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背景下我市中职护理专业课课堂提升人际沟通素养途径的实施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肖红燕、徐玲、曹玉梅

铜仁市碧江区中等职业学校 贵州省,铜仁市 554300

摘要

目的为阐述四种途径在提升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素养方面的可行性、有效性。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要求每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熟知不同场景、不同文化背景、教育背景下的人际交往方式。中职护理专业课在教学过程中,护生的人际沟通素养提升成为新教改下普遍重视的问题,以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要求护理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效地融入人际沟通技能,便于学生在成为护理工作者时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关键词

中职护理 课堂 人际沟通

正文


前言:中职学校的护理专业招生对象都是从初中毕业的青少年,基础知识薄弱,比较自卑、害羞,语言组织能力较差,对于护理专业的内涵理解不深,职业启蒙较懵懂,为病患服务意识不到位,羞于表达。中职护理教学重技能轻交流,导致实习、毕业的学生跟不上医疗的需要,满足不了病患的情感需要。近些年来,医患冲突层出不穷,很大一方面原因就在于医患没有合理、有效、流畅、温婉、及时地沟通。护患沟通需要更高层次的情感交流和体验,护理人员必须有效地与患者沟通,深化护患沟通层次。护理学生必须具备的八大核心能力,其中一项即为沟通能力。在前期调查中发现中职护生护患沟通能力欠缺,希望通过探索“三教”理念下中职护生人际沟通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为职业学校培养善沟通、善交际,具有合作精神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具体提升人际沟通素养的途径有:

一、专业课校本教材中添加人际沟通模块

在编写的《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基础护理学》等专业课校本教材中添加人际沟通模块,《人际沟通》专任教师参与编写。护理专业课教材注重护理评估模块的应用,该模块包含了健康史、身体状况、辅助检查、心理—社会状况、处理原则、常见护理诊断、护理措施以及健康教育等八个子模块。以《外科护理》教材为例,专业课教师在编写这八个字模块时会与《人际沟通》专任教师结合临床疾病的特点,编入相应沟通技巧。     

如癌症病人的护理,重难点更多是集中在护理措施子模块,一般护理里的疼痛护理,手术治疗的护理、化疗的护理以及放疗病人的护理,都需重点体现在人文关怀,而人文关怀又多以人际沟通方式体现,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子模块的内容,专业课教师在编写的时候,增加了“人际沟通小课堂”的知识链接,二维码扫描所展示的视频,由人际沟通专任教师录制视频,展示如何与癌症病人进行交谈等内容,学生在学习该子模块时,能通过扫码学习相关人际沟通技巧。

再以“手术前后病人的护理”为例,手术是治疗外科疾病的重要手段,但麻醉、手术创伤也会导致并发症、后遗症等不良后果,手术前焦虑、恐惧会让病人和家属本能地产生排斥心理。手术前后的护理是指全面评估病人的生理、心理状态,提供身、心整体护理,增加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以最佳状态顺利度过手术期,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早日康复。专业课教师在编写该章节内容时,将人际沟通技巧全程贯穿,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标注。人际沟通模块也是由专人教师进入医院,手术室实地拍摄手术人员与病患的沟通的视频,以二维码的方式附着,后期教师在使用该教材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可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演示沟通技巧。

二、教学模式上的改革

护理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偏向于教师引导式讲解,学生配合式记忆,其中教学过程的媒体多为医学图片展示和观看医学视频,需要注意的是,教与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人际沟通,学生需要从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习得人际沟通技巧。教师改变,学生亦会改变。且护理专业最终服务对象是人,以人为中心。以此护理专业课教师开展了护理记录单式教学模式。在授课时的内容不再是书本上单纯的文字,而是一份护理记录单,以把病例作为任务布置给已经分好组的学生,小组成员在探讨、协商后梳理已掌握的知识点,每组书写一份自己的护理记录单(PIO),包含内容有护理计划、护理措施、措施依据、效果评价等,只有团队成员具有较好地沟通素养,才能完成质量佳的PIO

