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生活情境;德育融合策略;优化分析
正文
道德与法治是构建纪律严明、公平公正社会秩序和公民行为准则的两个重要支柱,而在教育阶段,对于学生来说,学习道德与法治需要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当今生活环境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生活化优化探索也变得更加迫切。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需要有针对性和系统性,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设计相应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孩子们在生活化情境中了解和学习道德价值观,理解法律的重要性以及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
一、融合情境,提升兴致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同时有效整合情境,以德、法为先,通过课堂创造生活情境延伸到现实生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的理论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对新知识的有效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为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和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例如,学习“班级生活有规则”的内容,可以从班规法则的问题入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PPT和视频为小学生创造班级情景,让学生回顾该情景下有哪些是违背了班规的,并让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来讨论应该怎样做才是遵守班规的,以此为后续回答案例题目奠定基础。设置这个学习模块是为了让学生从遵规守纪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遵守班级规则对于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学生们时刻记住要做个遵规守纪的人。此外,教师要让同学们知道违反规则的结果,让他们认识到班规和法律一样,都是不可违反的。老师们可以举出这样的例子:某校二年级学生小A知晓学校疫情防控期间离校的报备流程,在未获得老师批假的情况下,擅自离开学校,扰乱校园正常工作秩序,在学生中造成恶劣影响,最后经研究决定给予小A严重警告处分,这样的校园违规案例使同学们认识到班规、校规是不容侵犯的。[1]
二、链接生活,引导发展
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在课程实践中深化教学要点,加强道德法治课程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小学生真正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在“绿色小卫士”教学中,可以联系当今生活的“垃圾分类”标准,告诉学生如果分类错误,会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为此,在新阶段的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加强渗透环境保护的教育,让学生积极思考分析,明确落实垃圾分类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本身就含有很多贴近生活现实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道德素质和法治观念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将知识与实际的案例相联系,使同学们对这一环节的知识认识更加深入,进而促进教育效果的提升。同时,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更加了解我们国家为保护环境而提出相关的思想,了解我国在建设生态文明和走绿色发展道路方面的一些重要举措,让学生聆听小水滴的诉说,了解空气清新的重要性,做好环保小搭档,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在生活中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
三、指导选择,整合时政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在选择素材的时候要注意,素材新旧并不是特别重要,新时代要求老师们要重视信息的开放。所以,在时政素材的选取上要注重对科学筛选,选取一些既有成果又有实际意义的案例,并将其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由此更好地为教学进步服务,并促使其价值与功能得到更好的体现。而在设计课程教学的时候,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基本的要求:一是要把所选的材料与要教学的课程相融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课本里的大多数内容,都在对现实生活的一些现象进行展现,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其原型。比如: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老师在引导同学们上《分享真快乐》这一课程的时候,可以挑选出一些热门的时政新闻,这里要注意这些时政新闻必须是学生可以看到且容易产生情感共鸣的内容。从这样的视角出发,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也可以对所涉及知识进行更深刻的理解。另外,在开展“规则”主题课程教学时,老师也可以从“校园暴力”“校园贷”等角度入手,由此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的了解。同时,也能使同学们深刻地了解到此类事件的危险性,了解到相关的法律法规,让他们树立法律意识,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3]
四、整合平台,完善互动
对小学生来说,从小接触智能化、信息化的社会,让他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拥有和成年人一样的使用网络的能力。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网络使用技能,以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而“蓝墨云”的智能终端平台则可以有效地应对这种教学需要,实现师生有效互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比如,在“我们生活的地方”的课程中,老师们可以利用“蓝墨云”平台。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首先用课件视频介绍了课程的重点与难点,使学生对课程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能基本掌握课程的主要内容,以更好地适应课堂的节奏。老师要求同学们在移动平台上回答开放性问题,同时了解单元的学习任务以及需要达到的目标,如设置问题:你对生活的地方以及家乡的新变化有什么想法?学生回答后点击上传,然后老师从平台库中随机抽取几个学生的回答拿出来展示,并在投影仪上同步引导,由全班同学共同参与,对选出的回答进行评估,通过老师和同学的点评,使选中的学生了解自己的回答是否切合核心价值观,从而引导他们在之后的作业中加以改善,促使他们的学习更加完美。接下来,老师让同学们再结合课本上的内容重新回答问题,完成一个“家乡新变化”的小文章,由此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显然,运用蓝墨云平台,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展现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体验,并能使师生在课堂上进行实时交互,使得知识的传授更有效也更有针对性。
五、规划实践,知识运用
实践强调了教育的实践性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探索的机会,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刻的作用。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做好准备的情况下,灵活运用周末或其他假期的时间,安排小学学生到社区养老院、孤儿院、清洁站等场所担任义工。透过这样的经历和体验,使学生了解社会中的种种角色变化,使他们在从事劳动任务的时候,都能发现自身的价值,培养他们勇于承担责任和乐于奉献的心态,激励他们明白学习和劳作的意义,不断完善自身发展。
六、联系内容,深化实践
在作业设计环节,实践型的作业至关重要,因为真理来源于实践,知识运用于实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研,使他们能够利用自己所学到的学科知识来处理现实中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在单元学习的环境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可以培养学生实践和探究能力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成长。比如,在学习《我们在公共场所》的时候,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关于生活调查的作业,首先明确小组的人员配置以及分工,了解调查的意义和步骤,让学生们走进公共场所,读懂彼此的心,积极参与弘扬优秀社会风气的活动,完成问卷设计,收集资料,最后结合PPT演示。这样的作业既适应了单元教学的目标,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调研中树立责任感和自豪感,可谓一举三得。同时,老师们在评估学生的探究作业时,也要注意不能只看他们有没有取得成绩,还要看他们在实际操作中的过程表现,这样才能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表现。
七、把握内容,改革作业
在确定了作业目标后,老师要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全班同学的学习状况,以便更好地明晰作业编制形式,强化取舍,突出重难点,保证作业的对应性。例如,要清楚地知道,作业是书面的还是探究的,是用语言描述还是录像的形式,完成的难度以及时间,是个人完成还是集体完成,提交用文字形式还是汇报的形式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任务类型为学生准备不同的作业,这样既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测试他们的学习成效,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体性。例如,在学习《百年追梦复兴中华》一节时,老师就给他们布置了一个探究形式的作业,让他们自己准备一份调查问卷,然后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大家对抗战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的掌握程度,最后由学生针对调查结果给出相应的宣传方案,倡导学生做好带头人,引领大家一起弘扬共产党的艰苦奋斗精神,让大家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和和平,才能真正实现“不忘历史,我辈自强”的目标。在这样的作业中,学生的探究过程是主要环节,所以教师只有清楚地了解哪些目标必须完成的,也要了解知识的难易程度,只有这样,才能从单元角度去设计调查作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佳。
八、结语
总之,在现代社会中,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法治意识,我们需要思考如何通过生活化运用视角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有针对性;还要关注教育手段的生活化改变,才可以有效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瑞玲.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J].新课程,2021(8):201.
[2]杨春林.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研究[J].新课程,2021(8):46.
[3]李华.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研究[J].中外交流,2021,28(3):1543-15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