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摭谈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马春艳

山东省郯城县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从而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

小学语文;电化教育;思维活动;教学质量

正文


电化教学是运用电器化设备进行教学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它可以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形象直观。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从而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语文课堂教学运用电化教育的必要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电教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唤起情感的共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体地说,它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电教体是学习兴趣的"载体"

教师应充分运用电教媒体,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求知的欲望首先,课件演示,激情引趣。上课伊始,就给学生展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观察欣赏。学生的身心自然都沉浸到课文描写的情景中去,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其次,设疑导课,质疑生趣。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情境之中,产生了"愿闻其详"的迫切愿望和急于探究课文的学习心理。

 2、电教体是开拓思维的"纽带"

 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受阻碍时,教师及时使用电教媒体,能帮助学生的思维具体化、角色化、多元化,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情境处引发思维。若要将一堂课有效且生动的进行下去,必须及时创设情境,积极引发学生思维。由情境处去""""。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含义较深或过于抽象,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难以理解和认识,借助电教手段能使其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生动,使学生真实地去认识

3、电教体是情感共鸣的"桥梁"

在课文学习中,学生只有真正融入情境,才会产生感情共鸣,使教学成为学生的内部需要,达到读懂课文、养成能力、升华情感的目的。一是重现情境,激发感情。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这首诗气势雄伟,意境深远,但对于学生来说,显得遥远陌生。在教学时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听配乐的课文录音,跟着录音练读。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而学生对这首诗的气势和内涵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领会了。 二是创设氛围,渲染气氛。浓郁的氛围是情感共鸣的基础。如《春日》这首古诗的教学,教师一开始用幻灯机打出五彩缤纷的春景幻灯片,然后让学生边听着轻音乐边看图片,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图上的内容具体地说出来。在美的氛围中,学生启动了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描绘出了这样优美的意境:在长着嫩绿的草开着鲜艳的花的湖边,一位诗人在寻找春天,结果他发现春天的面目原来很容易认识,因为春天总是万紫千红:红的花,绿的叶,黄的柳……美的情怀、美的形象跃然而出,学生在训练说话的同时,也受到了美的陶冶,使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语文课堂教学运用电化教育的途径

1、运用电教手段,引情激趣

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运用录音带、幻灯片,创设情境,音像同步,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维活动。

如教学《浪花》一课,由于大部分学生没见过大海,我就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想去看看大海?想去看看海边的浪花吗?”学生们听后高兴极了,异口同声地回答:“想。”于是,在播放伴有海水卷上沙滩或退潮时水流哗哗声的乐曲声中,我出示了画有蓝蓝的海水、金色的沙滩、活泼可爱的小女孩拾贝壳的灯片。

当学生看到蓝蓝的海水、金色的沙滩、美丽的贝壳,听到哗哗的海浪声时,个个如痴如醉,仿佛自己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站在沙滩上看着海水哗哗地涌过来;仿佛自己正在和画面上的小女孩一起玩耍、捡贝壳。这样,就把学生带入了本课的情境中,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学习感到极大的兴趣,进入了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为讲读课文打下了基础。

2、运用电教手段,体会文章中心

电教手段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加深记忆和理解、领会中心思想。如教《过桥》一课时,为了让雷锋那种助人为乐的精神深入学生们的心中。当讲到“上学时,雷锋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去。”和“放学时,雷锋又把小同学一个一个地背过来。”这两个地方时,可利用投影映现雷锋脱了鞋卷起了裤管,身背着一个小同学,正走在一座窄窄的小木桥上,外面的雨下得很大,小河里涨满了水,河水已漫过了小桥,水正从桥上哗哗流过。桥的一头还有几个小同学正等着雷锋把他们背过去的情景的灯片。让学生利用画面一起讨论,说说雷锋是怎样帮助小同学过桥的,通过学生直接观察画面和讨论,雷锋的高大形象就会自然而然地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来。

3、运用电教手段,强化思维训练,突破重难点

在遇到教学远离学生生活、难度较大的内容时,可以想方设法设计投影片,甚至可以从电影、电视中搞一些录音、录像,努力突破重点、难点。例如教《达尔文和小松鼠》一课时,为了突出达尔文特别喜欢小动物,从不伤害小动物,可以先设计一张画有小松鼠的灯片(这张灯片可以活动),再画一张达尔文站在树林里的灯片,然后把小松鼠的那张灯片从下往上拉让小松鼠从达尔文的脚上一直爬到肩膀上,再让小松鼠的头东看看,西望望(松鼠的头也是可以活动的)。

当学生学习这段课文时,看到活动灯片的演示,个个情趣益然,都说:“小松鼠这样调皮,可达尔文站在那儿还是一动不动,他真是太喜欢小动物了。”又如在教学《大熊猫》一课时,课文中有对大熊猫样子的描写的语言,也有对大熊猫动作、吃竹叶描写的语言。这对大多没见过大熊猫的学生来说,很难把形象和文字联起来。于是,我们就留心观看电视中《动物世界》这个栏目,从中录了一段有关大熊猫的镜头。教学开始时,学生们看着录像里大熊猫可爱的样子,听着播音员赵忠祥生动、诙谐的解说词,一个个高兴极了。

看完录像,在学习描写大熊猫样子这一段落时,有的同学说:“大熊猫长得好可爱,头是白的,可眼睛和耳朵是黑的,真有趣。”有的同学说:“大熊猫胖乎乎的,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真好玩。”

由于看了这一段录像,学生对大熊猫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大部分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有顺序地具体说出了大熊猫的样子以及它的生活习性。运用录像巧妙地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朗读水平

如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可启发学生一 边看灯片,一边听课文的配乐录音,让学生想象自己飞上了天,坐在弯弯的月儿上,划着双浆,荡漾在星星闪烁的蓝天中是多么自由自在。学生有了这样的感受,就有了读的兴趣,接着再要求学生模仿录音中的语调、停顿、轻重缓急,轻轻地跟读三通过这样的品读欣赏,大部分学生的朗读水平都相应得到了提高。

通过电教手段还可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提高朗读水平。如《王二 蟹一课教学结束时,怎样指导学生读好全文呢?教师可以在讲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一边看幻灯片,一边听歌曲《二小放牛郎》。当画面上出现敌人凶恶狰狞的面目,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形象,录音机中传出《二小放牛郎》那悲壮的歌曲时,爱与恨的感情,随着音乐的节奏起伏跌荡,学生的心潮也起伏不平,歌曲听完后,教师再用充满激情的话语激发学生的感情:“同学们,王二小的血不会白流,他的故事将永远流传在我们中间,我们将永远怀念他。最后,让我们带着对敌人的仇恨,对王二小的热爱和怀念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时,教室里响起了充满激情的读书声。从读书声中可体会到他们对敌人的刻骨仇恨以及对二小的无比热爱的感情,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

电教手段的运用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除了上述的几种作用外,它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学词、造句,帮助学生展开思维培养表达、想象的能力等等。总之,在语文电教课中突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起着积极的作用。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