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思政教育融入地方红色文化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
关键词
地方红色文化;高中语文思政;教学策略;文化自信;历史责任感
正文
引言:红色文化,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独特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历史价值。在高中语文思政教育教学中融入地方红色文化,不仅是对传统教学内容的创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首先分析红色文化在高中语文思政教育中的作用,进而探讨具体的教学策略,并提出相应的实践建议。
一、红色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一)体现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红色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首先体现了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性。通过引入红色文化,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中国革命的壮丽画卷,讲述那些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做出巨大牺牲的英雄人物的故事,不仅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也让学生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红色文化中的经典文献,如《红岩》《青春之歌》等,作为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本背后的历史背景。同时,通过讨论和写作,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运用语文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二)实现教学地位的转变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侧重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文学技巧的学习,而红色文化的教学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通过红色文化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走访革命遗址、进行社会调查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革命历史,还能够锻炼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实践能力。同时,红色文化的教学还可以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三)激发学生学习地方红色文化的兴趣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如革命历史遗址、英雄人物的故事等。教师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红色文化内容进行教学。通过学习本地的红色文化,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乡,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来。例如,学生可以创作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文学作品、绘画作品、影视作品等,通过这些形式表达自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地方红色文化的教学策略
(一)利用红色文化营造教育情境
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等价值观,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红色文化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红色文化的教学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为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也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人民的深切关怀。
在一次高中语文课上,教师决定以《沁园春·长沙》为教学内容,融入地方红色文化。为了营造教学情境,教师首先播放了一段关于长沙革命历史的纪录片,让学生对长沙的红色历史有一个直观地认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模拟,假设他们就是当年的革命青年,身处那个动荡的时代。教师首先介绍了《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指出这首诗是毛泽东在1925年重游长沙时所作,表达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家乡的深厚感情。然后,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别扮演毛泽东、革命同志和普通百姓,通过角色对话的形式,模拟当时的历史场景。扮演毛泽东的学生,站在讲台前,深情地朗诵了《沁园春·长沙》的诗句,展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扮演革命同志的学生,围绕在“毛泽东”周围,讨论着革命的形势和未来的规划,表达了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和无限忠诚。扮演普通百姓的学生,则通过讲述自己的苦难经历和对革命的渴望,展现了人民群众对革命的支持和期待。在角色模拟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教师还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当今时代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精神,将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通过角色模拟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沁园春·长沙》的诗歌内容,还能够深刻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这种教学策略有效地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既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又培养了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这种教学方式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对于提高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二)利用地方红色文化开展阅读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学习语言文字,还能接受思想教育,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双重收获。杨成武的《长征胜利万岁》作为一篇反映长征精神的红色经典,其内容详实、情感真挚,是进行分层阅读教学的绝佳素材。
在教学《长征胜利万岁》时,要从整体上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背景和意义。通过播放长征纪录片,让学生直观感受长征的艰难险阻和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精神。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从字词句的层面,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发现文章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长征的胜利,再回顾长征的艰难历程,这种写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同时,文章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如“雪山草地”“铁流两万五千里”,使长征的艰难历程如在眼前。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通过讨论,学生可以认识到长征精神的核心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长征虽然艰苦,但革命先辈始终坚信革命必胜,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结束后,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思考如何发扬长征精神,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通过这样的分层阅读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受到了思想教育,实现了知识与情感的双重收获。
通过分层阅读教学,学生可以由浅入深,逐步理解《长征胜利万岁》的内涵。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融入地方红色文化,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既学习语言文字,又接受思想教育,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双重收获。
(三)利用地方红色文化开展研学活动
地方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融入地方红色文化,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其历史责任感。通过研学活动,学生能够走出课堂,实地考察和体验红色文化,这种教学方式比单纯的课堂讲授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例,这是一篇描写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焦裕禄同志先进事迹的报告文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了解焦裕禄同志的生平事迹,通过阅读文本,感受焦裕禄同志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往焦裕禄同志曾经工作过的兰考县进行研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焦裕禄同志工作过的环境,参观焦裕禄纪念馆,听取当地人民对焦裕禄同志的追忆和评价。在研学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走访当地的老人,了解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县治理风沙、改善民生的真实故事。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和整理关于焦裕禄同志的资料,包括历史文献、图片、影像等,让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焦裕禄同志的生平和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研学体会,相互交流对焦裕禄精神的理解和感悟。通过这样的研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焦裕禄同志的伟大精神,还能够在实践中学会如何搜集和整理资料,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地方红色文化的,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研学活动,学生能够走出课堂,实地考察和体验红色文化,这种教学方式比单纯的课堂讲授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结束语
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地方特色,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使红色文化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地方红色文化在高中语文思政教育中的融入将更加深入和广泛,为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青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肖秀丽.高中新课标革命传统文学视野下的“红色文化”研究[J].读与写,2023(1)
[2]孟丽君,杨东,陈倩倩.红色文化在语文课程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 基础教育研究 ,2023(12):16-17.
[3]张雨梅.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贯穿红色文化教育[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2(05):135-136
[4]岳勇志.地方课程资源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尝试——以安徽省阜阳市“欧苏文化”的教学应用为例[J].语文知识,2022,01:56-58
作者简介:杨锐,男,籍贯:湖南衡阳,民族:汉,职称:中一,学历:本科,研究方向:高中语文。
本论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成果推广(项目编号:XJK21BJC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