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理论视域下幼儿园开展田野活动的研究综述
摘要
关键词
对话理论 田野活动
正文
一、检索情况
通过中国知网,以“对话理论”和“田野活动”为关键词,从不同维度对近十年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检索到与“对话理论”“幼儿园”主题相关的文献22篇,与“田野活动”“幼儿园”主题相关的文献23篇,加上对维普、万方和百度学术等官网上对关键词进行检索,对现有文献进行补充和对比,并筛选出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文献46篇。
二、可视化分析
通过对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可以发现受社会大环境影响,虽然2019年到2020年两者的相关发文量有所下降,但2020年发文量回升,其总体趋势为上升状态(如图1和图2)
图1 近十年来学前教育学科领域对话理论相关研究趋势
图2 近十年来学前教育学科领域田野活动相关研究趋势
三、研究内容分析
(一)对话理论
1.对话概念
(1)汉语词典角度
对话,《现代汉语词典》中有这样几个主要定义:一是指小说、戏剧里人物之间的谈话;二是双方或多方之间的接触、协商或谈判,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动词;三是在有隔阂时或重要事情上互相交谈。
(2)对话条件角度
从对话条件角度,对话是指基于平等主体间的、用言语方式进行沟通、努力达成理解与共识、产生正向效果的人际交往过程;对话还是以语言为中介,对话双方或多方在互相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言语、思想、情感的交流与互动;对话也被看作是以语言、行动、表情等各种外在表现方式结合内心最本真思维,在对等开放、共享创生的基础上进行的意义或理念的交互过程。
综上所述,学者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话的概念,可以看出,对话就是双方或多方平等地表达自己想法,倾听彼此的声音、在认知上达成共识的过程。
2.对话理论的教学意义
对话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重视学生在对话互动中的主体角色。对学生而言,对话能提高学生思考、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信心、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等能力。同时,对话能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推动幼儿倾听、表达、理解能力的发展以及激励幼儿形成健康、活泼的性格;对教师而言,教师与幼儿的双向建构有利于教师形成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有利于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对师生关系而言,对话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师幼关系的桥梁。
显而易见,基于对话理论开展教学具有多重意义,能促进学生学习兴趣与态度、分享与合作、反思与解释、倾听与表达、思考与逻辑等学习品质和社会性的发展,还能促进教师的反思能力,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3.践行对话理论的现实困难
(1)对话关系不平等
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倡导构建的主体间教育关系受教师伪主体化和学生非主体化影响,阻碍了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导致对话主体的失语。张昊、张小永、陈寒惠在大班自主游戏师幼对话的困境与转向研究中发现教师发起对话的次数是幼儿发起的2.5倍,幼儿发表见解与寻求帮助的次数少,占整个师幼对话次数的2.28 %,师幼对话的情感投入缺乏。
(2)对话模式较单一
教师在对话中表现为高控性、强制性和灌输性,教师以“独白式”的单向度交流代替了双向“对话式”交流,教师只喜欢“听话”的幼儿,教师是“对话”的操纵者,幼儿是被“对话”者。如在幼儿图画书教学中,教师忽视幼儿自主阅读,幼儿缺乏与文本的有效交流;阅读过程中同伴交流被忽视,分享快乐体验的机会被抹杀。
(3)对话内容较封闭
教育教学中师幼对话的内容生成性不足,体现在实践中的师幼对话内容较为机械、刻板,教师在师幼对话之前就己经确定本次对话所要取得的结果,并按照预设目标推进师幼对话。教师与幼儿的对话技巧不足、对话艺术性不足和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使对话缺乏有效性和开放性。
因此,在实际践行对话理论的教育教学中,还是会出现对话关系不平等、对话模式较单一和对话内容较封闭的现状和困难,找到这些原因才能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
4.践行对话理论的优化策略
(1)改善对话关系
教师应尊重幼儿之间的差异,尊重幼儿参与对话的权利,赋予幼儿话语权,让幼儿敢说,能说。教师要相信幼儿是聪明机智的,他们拥有自身年龄段该有的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幼儿也是社会中的一员,教师要尊重幼儿的社会性,给予幼儿表达的权利,体现师生平等的关系。
所以,树立平等的对话理念是改善师生对话关系的第一步,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社会性和对话的权利,形成和谐的对话氛围。
(2)生成对话内容
弗莱雷指出“主题”内容的形成应由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学习需要所设定,主题之下的内容由教师与学生互动生成,同时师生之间对话的条件需要爱的内容,这是对话的基础,也是对话本身。绘画教学过程中对话主体将个人目标与他人目标和共同体目标有机地整合起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发生成“原发性”问题,教师、幼儿各自的认知不断融合、创生,形成意义溪流式师生对话,也能生成丰富的对话内容。
