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推动故事教学法的实践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闻静

靖江市城北小学

摘要

新课标指引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需进一步关注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和思维能力的建立。而且,故事是学生最早接触,也最为喜爱的文学形式之一。它以其生动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和深邃的内涵,吸引着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正如古人所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故事教学法正是借助故事的魅力,将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欣赏故事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知识的熏陶。为此本文旨在探讨故事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实践策略,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故事教学法;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实践策略

正文


引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由此可以发现,语文是当下传承国家文化、培育优秀人才的主要基础知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借助故事教学能帮助所有低年级学生实现人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需要合理的采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教学法,进而持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学习成效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1、故事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作用

1.1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注意力集中度

小学生的心态和性格大多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展后续学习活动,并且,他们对于生动有趣的故事往往有着天然的喜爱。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述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奇妙的语文世界,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领悟语文知识魅力,进而持续调动其学习兴趣。另外,故事教学法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1.2拓展课外内容,丰富知识储备

在故事教学法导入过程中,教师需按照课程目标和新课标计划要求,挑选最符合的故事进行引导。而且,这些故事既可以是教材内的经典篇章,也可以是课外的有趣故事。通过讲述这些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社会常识等,从而拓展其知识面。同时,故事教学法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使其在听故事期间进一步提升自己对课文深层意义的掌握。

1.3构建和谐的教学关系,优化整体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体系中,教师的课堂占比较多,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一些列的被动知识掌握,基于这种教学模体系,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学习厌倦和抵触心态,促使教学效果持续下降。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问、分享等环节,让学生在轻愉快的环境中消化和巩固知识内容,从而推动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

2、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推动故事教学法的实践策略

2.1借助提问深入促进自主学习意识建立

在故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在提问的逐步深入下,引导学生逐步建立主动思索、积极探索的意识。并且在故事讲解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与故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故事;并且,在讲述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在讲述结束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在持续提问的模式下,进一步调动学生知识探索意识,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讲述《乌鸦喝水》故事之前,教师可以预设一系列与故事内容和主题相关的问题:“你们见过乌鸦吗?它们有什么特点?”“乌鸦遇到了什么困难?它是怎么解决的?”引发学生对乌鸦的好奇心,又能让他们对故事情节产生期待。当讲到乌鸦发现瓶子里有水但够不着时,教师可以提问:“如果你是乌鸦,你会怎么办?”让他们站在乌鸦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且,针对乌鸦的智慧行为提问:“乌鸦为什么要往瓶子里放石子?这样做有什么效果?”引导学生理解乌鸦的智慧,并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乐趣。故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让他们讨论“乌鸦是一只怎样的动物?它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对乌鸦的性格特点进行总结,并让他们从故事中获得启示。

2.2开展课堂活动,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

在课堂活动中,要突出故事教学法的优势,教师就需要可以结合教材知识点和实际情况,积极开展角色扮演、故事复述、故事创作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故事的魅力。这些活动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亡羊补牢》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放养人因未及时修补羊圈的漏洞,导致羊被狼抓走,最终意识到问题所在并采取补救措施的故事。这个故事既教育了学生要及时发现问题、改正错误,又强调了预防胜于补救的道理。因此,为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入理解故事,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放养人、狼、羊以及旁观者。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理解各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然后,学生开始排练,通过对话和动作表现故事情节。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放养人会表现出起初的疏忽大意,对羊圈漏洞视而不见,随后在羊被狼抓走后,他会表现出懊悔和焦急,最终决定修补羊圈,展现出改过自新的决心。狼则展现出狡猾和贪婪的特点,羊则表现出无助和惊恐。旁观者则可以通过旁白或评论的方式,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寓意。由此学生不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情节,还能在互动交流中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其中,在羊被狼抓走的情节中,羊可以表达出绝望和恐惧的情感,如“救命啊,我不想被吃掉!”狼则可以感叹自己的狡猾和成功,如“哈哈,又抓到一只肥羊!”放养人在看到这一幕后,会深刻反思自己的错误,并下定决心采取行动,如“都是我疏忽大意,才导致这样的后果,我一定要把羊圈修补好,不能再让羊被狼抓走了。”而旁观者则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如“这就是疏忽大意的后果啊,我们以后一定要引以为戒。”在角色扮演活动的有序落实中,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投入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寓意,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3续写故事,扩展学生思维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续写故事作为一种有效的实践策略,它可以在调动学生探索欲的过程中,持续扩展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其中,《小猫钓鱼》是一篇富有童趣的故事,讲述了小猫在钓鱼过程中经历的种种趣事。这个故事简单易懂,情节生动,语言优美,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可以学习到耐心、专注等品质,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续写活动前,教师需要先引导学生回顾《小猫钓鱼》的故事内容,并且提问:“如果小猫再次去钓鱼,会发生什么新的事情呢?”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为续写活动做好准备。紧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中,教师可以给出一篇范文:

“小猫在上次钓鱼失败后,没有灰心丧气。决定再次去钓鱼。这次,小猫带上了妈妈给的钓鱼秘籍,还准备了一些小零食,以防肚子饿。它来到河边,选了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开始专心致志地钓鱼。不一会儿,小猫就感觉到鱼竿有动静了。它小心翼翼地提起鱼竿,哇!一条大鱼跃出水面,小猫高兴地跳了起来。它小心地把鱼放进鱼篓里,然后继续钓鱼。这时,一只小鸟飞过来,对小猫说:“小猫小猫,你真厉害!能钓到这么大的鱼。”小猫谦虚地说:“谢谢夸奖,我只是按照妈妈给的秘籍做的。”小鸟听了很感兴趣,问小猫能不能借给它看看。小猫大方地拿出秘籍和小鸟一起分享。”

此时,教师再试试巡回指导,并且,引导和鼓励学生打开思维,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由此,学生再按照想象和创意,在保持故事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为故事增添了新的情节和角色。

结束语

总之,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使用故事教学方法,可以在提升他们学习兴趣的时候,丰富其课外知识储备,同时构建和谐的教学关系,优化整体教学效果。因此,除了上述方法外,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实践故事教学法,进而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王国亮.故事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5):70-72.

[2]李汝婷.故事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1):255-25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