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
关键词
高中物理 课堂教学结构 教学效率
正文
物理是一门具有严密思考和实验性都很强的学科,更需要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成绩。
一、以问题为出发点,引领学生思考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从问题出发,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物理的目的,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有目的引导学生进入生疑、释疑的情境。物理课堂教学应从问题入手,精心设计提出问题的情境。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问题的提出应有助于创设"最近发展区"。另一方面,提出问题的方式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语言要讲究艺术性,内容要有较丰富的直观背景,以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电磁感应的知识后,对电磁敢于中电能的来源产生疑惑。我就在《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一节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线框在非匀强磁场中的摆动会很快减弱?同学们很快想到:安培力做负功, 机械能减少,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接着我又问:能量又是如何转化的呢?然后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洛仑兹力的两个分力的作用。 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二、 以思想方法为载体,创造探究学习的课堂气氛
在当前的物理教学中,有些教师缺乏物理思想方法教学的意识。主要表现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对具体知识、技能训练的教学要求比较明确,而忽视物理思想方法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知识的结论,削弱知识形成过程中思想方法的训练;在知识应用过程中,又偏重于就题论题,忽视物理思想方法的提炼;在小结时,注重知识系统的整理,忽视思想方法的归纳提高……致使物理教学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不少学生似乎对常见题型的解答方法掌握的不错,但是一遇到难题、新题、变式题就束手无策了。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产生这种被动局面的最根本原因是他们往往只注重常规的解题步骤,而忽略了方法中的最根本思路--物理思想方法。如实验中的控制变量法、理想化法、累积法等等。学生进行物理思想方法的认识,不能操之过急,而只有采取渗透的方法进行,采用教者有意、学者无心的方式,日积月累,以量的积累求得质的飞跃,最后取得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效果。下面从几个方面加以阐述:(1)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科学探究作为物理教学的指导思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探究教学的方向发展。第一,将科学探究的思想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之中。教师应把握科学探究的本质,而不是将其形式化和程式化。例如,教师的讲授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既可以变成"满堂灌"式的知识传授,也可以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作为探究式教学的补充。关键在于教师在何时使用这种方法以及如何使用。第二,就像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一样,学生的探究方式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一整套具体的模式和程序,教师应注意启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2)渗透。任何物理教学内容都是科学探究过程与结果的统一,都是一个发现和提出问题直至问题解决的过程,只是在以前的教学中忽视了作为过程的科学探究方面,常常将科学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理解和运用,使科学的过程与结果分离开来。用科学探究的思想和观念指导物理教学,教师首先要创造一种探究学习的课堂氛围,使学生逐步体验和认识到,学习物理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不断探索周围的物质世界,不断发展自己的认识和探究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三、以科学评价为手段,激励学生好学乐学
适当的评价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课堂上应避免处处都是"你真棒"之类的表扬话语。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不一定会起到鼓励的作用,尤其是教师脱口而出的随意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激励,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教师应做到:学生发言时,不做倾向性的评价,而总结时一定做点评。对学生不同的见解,要有具体的意见,准确的答案。要赏识学生,不断地唤醒、鼓舞、激励学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全面认识自我,积极接纳自我,努力改善自我。特别是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充分地肯定。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要重点指出,客观评价,使学生有明确努力的方向。这样的评价才是恰当的、有效的。
注重过程,能“探”就“探” 新教材安排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栏目,如“说一说、做一做、思考与讨论”等,其根本用意就是为了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尽可能地创造多样化的问题情境。通过探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剥夺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得到发展。学生先通过分析思考,自己得出结论,之后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逐步完善修正自己的观点。
四、以凝聚资源为途径,拓展整合教材
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他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困惑的问题的时,要设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学无止境,教无深浅。教师教学是良心活。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深挖教学资源的潜力,凝聚优质教学资源,合理补充教材,挖掘教材的宽度。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能够透视新教材,真正读懂新教材,研究新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非常娴熟地驾驭新教材,灵活地使用新教材。让新教材变“宽”,就是要挖掘教材中对学生人生发展真正有用的东西,挖掘能够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的东西,挖掘能够让学生感悟和体验人生价值的东西。这些有价值的东西越大,就证明教材变的越“宽”。
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教材的“宽度”往往不是一个静态定量,而是一个动态变量,不仅是取决于教材的本身,而且是取决于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对教材的可接受程度。因此,教材宽度的挖掘要有分寸。在让新教材变“宽”的同时,还要采取多种措施对教科书内容进行活化、深化、丰富和调整,以弥补教科书的不足。如人教版物理必修2,万有引力一章,教材中没有讲到卫星的变轨问题,教师就要补上,让新教材变“实”。 因此,使用新教材要破除“本纲主义”,有必要完善教材,以便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改革。
五、以引导为主 ,搭桥铺路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不能让学生局限于新教材,学一知一,学二知二,而应当引导学生善于分析、总结、比较,找出学习的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另一方面,又不能违背学习规律,盲目联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使用教材,不是为使用教材而使用教材,而是以教材为载体,搭桥铺路,把新教材作为引导学生思维的素材。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新教材中的真问题,让学生多想几个为什么,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出几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多发现教材中的问题,提出问题,生成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正确对待学生与老师不同的想法,说法和做法,要注重正确看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新思维和新的思维方式,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去充分的思考,尽情地想象,不断地联想,让学生智慧的火花,生成创造的火焰。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勤于思考、勇于质疑的习惯。
总之,我们要从现实中,从熟悉的材料入手,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留心观察,善于联想挖掘,就能使物理建构的问题库逐渐丰富起来,然后运用物理知识来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