综上,无论是主题开展过程中还是集体绘画教学活动中,活动的对话内容应根据幼儿需求生成。当然,在当前教育理念下,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内容都应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出发,生成对话内容。
(3)丰富对话形式
对话教育理论视野下的幼儿图画书阅读教学中,构建形式多样的有效对话主要措施有:重视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即教师要整体把握文本、充分理解文本和双重角度审视文本;强调幼儿与文本的对话,即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营造单独与文本对话的时间与空间、丰富幼儿体验、尊重幼儿反复阅读的内在需求、选择接近幼儿经验的文本,促进幼儿与文本的有效互动;加强教师与幼儿的对话,即提升幼儿阅读能力、教师的引领策略和回应策略;拓展幼儿与幼儿的对话,即开阔幼儿认知视野、根据阅读中的某个问题让幼儿谈论、根据阅读需求适当组织游戏与表演,营造积极的对话环境。
简单来说,对话不仅是教育行为主体间的对话,也是主体与媒介的对话,即教师与文本、幼儿与文本、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对话。
(二)田野活动
1.田野活动相关概述
通过文献调查,目前未发现田野活动的名词解释,但是与之相关田野课程能为田野活动的概念提供参考。朱洁认为田野课程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将自然资源和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是一种非常新颖的自然教育,更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成长教育。孟凡进一步对田野课程的内涵进行了解释,他指出田野课程中的“田野”其内涵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指生态环境中的田野,二是作为行动和方法中的田野,可解读为一种“田野”研究。
文献调查未发现田野活动的概念解释,田野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自然资源,同时它既是活动条件,也是活动方法。
2.开展田野活动的意义
开展田野活动可以树立亲近自然的理念和热爱生活的精神、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和提高幼儿创新能力、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和探究欲望、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从而达到实践和认识相统一的目的,真正做到自然与理论相衔接,实现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教学目标。
因此,开展田野活动对幼儿有多元意义,能促进幼儿亲近自然、喜欢探索和乐于表达等学习能力和敢于社交等社会性的发展,对幼儿终身发展有深远影响。
3.开展田野活动的要点
田野活动是现场的、真实的:幼儿应该在现实场景、生活情境中学习,教师应注重幼儿在活动中的探索与研究,让幼儿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田野活动是和谐的、体验的:应当建立在和谐的心理氛围之中,创设能够激发幼儿情绪体验的情境,使幼儿在教学中体验真实情感;田野活动是游戏的、生活的:努力把幼儿生活情境中的知识、情感、技能以感性的、具体的和生动的形态加以呈现,引发幼儿的共鸣。为儿童的时间与空间充分赋权:教师充当的是鼓励者、引导者,始终追随着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对幼儿的问题进行有效回应;在田野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意义:教师是有生命力的,他们善于倾听,参与幼儿游戏,做出适宜的回应,他们与幼儿共同生活,共同成长。
研究发现,教师在开展田野活动时,努力为幼儿创设真实的、体验的和游戏的田野情境,同时教师应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给予适宜的回应和支持,深化幼儿对情感和客观事物的感知,搭建起师生情感沟通的共鸣桥梁。
4.田野活动开展优化对策
(1)活动开展前
●加强创设田野情景认知。通过为学生创建符合教学需求的田野情境,才能保障田野活动开展的有效性。教师要深刻理解田野情境创设的意义并将田野搬进课堂,让学生加强对自然的感知以及交流,从而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提高田野情景创设水平:教师要加强对田野自然情境创设的学习,通过互联网途径、书籍途径以及专家教学等方式提升田野情境创设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让教育回归自然。
(2)活动开展时
●创设适宜的田野情景:创设具有挑战性的田野情景:田野情境的创设必须建立在幼儿己有经验的基础上,但又要高于幼儿有经验;创设灵活性的田野情景:田野情境不仅由教师来创设,也可以是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创设。
●提供多元的活动材料:在田野活动中,活动材料的选择、设计与利用应具有开放性、可变性、探究性和可操作性,如可以用田野材料来制作游戏材料,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五种颜色的草珠来串珠子、用稻草制作娃娃和手枪、用玉米秸秆作计数工具、用石头来感知大小等。
●激发家长的参与热情:幼儿园教师在开展田野活动时,要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让家长共同参与到活动中,比如在开展相关活动时,邀请家长共同参与,与孩子利用自然物共同完成作品,使田野活动的亲子教育价值最大化。
(3)活动开展后
