化教育。由于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他们通常更能接受游戏这种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不能设定过高的教学目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无论课程多么枯燥,知识多么高深,只要有“兴趣”这个先决条件,孩子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要参与,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小学生的潜力,保证红色文化教育的成效。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本性,享受美好的小学生活,并在玩耍中就了解了老师传授的知识,一举两得。那么,如何把“红色文化教育”中的“深奥”知识转化为“课堂上的游戏活动”呢?又该如何把“红色文化教育”中能够作为小学生模范和榜样的优秀人物形象呈现给他们呢?这都是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例如,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红色文化歌曲给学生,让他们在聆听中接受熏陶,在熏陶中逐渐学唱,在学唱中逐渐将红色文化精神内化成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如《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音乐旋律轻快、篇幅短小,更利于学习和传唱,简单明了的意思也更能让学生明白其价值意义,明白雷锋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在学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时候,老师就会向学生们讲解歌词的意思,或者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让学生们了解雷锋这个人物形象。“雷锋是谁?”“雷锋是一个红军战士!是一个为保卫祖国和人民而一心奔赴前线的英雄!”“那么大家知道雷锋的故事吗?”“雷锋是一个非常积极、乐观向上、无私奉献的人。有一次,在一趟列车上,他看见一位老人没有座位,便将自己的位置让给了他,见他没有饭吃,便将自己的饭菜分给了他,这位老人被雷锋的行为所打动,连声称赞他是个好孩子。此外,他还是一个勤俭节约的人,一个螺丝都不会浪费,是一个很好的节俭典范人物。”“那么,我们应该从雷锋身上学习什么精神呢?”“雷锋是个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人,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所以我们也要主动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不浪费食物,节约生活必需品,在生活中逐渐养成乐于奉献、勤俭节约的美德,我们也会成为其他孩子的楷模。”老师的这种提问和回答形式的教学能使学生们更好地了解雷锋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对雷锋的了解,逐渐学习雷锋的优良品质。[4]

六、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积淀着丰富的传统智慧和价值观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也能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同时,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这些价值观的魅力,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从而培养起品德高尚的品格,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柴贞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摭谈[J].新课程研究,2024(2):120-122

[2] 黄珍香.探讨语文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途径[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4,40(2):63-65

[3] 田静.小学语文革命传统作品整本书阅读研究[J].教育界,2024(6):92-94

[4] 马秀芳.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与实践[J].炫动漫,2024(4):0166-016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