“乳腺癌病人的护理”为例,将病例“张女士,45岁,因‘右侧乳房肿块待查’入院,入院后经一系列检查初步诊断为‘右乳腺癌’。待手术治疗,今日查房时,发现张女士情绪极度低落。”作为课前任务布置给已经分好组的学生。每组学生在课前完成该病例患者护理记录单的书写,乳腺癌患者会存在什么护理问题?针对该护理问题可以制定什么护理措施,这护理措施里需要包含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完成护理措施后,是什么结果?乳腺癌术后患者面临最大的护理问题就是自我形象紊乱导致的焦虑和恐惧,教师则会提出问题——学生如果对这类病人进行沟通,从而实现护理目标。

另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改革是任务式教学法。教师将下节课所需要学习的内容,以分配任务的方式派发给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组员分工协作完成PPT制作、汇报、成果展示,期间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学生们在玩—做—学模式中,不仅完成了相应的学习任务,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同学沟通交流。

走出教室的学习方式也颇受学生喜爱。中职学生共同的特点是不喜欢受固于课堂,他们更喜欢动起来。《妇产科护理学》学习过程中,师生共同制作了妊娠期常见知识宣传册(经过临床医生鉴定可行),师生带着知识宣传图册,到广场、小区、医院等地,送给孕妇,用自己所学知识给孕妇们科普及时产检的意义,并得到了孕妇们的认可。从师生共制图册,到现场宣教获得孕妇们的认可,学生们动手动脑又动嘴,沟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临床见习途径了解真实护患沟通技巧

护理专业课的学习忌纸上谈兵。以往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模式为先在学校进行2年专业课学习,再进入临床进行为期8个月以上的实习生活,两者之间缺乏较好的过渡,学生从学习者的身份转换为护生的过程过于生硬,以至于部分中职实习生无法很好地开展实习工作甚至中途放弃。在校企合作共同探讨改革下,护理专业学生在专业课教师的带领下,不定期进入相应科室进行临床见习,了解疾病的同时,也能亲自感受医院里护理工作者展示的沟通技巧。中职生的特点是比较自卑、害羞,语言组织能力较差,对于护理专业的内涵理解不深,职业启蒙较懵懂,为病患服务意识不到位,羞于表达。他们大部分是害怕进入临床实习的,害怕技术不过关、害怕病人的询问、害怕带教老师的提问、害怕说了不该说的话影响患者疾病的愈合。如果能在正式实习之前让他们到临床上走走看看,学学医护人员的言行举止,看看护理人员是如何用良言减轻病人躯体上的疼痛,会一定程度上减轻他们的恐惧感。

比如在上《妇产科护理学》妊娠期与分娩期这部分内容之后,专业课老师会带着学生们进入医院的妇产科见习,在征得病人允许后,带学生们观看孕妇照B超,学生们亲眼看到B超探测仪下胎儿形状、胎动,表示很激动,比看教科书上的图片更生动,更感兴趣。在胎心监护室里,此起彼伏的胎心音回荡在房间里,学生们真实地将教科书上关于“胎心音在靠近背侧上方的孕妇腹壁上听得最清楚”具体化。对孕妇和宝宝的爱心让学生们懂得,孕妇怀着宝宝,身体本身承担着大的负担,如果护士在引导孕妇做孕、产检时,掌握得当的沟通技巧,会大大降低孕妇的焦虑、恐惧。学生们通过观察分娩过程得出结果,分娩的过程本身对女性来说就是一种痛苦,如果这时候助产士引导分娩的话语不当,不仅不利于分娩,还有可能会导致产妇产后抑郁。

