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角下高校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路径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钟记超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省株洲市 412008

摘要

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愈发凸显,已成为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产教融合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基于产教融合视角,分析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困境,探究高校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产教融合路径,旨在为高校推进产教融合、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提供更多建议。


关键词

产教融合;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正文


引言

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推动职业技术教育提质培优,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支撑,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产业发展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逐渐开始严峻起来。如何能够有效促进现代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成为现代高校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课题之一。产教融合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通过将产业与教育紧密结合,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在产教融合模式下,高校能够及时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和企业用人需求,从而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企业也能通过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获得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资源,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本文从产教融合视角出发,深入探讨高校如何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1产教融合视角下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困境分析

1.1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产业需求的错位

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其教育活动的核心和导向,它决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在现实中,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往往与实际产业需求存在错位现象。这种错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过分注重理论教育。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许多高校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部分毕业生虽然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难以适应产业界的实际需求;第二,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新滞后,未能及时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一些传统专业和领域的需求逐渐减弱,而新兴产业和领域则急需大量高素质的人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更新周期较长,往往难以及时适应这种变化,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第三,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不够紧密。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往往缺乏对企业实际需求的深入了解,导致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偏差。同时,企业在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性也不高,缺乏与高校的有效合作,使得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对接更加困难[1]

1.2课程内容陈旧与产业发展形成脱节

课程内容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它直接决定毕业生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当前高校在课程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其主要表现为课程内容陈旧与产业发展形成脱节。

一方面,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过于保守,缺乏前瞻性和创新性。一些传统专业和领域的课程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新兴产业和领域的相关课程则相对匮乏,导致毕业生在面对新兴产业和领域的就业机会时,往往会因为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而错失良机;另一方面,高校在更新课程内容方面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机制。高校在教材编写、教师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存在一定不足,加之教学评估体系目前还不够完善,导致高校在更新课程内容方面缺乏积极性和动力,这也使得高校的课程内容难以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难以培养出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总体上而言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足也加剧课程内容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脱节。企业在产业发展方面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为高校提供宝贵的课程资源和教学建议。然而,二者在合作机制建设上存在欠缺,导致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层面。

1.3就业指导服务内容单一,缺乏个性化指导

就业指导服务是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和就业市场的变化,为其提供更多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然而,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普遍存在内容单一、缺乏个性化指导的问题。

第一,服务内容单一。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往往只停留在提供就业信息、组织招聘会等层面,缺乏对毕业生职业规划、求职技巧等方面的深入指导毕业生在面对就业市场时,往往缺乏足够的准备和信心,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第二,缺乏个性化指导。每个毕业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和求职策略。然而,由于高校师资力量有限、指导方式单一等原因,高校往往难以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难以满足毕业生的实际需求。

 

2高校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产教融合路径构建

2.1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对接

在当今社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实现高质量就业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产教融合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对于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共建实践基地,强化实践教学。高校通过建设实践基地,能够让学生可以更直接地接触与自身专业相关的产业前沿,了解企业实际运作,从而增强实践能力。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实践基地,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加符合实际需求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机会。

另一方面,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促进供需匹配高校与企业之间需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是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的重要保障。通过信息共享,高校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招聘计划,为毕业生提供更加精准的就业指导和推荐服务企业也可以通过信息共享,了解高校的人才培养情况和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这样也能够为企业自身招聘到更加符合需求的人才提供便利[2]

2.2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毕业生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当前就业市场中,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其能否顺利高质量就业的关键因素。产教融合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对高校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对提升毕业生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显著作用。

第一,对接行业需求,优化课程设置高校应紧密对接行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了解产业前沿动态和人才需求变化,将行业最新的技术、理念和实践经验融入课程教学中。同时,根据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职业发展需求,增加相关课程和实践环节,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

第二,注重跨学科融合,培养综合素养。高校精心构建跨学科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巧妙整合多元学科的知识与资源,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高校还需要不断加强通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3]

第三,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是提升毕业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必须加大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比重,通过实验室教学、实习实训、项目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引入企业导师和实战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实践能力。

2.3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各大高校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任务。对此,本文将阐述高校如何通过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分析如何借助产教融合路径,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是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就业指导与市场需求对接高校应当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深入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招聘标准,针对性地调整就业指导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企业可以参与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设计和教学,分享行业内的最新动态和职业发展趋势,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就业前景。此外,企业还可以适当为高校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就业竞争力。

二是建立个性化就业指导机制,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高校应建立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机制,针对不同学生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提供差异化的指导和帮助。通过一对一的咨询、职业规划课程、模拟面试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制定合适的求职策略和职业规划。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建立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和岗位推荐[4]

二是强化就业能力培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还应加强就业能力培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通过开设职业素养课程、组织职业技能竞赛、举办创新创业讲座等活动,帮助学生提升沟通能力等关键能力。高校还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和优秀校友进行经验分享和就业指导,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职业热情和发展潜力。

 

结语

产教融合视角下,高校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路径研究揭示了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紧迫性。高校通过产教融合共同构成高校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有效策略,对于提升高校教育质量、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作章, 王然, 马实. 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协同机制构建:价值、原则与路径 [J].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4, 26 (02): 142-145.

[2]吕颜峰, 卞玉婷, 徐巧玲. 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 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J]. 中国就业, 2024, (03): 104-105.

[3]洪何露. “双一流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困境及优化路径——基于Z校的案例分析 [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24, (02): 85-90.

[4]黄羽婷.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路径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J]. 江苏商论, 2024, (03): 119-12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