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高效教学策略初探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基础知识 算法 习惯
正文
计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计算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四则运算,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数据的特点,恰当的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选择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使计算简便。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注意,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的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非常重要。
一、计算教学的价值
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注意、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每一个公民必须具备而基本素养之一。
第一,计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在小学阶段使学生具有非有理数(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也是他们继续学习数学和其他科学知识必不可少的基础。
第二,计算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计算能力是人们学习、生活、工作所必须具有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对劳动者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
第三,计算教学不仅要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四则运算,还要能够根据数据特点,恰当的应用运算定律与运算性质,使计算过程更合理、灵活。计算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与记忆力,也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第四,计算是一项“细活”。通过计算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专心、严格、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学习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自觉检查的学习习惯。
二、计算教学高效教学策略
1、潜移默化,开放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指在具体的数学认识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带有普遍意义的观点,这些观点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小学数学教材中,蕴涵着许多数学思想方法,如极限思想、符号化思想、转化思想和建模思想及猜想、验证等方法。在计算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对教材中蕴涵的这些思想方法进行挖掘,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领会、掌握。如“小数除以小数”就可以借助“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把“小数除以小数”转化成“小数除以整数”,并自主探索出计算方法。又如在简便计算的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计算同一道题目,并从中选择最简便的计算方法,这样在多种计算方法的选择中就渗透了“优化”思想。
2、发散思维,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通俗地讲,解题即可理解为解决问题,是独立解决一个学习任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解题的策略、方法应该是多元化的,而不应仅遵照老师指定的某一条路径去进行。要做到这一点,计算教学应减少知识传授的成分,同时加强计算教学中策略选择的因素。而且我觉得,计算教学的重点不应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而应具策略性知识。例如:48×25=12×(4×25)或48×25=8×25×6;用乘法分配律考虑:48×25=(40+8)×25=40×25+8×25;从积不变规律考虑:48×25=48×100÷4,甚至有个学生认为可不可以这样算:48×25=40×20+8×5。对于这些猜想教师要采取“暂缓判断”的原则,不立即下不对的结论,或不予理睬,而应当让他充分说明他的想法,肯定其合理的一面,并对答法进行组合和改进,充分培养学生勇于思考,独立探究的能力。
3、合作学习,增强团队互助精神
现今计算课大多是师问生答的问答式教学,教师问得浅显直露,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探索的空间大小。教师设计一连串的问题,学生循着教师的思维去定向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泯灭了。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只有在合作中,计算过程方法的多样性和创造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展示,才会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才会产生强烈的心理满足感和成就感,才能在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学会竞争和合作,增强团队互助的精神,也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
例如教学小数化成百分数,把0.46,1.2,0.005,3化成百分数。教师就采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让他们讨论得出0.46=46%,1.2=120%。0.005=0.5%,3=300%,并总结出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再小组合作,采取一人报任意一个小数如:0.3,2.91,1.003,4.98……其他组员报答案。这样的合作学习发挥了组内每个人的作用,还发挥了集体的作用,培养了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习惯,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提高了学习的效果。二、注重计算教学算理的重要性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传统的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是教师传授的,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方法和结论模仿做些类似的题目,至于算理,教师们极少考虑。学生在这样框定的条件中强化训练,习惯于机械计算,这样的教学方法极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造”。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在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中逐步得到发展的。让学生参与探索计算原理和方法过程就是一种“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以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为例,教师在让学生探索24×3时,不限定学生用竖式计算,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的算法,可口算或在横式上直接算等,还让学生将思考过程充分展示出来。教师不急于得出计算法则,而是继续让学生尝试计算另外几道乘法算式题,仍允许他们选用自己认为适合的计算方法。之后,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并在此基础上讨论:计算这样的乘法算式,你认为应注意些什么?这样的计算教学,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计算法则、计算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希望。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4、加强训练,提高学生计算水平
教师设计练习时最好分层进行,形式多样。特别是练习的内容要注意有针对性,有层次,有坡度,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学生在进行计算练习时才不会觉得枯燥,才会觉得有兴趣。在设计练习题时要注意围绕重点与难点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尽量让学生能够练习有所收获。比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就可以设计根据除数的小数位数,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和为商的小数点定位的练习,对学生进行一些专项的训练。还可以将一些容易出错的习题进行对比练习,让学生能够在对比的练习中得到提高,以提高学生计算的水平。
5、注重算法的多样化及算法的最优化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淡化笔算、强调估算、鼓励和提倡算法多样化”。要真正落实算法多样化这一教学理念,首先必须消除对算法多样化的片面理解。在多样化的算法中,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有些方法并不十分有效甚至是不太合理的,这就需要进行“算法的优化”。算法多样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算法优化则有利于培养学生高水平的数学思维,算法多样化只是从量的角度发展学生思维,优化则可以从质的角度发展学生的有序思维。这就需要老师充分利用各种算法,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质疑、辩论、反思,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并对后继学习有帮助的基本方法。这个过程就是优化的过程。我们要把优化的权力交给学生们,让他们在充分的体验与感悟下自觉地进行优化,并且这种优化是每个个体的优化,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而应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来促成。
6、培养良好习惯,规范计算方式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参考文献:
[1]赵丽慧.小学计算教学浅说[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2
[2]刘为云.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8.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