   《外科护理》最大的特点是以清洁、消毒、换药、包扎和手术等方式解决患者痛苦,而这些操作都具有损害性,治疗本身是伴随疼痛的。课堂教学中,频繁提到的用温柔的词语减轻患者的疼痛这个知识点,学生无法切身体会。专业课教师在征得病人和院方同意后,带着学生着专业服装从更衣室一直到手术间,全程观察手术人员和病人沟通,从语气、用词到面目表情恰到好处。学生表示,更加懂得不同的场景,对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交流要用不同的方式,再不然就会出现矛盾。像在手术室里,非全麻病人,为了缓解病人紧张,医护人员会温柔地和他聊天,但是会控制自己的表情,不会让病人觉得医护人员缺乏同情心。如果一个躺在手术床上的患者,因为医护人员一句不得当的话,就会让本身身体上有痛苦的患者,心理上也痛苦,甚至会影响手术治疗效果。

    输液、打针是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巧,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往往是技巧熟练,但在输液、打针过程中面对随时出现的“意外”,无法很好地解决,这也是实习生在实习中受挫原因之一。22级护理专业学生即将进入临床实习,在带领他们见习时,重点观看了病房里护士输液打针的过程。从给病人解释,到三查十对,临床护士没有惊艳的话语,但朴实真诚的话也能得到病人的配合。没有一针见血的情况下,也会因为诚恳地解释取得病人的理解。

四、提升专业课教师的人际沟通素养的途径

会沟通的教师能教出会沟通,愿沟通的学生,同时也能提高教学效果。为了提升专业课教师的人际沟通素养,会不定期开展教研组研讨会,教师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打开话匣子。同时也会开展校际之间护理专业课教师交流,比如同课异构、研讨课、示范课等,面对不同学校的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上课方式,展现每位老师魅力的同时,也能让教师发现自身不足,提升自我能力。学习为安身立命之本,我校护理专业教师亦注重内涵提升,读书计划的执行让老师除了专业知识,多了更多的沉淀。最推荐的是老师们都喜欢的《萨提亚深层沟通力》一书,萨提亚冰山理论让“沟通”得到新的定义,为什么很多沟通会半途而止?因为我们没有了解与之沟通者冰山下面想让人知道的想法。大多时候,教师忙于课堂教学,忙于班主任管理,却又苦于效果欠佳,不是教师专业能力不足,更多时候是教师削弱了对话的份量,没有重视学生对与老师进行有效沟通的渴望。渴望是普世皆同的,不论种族、文化、宗教与信仰,所有人都渴望被爱、被重视、被接纳。明白了这些,当课堂上再出现学生打断老师讲课,学生插嘴等情况,老师就不会有被冒犯的感觉,而是会思考“为什么这位学生要打断我?他不断接话的目的是想干什么?”,接着,老师就会有所对策,会与学生建立联结,与之交谈。长此以往,一个愿意接纳学生的老师,课堂效果也会提高。

专业课教师进行临床实践。与时俱进的不仅是临床护理知识,还有人际沟通技巧。护理专业课教师不定期进入临床开展每年不少于3个月的实践工作,向长期在一线的护理工作者学习优秀的人际沟通技巧,助教师自我提升的同时,也反馈到课堂上。

另外,所有的护理专业课教师都是实习带队教师,学生在临床实习8个月的时间里,带队老师在和护理部、科室护士以及病人等不断沟通交流,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状态,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教师提升人际沟通素养的途径。据有实习带队经验的教师反馈,实习带队期间间接学习的沟通技巧能有效地利用到课堂上。

    人际沟通有法,但无“定法”。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人际沟通的方式不断演化和改变,许多问题和方法还有待更进一步探讨研究。作为教师,良好人际沟通是课堂成功的关键,作为护理工作者,好的沟通,是与病人关系融洽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常平福.《人际沟通》第四版

2.丁丙干.新学制下中职校护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探究

项目编号TRZJ2023022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 肖红燕 1979.09  贵州铜仁 侗族 大学本科 长沙医学院 讲师 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中等职业学校 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第二作者 徐玲 1990.07  贵州铜仁 汉族 大学本科 山东万杰医学院 讲师 铜仁市碧江区中等职业学校 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第三作者 曹玉梅 1990.04  四川宜宾 汉族 本科 江西中医药大学 讲师 铜仁市碧江区中等职业学校 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