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相依:通向小学数学实验课堂的有效路径
摘要
关键词
情理相依;小学数学;实验课堂;有效路径
正文
引言
情理相依,正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情感因素与逻辑推理相互依存。实验课堂提供了一个情境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观察和探索,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有效的路径则为孩子们提供了系统化的知识架构,帮助他们建立数学思维的基石。
一、情理相依概述
情理相依是一个深刻的教育理念,指的是情感因素与逻辑推理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教育领域,情感和理性并非割裂的两个方面,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数学教育中,情理相依的概念尤为重要,因为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需要学生通过理性思维来理解和运用其中的规则和原理,同时也需要通过情感投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情感因素在数学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对数学的态度、情感状态和自信心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当学生充满兴趣、热爱和自信地面对数学学习时,他们更容易投入学习过程,勇敢探索未知领域,并且更具归属感和成就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逻辑推理在数学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作为一门严谨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逻辑推理,学生可以理清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和脉络,从而建立起系统化的数学思维框架。
二、情理相依下小学数学实验课堂教学的原则
(一)情感引领原则
在情理相依的小学数学实验课堂中,情感引领原则强调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先导,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来驱动他们的学习行为。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点相结合,设计富有吸引力的数学实验活动。例如,在教授“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小建筑师”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利用不同形状的卡片搭建房屋,并计算每个房屋的面积。这样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还使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了数学的乐趣。情感引领原则还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二)理性探究原则
在情理相依的小学数学实验课堂中,理性探究原则强调以学生的理性思维为核心,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来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教师需要设计具有探究性的数学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思考、分析和总结。例如,在教授“分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分蛋糕”的实验活动,让学生用不同大小的纸片代表蛋糕的不同部分,并尝试将它们分成相等的几份。这样的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理性探究原则还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的本质和关键,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解答。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让他们在探究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
(三)情理融合原则
在情理相依的小学数学实验课堂中,情理融合原则强调将情感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教师需要认识到情感教育与理性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实验教学中充分体现这一原则。在设计数学实验活动时,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数学知识;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让他们在探究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情理融合原则还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三、基于情理相依通向小学数学实验课堂的有效路径
(一)巧设实验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在小学数学实验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巧设实验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线与角”这一章节为例,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线与角的例子,如桌子角、门框等,并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哪些线与角?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样的问题能够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接着,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如让学生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不同角度的角,或者让学生用细线拉出不同长度的线段,并比较它们之间的长度关系。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探究线与角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准备一个透明的量角器和一些彩色的细线,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学生先选择一条细线,用直尺量出它的长度,并记录下来。然后,学生将细线拉直,固定在量角器上,形成一个角。学生需要观察并记录这个角的大小(度数)。通过比较不同长度的细线所形成的角的大小,学生可以发现线与角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规律。
(二)归结实验知识,形成系统认知
在小学数学实验课堂中,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归结实验知识,形成系统认知。以“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中关于“图形分类”的内容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观察不同形状和大小的三角形和四边形,并尝试将它们进行分类。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图形的边数、角度等特征,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分类标准。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可以逐渐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分类方法,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形状各异的三角形和四边形卡片,让学生进行分类。学生可以根据图形的边数、角度等特征进行分类,如将三角形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等;将四边形分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菱形等。在分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为什么这样分类,以及不同分类方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三)深化情理,促进数学实验内化
在小学数学实验课堂中,教师还需要深化情理教育,促进数学实验的内化。以“小数的意义”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概念和意义。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数现象,如商品价格、身高体重等,并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小数表示什么吗?它们是怎么来的呢?”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小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实验,如让学生用不同长度的小棒表示不同的小数,或者让学生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乘除的运算等。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感受小数的变化和规律,从而加深对小数概念的理解。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实验课堂中,情理相依是通向成功的有效路径。通过情感的引导和合理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为其未来的数学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打开数学世界的大门,让他们在其中畅游,尽情探索!
参考文献
[1]谢伟.情理相依:通向小学数学实验课堂的有效路径[J].华夏教师,2024,(06):93-95.
[2]包懿.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实验教学方式的探索[J].小学生(下旬刊),2024,(01):52-54.
[3]赵义妹.数学实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与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22):68-70.
[4]杨凯.让数学实验走进课堂——数学实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生(中旬刊),2023,(05):73-75.
[5]徐燕.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实践与高效课堂实验研究[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学质量管理研究网络论坛——创新思维研究分论坛论文集(二).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实验小学;,20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