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开展体能训练的的价值、意义及策略
摘要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中小学;体能训练;策略
正文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中小学教育逐渐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全面素质培养。其中,体能训练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泛关注。体能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耐力等身体素质,从而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适度的体能训练还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缓解学习压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1]。通过多样化的体能训练活动,学生可以体验到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体能训练还能帮助学生认识到运动对身心健康的益处,进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为未来的健康生活奠定基础。体能训练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在锻炼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耐力、毅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2]。这些素质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即对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开展体能训练的价值、意义及策略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课题组针对实验学校的2个年级4个班、180名学生和10名教师进行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学生中共含男性95名,女性85名;年龄10~16岁,平均(12.61±1.52)岁。教师中含男性6名,女性4,名;年龄22~35岁,平均(26.14±2.22)岁。
1.2 方法
课题组针对实验学校的2个年级4个班、近180名学生和10名教师进行针对性的问卷调查,以此来明晰中小学体能训练逻辑构建与内容设计现状及存在问题,有效获得第一手资料。在选定的案例班级及学生群体中进行真实、准确的记录,将有关实践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记录,之后对此分析和研究,并总结案例分析报告,并基于此得出相关的特点和规律,为课题研究提供更加科学化的个人案例。
2 结果
问卷显示,当前中小学体能训练逻辑构建与内容设计现状及存在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2.1 过于偏重技能,轻体能训练
在当前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学校过于偏重运动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体能的全面培养。这种倾向导致学生在运动技能上虽然有所长进,但体能状况却并未得到实质性提升。这种“重技能、轻体能”的教学模式,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制约了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
2.2 体能联系内容单一,缺乏规范性调练训练
在当前的中小学体能训练中,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训练内容单一,缺乏规范性。很多学校的体能训练往往只包括一些简单的跑、跳、投等基本动作,而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训练体系。此外,由于缺乏规范性指导,很多教师在体能训练中的教学方法也显得比较随意,难以保证训练效果。
2.3 课程组织实操性不够,缺少有效训练
学校的体育课程在组织上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往往只是按照固定的教材和计划进行教学,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这样的课程组织方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保证体能训练的有效实施。
3 讨论
3.1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开展体能训练的价值和意义
①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开展体能训练的价值:通过科学的锻炼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肌肉力量、柔韧性、协调性和灵敏性。这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身体机能,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从而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在汪莉[3]的研究中指出,体能训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克服困难和挑战,从而锻炼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能训练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身心锻炼。陈利萍[4]的研究中也提到,通过体能训练,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身体素质,还能培养自信、自律、自强等品质,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②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开展体能训练的意义:国家教育部门一直强调中小学要重视体育教育,特别是体能训练。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中小学开展体能训练是响应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推动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体能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这些素质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通过体能训练,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在王哲[5]等人的研究中认为,体能训练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推动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体能训练活动,学校可以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氛围,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正确的价值观。
3.2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开展体能训练的策略
3.2.1 提高思想认识,传播健康体能理念
提高思想认识是中小学开展体能训练的首要任务。传统观念中,往往将文化课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忽视了体能训练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需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体能训练对学生体质提升、意志品质培养以及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让教师深刻理解体能训练的内涵和意义,从而在教学实践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体能训练。而传播健康体能理念是中小学开展体能训练的关键举措。朱宏斌[6]的研究中提到,健康体能理念强调在体能训练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健康体能理念,如举办体育讲座、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体育的魅力,增强对体能训练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家长也应积极参与到孩子的体能训练中,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3.2.2 强调科学训练,规范训练针对性
① 科学训练:构建系统化、个性化的体能训练体系科学训练是中小学体能训练的核心原则。要构建系统化的体能训练体系,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发育特点等,制定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训练计划。其次,要实施个性化的训练方案,针对不同学生的体能水平和兴趣爱好,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和方法。科学训练还体现在训练过程的监控与评估上,通过定期测试、数据分析等手段,及时调整训练计划,确保训练效果的最大化。
② 规范训练:规范训练是中小学体能训练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制定严格的训练标准和规范,确保训练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其在体能训练方面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确保训练过程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孙明军[7]的研究中认为,学校还应建立完善的体能训练管理体系,对训练过程进行全面监督和管理,防止因训练不当而引发的安全事故。
③ 训练针对性:训练针对性是中小学体能训练的关键环节。针对不同学生的体能基础和发展需求,教师应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和方法。例如,对于体能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通过基础体能训练、游戏化教学等方式,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逐步提高体能水平;对于体能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通过高强度、高难度的训练挑战,进一步挖掘他们的运动潜能。
④ 家校合作:家长是中小学体能训练的重要参与者。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体能训练情况,鼓励他们支持并参与到孩子的体能训练中来。通过家校合作,可以共同制定训练计划、监督训练过程、评估训练效果,从而推动中小学体能训练向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3.2.3 丰富训练手段,有效组织实操
① 丰富训练手段:传统的体能训练往往以长跑、跳绳等单一项目为主,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可以引入更多元化的训练项目,如定向越野、篮球、足球等团队运动,以及瑜伽、普拉提等柔韧性训练,让学生在不同项目中体验不同的运动乐趣,提高身体素质。也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和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能训练项目,如舞龙舞狮、太极拳等,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② 有效组织实操:在实操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体能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首先,要合理安排训练时间,避免过度训练导致学生疲劳和受伤。其次,要注重训练过程的监管和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确保训练效果。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比赛、展示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体能训练的实效性。在丰富训练手段和有效组织实操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意志品质。黄建华[8]的研究中认为,体能训练不仅是个人的锻炼过程,更是团队协作的体现。因此在组织实操时,可以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训练,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体能训练往往需要克服困难和挑战,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坚持才能取得成果。因此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勇敢面对挑战,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参考文献
[1] 梁曦.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体能训练应用性创新与研究[J]. 体育画报,2023(4):152-154.
[2] 孙素彦. 中小学篮球课体能训练问题与策略研究[J]. 体育师友,2021,44(4):43-44.
[3] 汪莉. 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现代体能训练的运用策略[J]. 中外交流,2021,28(9):1586.
[4] 陈利萍. 中小学体育教学体能训练指导策略探析[J]. 灌篮,2021(4):66.
[5] 王哲,张海涛. 中小学校开设体能训练课的SWOT分析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20(19):131-133.
[6] 朱宏斌.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运动技能教学与体能训练的整合方案研究[J]. 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20(2):247.
[7] 孙明军. 现代体能训练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 家庭教育研究,2024(3):101-103.
[8] 黄建华. 中小学体能素质训练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及机制分析[J]. 网羽世界,2022(28):155-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