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中传统手工艺类“非遗”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中职学校;传统手工艺;非遗;课程资源开发
正文
引言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明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也是国人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成就了我们美好生活的需要。”对于文化产业发展,我们需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落到实处,一定要将中华民族几千年遗留下来的文化好好继承下去,并且有效的弘扬、发展,使得子子孙孙都能记住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慨先辈们的伟大思想和创造力。在中职学校,学生不但要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练就职业技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艺类课程引入到中职教育,会使得中职学生能学习到更多的技能知识,了解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物质文化,使学生萌生出爱国情感,让学生在内心播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掌握并且弘扬手工艺类的非物质文化,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大国精神。
一、传统手工艺类“非遗”课程资源开发的积极意义
(一)职业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民族在家族中采用封闭式的家族传承方式,这称为家传绝学。现如今,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和市场的需求不断更新换代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真切需求。职业教育成为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其建设的目的主要为培养国家的实用型人才,但是,对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职业教育也应该作为重点。职业教育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积极重要角色。有些高等学校或者职业学校开设民族传统手工艺专业,这就足够说明职业教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力军。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有呢自己的特长,还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积极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传统民族文化,在了解民族文化中自觉主动的传承文化。
(二)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传承民族文化的专业也是该院校的内在要求
职业教育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主力军,开设相关传承民族文化的专业,将民族传统手工艺融入到职业院校教育当中,这不但有利于改变外界人士对于传统手工艺的观念,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高知识素养,更有利于院校调动学生了解传统手工艺的积极性和投入性。这一途径不仅将职业教育与民族传统手工艺有效结合,而且可以增加学生对于传统手工艺了解度。如果将职业教育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主力军,那么学生便是助推器。有了学生和院校,我相信传统民族文化将会有更好的传承,人们也会拥有文化自信的去看待一切事物。
(三)职业院校教育发展趋势就是独立开设民族传统手工艺专业
自21世纪以后,我们国家一直面临经济发展方面的改观,以及产业构造进行调整,人口组织结构发生转变等新的问题和挑战。在新的状况下,我们国家产业构造的调整任务艰巨,职业教育需要经受更大的职责和负担。把民族传统手工艺和职业教育进行融合,可以拓宽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促使学历式教育和社会进展能更好的贯穿,从而完成职业教育的效果最优化。利用这种培养方式,可以为各种用人单位创造出拥有优秀技能的人才,提升职业学校的社会任职才华。
二、中职学校传统手工艺类“非遗”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一)教师应该增强手工艺课程开发的认知
1、教师要培养科学的“非遗”课程资源理念
教师们对课程资源的想法以及态度就叫做课程资源理念,这个理念直接决定了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思想以及对课程资源开发的主动积极性,更是决定着课程资源的开发质量和开发程度。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和导向正是课程资源理念,它监督着教师的课程开发行为,使得教师坚持本心,专注手工艺课程开发。教师要想使得课程资源能够被充分开发利用,就必须要转变传统认知,培养起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树立科学手工艺课程资源开发理念。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非遗”课程对学生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并且自身发掘“非遗”课程资源的真正价值,“非遗”课程对普通中小学和职业学校都有着可开发的必要性。“非遗”课程能够让学生学习到相关传统文化知识,还能使学生学习到手工技能,所以教师培养的“非遗”课程开发理念是相当有必要的,能够为职业教育学校带来新的生机。
2、教师应该通过教学实践来提升手工艺文化素养
在以往的手工艺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传统手工艺文化内涵并没有深入地挖掘,导致传统手工艺文化成为了“手工艺”和“文化”。两者分离的主要因素就是教师的不专业,教师对于手工艺文化认识欠缺。所以,职业学校应该定期对手工艺课程教师进行手工艺文化培训,开拓艺术教师的特色文化视野,帮助教师锻造开发手工艺课程的综合能力。例如:竹编这一项手工艺,教师首先要拓展手工艺文化素养的宽度,学习传统竹编手工艺的民俗、竹编的文化以及竹编的体系美感等知识,然后再挖掘手工艺文化素养的深度,不断地去了解竹编文化的历史渊源、操作时的思想情感和竹编手工艺的文化内涵等,对这些知识了解了,就可以有效的提升自身的手工艺文化素养。
(二)中职学校应该丰富手工艺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
首先,学校要扩展校本教材的“非遗”内容。学校应该以行业发展及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为基础,要求教师开发校本教材,这些校本教材要符合行业和地区特色,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基础。在开发的“非遗”教材中,不但要融入最专业的手工技艺知识、技术、流程,把一些老旧的技艺内容摒弃,还应该将手工艺文学、历史渊源、手工艺活动等知识融入教材,使得学生充分感知民族文化,增加民族自豪感,创造出属于中职学校特色的精品教材,这样使得学生就算没有人文底蕴也能制作出精美的手工艺术品。其次,中职学校应该适当调整课程比例。中职学校教学课程一般分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理论三部分,众所周知,基础知识就是其他两者学习根本,在中职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不断地为专业技能和理论做服务。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需要进行实践学习才能有所提升,因此,专业技能课程就是中职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整个中职教育的课程比例应该为:基础知识:专业理论:职业技能=1:2:3。而在中职教育中,开发了手工艺课程资源,还需要教师开创相关文化基础课程,毕竟文化基础扎实,手工技艺才能妙手生花。最后,中职学校应该使相关专业课程多样化。中职教育中不但要重视专业人才培养,还应该关注到人才的文化素养,只有纯粹技艺的工匠是不完整的,所以中职学校还应该完善手工艺课程的教学体系。保障合理的职业技能课程比例同时开设一些和专业符合的文化课程。比如《美术基础》、《工艺美术》课程的开设,使得学生将手工艺文化和现代社会相连。学校也可以根据传统手工艺课程的特点来设计各种选修课,比如《手工艺品制作》、《中国手工艺美术史》都可以供学生选择性学习。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传统文化积累中,手工技艺属于是最刻骨铭心并且是人们呕心沥血编织的成果。中国千千万万的劳动者经过生活实践才创造出现在的技艺,所以基础深厚,它将中华民族的文化意志和艺术意志看作纲领,对各种物质进行加工、雕刻,形成另一种艺术实物,呈现出了中华人民的心路历程。传统手工技艺在人们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逐渐被赋予了物质文化精神,它不仅是一项手工技巧知识,还是手工造物中的哲学以及人生态度,对人们有着教育意义。在中小学中引入传统手工艺课程,是为了让中小学生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工艺文化熏陶,从而培养中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然而中职学校的传统手工艺课程开发,在学校教育方面,能帮助学校开展特色课程积累经验,促进学校职业教育改革;在中职学生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一项手工技艺,在今后的择业中多一项选择,也可以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
参考文献
[1]杨津.中职学校中传统手工艺类“非遗”课程资源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18.
[2]王佳星.中职学校中传统手工艺类“非遗”课程资源开发研究[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07):111.
[3]彭璐琼.浅析地方中职学校艺术专业“非遗”文化人才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35):1.
[4]陈丽娜.非遗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资源系统的探究——评《武强年画图录》[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07):2119.
[5]王淇.中职服装专业“非遗”课程开发研究[D].河南科技学院,2021.
[6]张莉.中职公共艺术课程中地方非遗文化课程资源的应用探究[J].中华手工,2021(01):123-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