形成评价体系:浙江省海宁市丁桥镇中心幼儿园创设的“和乐农家”特色田野活动是指以幼儿园走廊为活动场所,以田野主题活动为背景的、根据幼儿兴趣而生成的、能体现田野特色的活动。形成“头脑风暴”为特色的评价体系。
评价 形式 | 影像评价 | 视频或照片拍摄幼儿活动的片段或画面 |
表格评价 | 分层设计评价表,以表格形式进行评价 | |
点赞评价 | 师幼可为自己点赞,也可为同伴点赞 | |
作品评价 | 将幼儿成品或半成品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 |
评价主体 | 教师评价 | 个案、案例、及时记录、照片拍摄、视频获取 |
幼儿评价 | 自评、互评、小组评等 | |
家长评价 | 参观、参与、网络评价等 |
教师在开展田野活动中要提高田野情景的创设水平,创设出符合幼儿需求的、适宜的田野情景,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同时利用家长资源,引导家长积极参与,活动开展后形成体现田野活动的评价体系。
四、总结与展望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
第一,从研究范畴来看,幼儿园围绕田野活动开展的研究较少。田野活动一直作为幼儿园的研究热点,附属于田野课程、生态式课程、全收获课程等研究之中,基于真实、生态、参与、现场、生活、开阔、生长和清新等理念,围绕幼儿身心发展、田野游戏、乡土资源利用、主题墙创设、亲子行走、山野学习和田野情景创设等领域开展,但是专门聚焦田野相关的气候、生态、文化、习俗等衍生活动而开展的研究较少。
第二,从研究对象来看,以大班幼儿为对象开展基于对话的‘田野+’活动研究较少。基于对话理论的教学一直是教育学领域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在国外已有一定发展和积累,国内学者于21世纪初开始关注其针对基础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对象绝大多为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等。与上述群体相比,5-6岁的幼儿乐于在自然中探究,能够通过观察、体验、实践等思考和发现身边事物的奥秘与规律,为开展田野相关活动提供了客观条件。因此,基于对话理论开展幼儿园大班田野活动的相关研究是有可行性的。
第三,从研究的推广性来看,基于对话理论聚焦田野活动相关内容开发的策略梳理较为缺乏。已有研究中学者分别对“对话理论”和“田野活动”开展了较多深入研究,梳理出系统的、推广性强的策略,但是并未将二者融合运用并开展深入研究,缺乏基于对话理论开展田野活动内容开发的研究成果和策略梳理。
希望后续研究能从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出发,为大班幼儿提供在田野活动中更多能力发展的机会和资源,尝试创设有利于大班幼儿开展田野活动的条件,挖掘互动环境、提供情景性和综合性的平台及材料,用科学严谨的方法推进研究并开发和积累相关活动内容,促进大班幼儿认知、观察、思考和视野的发展,同时推进幼儿园自然探索相关活动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李百艳.教育:让人拥有对话世界的力量[J].上海教师,2021(03):77-90.
[2]姜泓伯. 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师幼对话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
[3] 魏敏, 张伟平. 对话教学的内涵、理论基础及特点[J].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6(10):1-3
[4]张志武,段胜峰.国外对话教学研究述评[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7(01):106-113.DOI:10.16573/j.1672-934x.2022.01.013.
[5]钟张昊, 张小永, 陈寒惠. 大班自主游戏中师幼对话的困境与转向研究[J]. 教育导刊:下半月, 2021.
[6] 冯开甫, 肖胜男. 从压迫到解放:保罗·弗莱雷对话理论视角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J]. 攀枝花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1, 38(5):6.
[7] 徐有为. 幼儿园对话教育的现状及策略探究[J]. 文学少年, 2020, 000(026):P.1-2.
[8] 韩晓萌. 对话教育理论视野下的幼儿图画书阅读教学[D]. 山东师范大学.
[9] 马春兰. 对话理论视角下的师幼关系探析[J]. 教师, 2018(26):2.
[10] 黄培红. 对话式幼儿绘画教育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11.
[11]汪丽.融合田野课程理念的幼儿园文化培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5(09):31-32.
[12]孟凡.创设田野情境 促进田野活动的开展[J].学前教育研究,2005(09):27-28.
[13] 朱洁. 幼儿园开展田野课程的策略.
[14] 沈嘉铃. 田野游戏,让幼儿拥抱自然[J]. 启迪与智慧(下半月.儿童版), 2020, 000(006):P.19-19.
[15] 周时云. 利用田野资源培养大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J]. 基础教育论坛, 2019(10):2.
[16] 袁燕飞. 浅谈有效利用田间野趣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J]. 2021.
[18] 夏洁. 会"说话"的墙壁——田野活动中主题墙设计之思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5(9):33-34.
[19] 汪慧贇. 幼儿园开展田野课程的策略[J]. 甘肃教育, 2020(5):1.
[20] 胡琴敏. 抓住核心 用心打磨——谈我园如何以田野主题活动为背景进行"和乐农家"特色课程的构建[J]. 新课程:综合版, 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