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初中阶段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融合路径
摘要
关键词
中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实践探究
正文
前言
在2018年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培育具备全面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继承者这一核心任务进行了重点强调,其中涵盖德、智、体、美、劳五大要素,并明确指出这些要素缺一不可。紧接着,专题的专家座谈会进一步剖析了劳动教育的迫切性及必要性,并对其实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下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该方案清晰界定了劳动教育的核心宗旨,即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与尊重。然而,尽管我国中学教育体系中早已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甚至为了突出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还将其从综合实践中予以分离,但与其他学科相比,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却相对边缘化。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推进劳动教育的提质增效,已迫在眉睫地成为教育界必须攻克的关键问题。这不仅是对我们集体智慧的挑战,更是对我们共同行动的号召,以期为塑造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青少年贡献我们的力量。
一、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构建上的差异
(一)功能之异
劳动教育的课程构架着眼于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内在情感和培养实用技能,旨在通过多样的劳动经历培育出热爱并尊重劳动的精神,打下坚实的生活及职业基础。反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核心在于加深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从而促进其全方位能力的均衡成长。
(二)内容之别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其整体聚焦于“劳动”这一要领。而综合实践活动则展现了更广阔的学习领域,其要求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取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渐提高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以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拥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尽管其内容丰富且具个性,但相较于劳动教育,其在规范性和系统性建设上尚需进一步的强化与完善。
二、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构建上的关联
(一)劳动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支柱
劳动教育课程不仅是学生技能培养和劳动观念形成的沃土,更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这座大厦的关键柱石。通过亲身参与劳动,学生们能够真切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与乐趣,从而深刻领悟到劳动的内在意义和独特价值。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动教育的延伸提升
综合实践活动以其多样的活动策划和内容涵盖,为劳动教育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和广阔的视野。在参与这些多样化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提升了自身的动手能力,还加深了对劳动教育深层含义的理解,使得劳动教育的成效得到显著提升。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些学校对劳动教育的关注还不够充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劳动教育的实际成效。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我们明确提出了建立以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素质教育体系的目标,并强调了优化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性。这一决策不仅突出了劳动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还显示了劳动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融合策略
劳动教育在培养中学生全面成长和塑造其综合素质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关键在于如何让劳动教育变得富有吸引力且成效显著。面对这一挑战,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齐心协力,共同致力于最大化劳动教育的效益。
(一)加深理解,点燃热忱
尽管我国教育界对劳动教育的关注不断加深,但推进过程中仍遭遇诸多挑战。有些学校对劳动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层次,仅仅开展劳动相关课程或活动是远远不够的。例如,一些学校采取打卡制度,强制学生完成家务劳动并提交相应的照片和说明,这种做法往往无法触及劳动教育的核心,容易沦为形式。根据《纲要》的指导,应指引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学校和家长应更加强调学生对劳动的深层次理解,引导他们在劳动中发现快乐、体验个人成长。专家们一致认为,参与劳动本身并不是劳动教育的终极目标,而是通过劳动经历来真切地感受到幸福和成就。
以校园综合实践活动“蔬菜的移植与栽培”为例,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蔬菜生长知识和收获技巧的同时,更应该引导学生体会到种植的艰辛,注意到光照、浇水、施肥等细节的重要性。通过亲自参与种植,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深刻体验,从而更加珍惜劳动成果,并更愿意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劳动。
因此,要实现劳动教育的成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紧密合作和共同努力。我们必须加深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使他们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找到乐趣,从而真正体验到劳动教育的深刻价值。
(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劳动教育为平台,建设劳动园地
彻底挖掘劳动教育的精髓,并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无缝地对接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课程设计应整合信息技术、社区服务等多元要素,确保活动运转流畅无阻,从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例如,借鉴教育家叶圣陶的“生生农场”理念,学校可以发挥自然和人文资源的教育潜力,让学生在探索、体验、研究农业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劳动的本质和价值。
设想学生们踏入波光粼粼的麦田,亲身参与稻谷收割的全过程,他们能切身感受到劳作的辛苦与愉悦。头戴草帽,手握镰刀,他们在丰收的喜悦中亲手劳作,通过实际操作积累经验,增强动手能力,深刻领悟到劳动的不易和付出的价值,从而提升他们的满足感、成就感和自豪感。在收获季节,学生们还可以深入番薯田,顺着藤蔓寻找地下的果实,学习如何巧妙挖掘。这样的直接体验不仅让学生们更加尊重农民的辛勤工作,也教会他们珍惜每一粒食物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我们还提供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制作创意稻草人、探索番薯美食、亲手制作陶器、自制豆浆、培育特色果树并进行采摘、体验茶文化等。在充分利用现有的综合实习基地的同时,我们还积极探索多种合作模式。比如,乡村学校可以利用周边的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作为农学实习基地;城市学校则可以安排学生到各类社会组织进行实习体验。我们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力量和资源的支持,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共同为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坚实的支撑。
(三)完善家庭-学校-社会合作模式
当前,我们发现许多中学生对家务劳动抱有显著的排斥心理,很少自发参与其中。在管理自己的生活环境方面,这些学生往往显得技能不足,有时还可能过分追求表面的华丽效果。针对这一现状,劳动教育旨在解决这些问题,而学校和家长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必须共同承担起监督和引导的责任,确保劳动教育得到有效实施。学校应积极策划家长研讨会、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并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必须确保家长在推动劳动教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正确引导和激励孩子在家中积极参与劳动。为了加深孩子们对劳动价值的理解,并让他们体验到与他人分享劳动成果的快乐,学校可以举办亲子劳动成果展示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增进亲子间的情感交流,还能让孩子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和意义,从而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责任感。
结语
综上,劳动教育,作为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内容,绝不能仅仅依赖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单独努力,而是迫切需要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以推动其不断发展。在我国中学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的边界必须进一步拓宽,不应局限于农业、养殖、企业劳动等传统领域。图书馆、养老院等多元化场所,同样应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平台。只有当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深刻认识到劳动教育的深远意义和重要性,我们才能真正将素质教育推向深入,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拥有出色的实际操作能力,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这样的努力,不仅是对学生个体的全面塑造,更是对整个社会未来的负责和担当。
参考文献
[1]孙捷.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化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下),2024(1):84-85.
[2]胡桂华,张光华.开展角色体验 落实育人目标——例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融入劳动教育实践[J].安徽教育科研,2023(30):96-98.
[3]吴锟.“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学周刊,2024(9):49-51.
[4]娜日苏,金澳,郝玲.新时代初中劳动教育:意义、问题及提升路径——以内蒙古A校为例[J].吕梁学院学报,2024,14(1):49-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