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与实践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李丽葭

兴国平川中学 邮编:342400

摘要

在新课改的持续深入下,对语文学科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不仅要做好对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还要做好对道德思想、人格等多方面的高效培养,并不断强化学生人文底蕴。语文学科有着较强的综合性,实际教学知识较为广泛,是帮助学生完成对不同学科深入学习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实际开展此项教学工作时,传统文化的融入有着重要作用。在教学期间,通过将知识内容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以此帮助学生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基于此,文章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策略展开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

传统文化;高中语文;综合素养

正文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了大量优秀文化、深刻哲理,对于推动中国全面发展、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作用。在高中阶段,语文学科具有较高的重要性,教师不仅要做好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还要帮助学生充分掌握古诗、文言文等知识内容,而这也为传统文化的融入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不仅能够充分满足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还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以此实现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1]。因此,在开展此项教学工作时,教师要提升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将其教育价值充分发挥,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1.语文学科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1.1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在高中阶段,学生正处在关键的身心发展时期,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信息传播渠道的增多,在面对大量思想观念时,学生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极易对学生身心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在高中时期,学校应当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以正确、规范的引导方式,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在中国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考验的智慧结晶,蕴含了爱国精神、人生哲理等多种文化内容。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教师通过将其充分融入教学体系,能够实现对教材知识内容的进一步拓展,使其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在潜移默化下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思想理念,从而充分保障学生健康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有力的支持[2]

1.2培养学科素养

在所有学科当中,语文是最重要的基础学科,只有在完成对语文知识学习的情况下,才能够充分理解其他学科的理论内容。对此,在实际开展此项教学工作时,教师不能将知识学习范围始终控制在教材当中,而是要对其关键内容展开拓展,并进一步强化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对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3]。在此情况下,传统文化在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就显得格外重要。由于传统文化涵盖了大量知识内容,所涉及的文化范围相对较广。因此,在教学期间将传统文化进行充分利用,不仅能够实现对知识内容的进一步拓展,还能够以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比如,在针对古诗词展开教学工作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充分掌握语言的使用方法,还可以充分感受古人在创作期间的思想感情,使得学生能够实现对古诗词的灵活应用,进而起到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的。

1.3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新时代下,信息技术取得了进一步发展,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对传统信息传播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目前,在高中阶段,学生对智能手机、电脑等设备都有着较强的应用能力,这使得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完成对信息的获取,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学生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在大量网络信息的影响下,以往所使用的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则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但这也为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对此,在教学期间,教师通过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就能够直观地为学生展示传统文化,不仅能够进一步强化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效果,还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4]。现阶段,在开展各项教育活动时,许多教师对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越来越熟练,并由此创新了多种教学模式。对此,教师要严格按照互联网特点,充分运用多种先进教学模式,将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以此实现对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利用,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2.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的不足

2.1不重视传统文化教学

在开展语文教学工作时,教学目标通常会在教育改革、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影响下出现一定的变化。对于学生发展而言,高中语文具有重要作用,需要相关教师对其保持高度重视。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落实对教材理论知识的讲解,还要严格按照教学目标相关标准,落实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讲解等工作,以此实现对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但是,在实际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部分教师未能深刻认识紧跟时代发展的重要作用,始终按照传统教育理念落实各项教学工作。在此情况下,教师会将大量精力投入对教材理论知识的讲解,严重缺乏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5]。在教学时,对于部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内容,教师未能对其展开深入探讨,致使学生在知识学习期间产生难以理解的现象,无法将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导致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2.2未能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在将传统文化充分融入高中语文教学活动时,若想充分保障课堂教学就需要教师做好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不断强化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以此实现对传统文化重要价值的充分发挥。然而,目前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期间,未能做好对自身时间、精力的合理规划,过于关注对教材知识的讲解,传统文化的挖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在此情况下,学生所掌握的传统文化始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充分感受传统文化所传达的情感,无法实现对传统文化教育作用的发挥。

2.3教学方法单一

在教学期间,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传统文化的结合效果带来较大的影响。现阶段,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对教学措施的创新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以往所使用的教学方式难以充分满足当下的教学需要,过于重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运用,严重忽视对学生主动性、学习兴趣的激发,致使课堂教学氛围难以达到理想效果[6]。在将语文知识和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处理时,以往所采取的教学措施会对学生的积极性带来不良影响,致使课堂教学始终无法达到理想教学目标。

2.4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升

在将语文和传统文化进行充分融合时,对于教师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标准。对此,教师不仅要充分掌握专业教学知识,还要不断强化对已有知识的进一步拓展,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在教学内容涉及传统文化知识内容时,要能够做到熟练运用,这样才可以达到较强的融合效果。因此,语文教师有必要强化对相关知识内容的深入学习,不断提升专业技能、综合素养,这样才能够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3.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3.1更新教育理念

在新课改下,国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程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对此,教师在开展各项教学工作时,除了要做好对教材知识的讲解,还应当培养学生多项能力,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语文作为重要学习课程,教学目标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变化,所以教师及其学校要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充分满足时代的需求。一方面,应当做好对教学观念的更新。在时代的高速发展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而这也就促使教育改革工作的落实,以此为社会发展培养需要的人才[7]。因此,在教学期间,教师要时刻注意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变化、要求,严格按照教育改革相关标准,做好对先进教育理念的深入学习。当前,在国家的高速发展下,相关部门对传统文化教学的关注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对此,教师应当积极响应教育改革要求,将传统文化充分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以此为国家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帮助。另一方面,对于传统文化的融合而言,整个过程需要消耗较长的时间,教师有必要积极开展对多种教学措施的创新、优化,这样才能够充分保障融合效果,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对此,在开展此项教学工作时,教师要做好对传统文化的教学氛围营造工作,以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带动学生主动投入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进一步强化对学生能动性的充分调动。总的来说,教师要能够紧跟时代发展脚步,突破传统教育理念的限制,不断强化对传统文化的教学,并为其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3.2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容

高中语文教材的设计经过了许多教师的选择、规划,有着较强的代表性。在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古诗词等都属于传统文化的渗透,而这也是最基础的传统文化内容。因此,在针对该阶段知识内容展开教学工作时,除了要充分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讲解落实效果,还要充分融合其他内容完成对此类知识的讲解,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时,本单元有着大量优秀古诗,比如《望海潮》《定风波》等。对于此类古诗而言,大多蕴含古人所独特的思想情感、社会思考等。在教学期间,学生要能够充分掌握古诗词的表达情感、写作方式等,并且还要从多个角度完成对古诗词的鉴赏。另外,从更深入的教学角度来看,学生要在做好对此类古诗的翻译下,充分掌握作者在当时的写作背景下所表达的写作意图,分析古诗所潜在的生活态度、价值观等。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古诗词有着重要作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传统文化展开深入学习的能动性,以此帮助学生不断提升思想修养,并且这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丰富学生文化底蕴。所以,在针对部分知识内容开展各项教学工作时,教师要能够充分掌握古诗词相关内容,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完成对古诗词的探索、分析。

比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需要明确课堂学习期间学生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第一,掌握作者生平事迹、创作背景;第二,梳理词中的历史事件;第三,解读重要诗句,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该词与作者生活背景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并且其中还涉及了部分生活经历,所以在开展对该阶段知识内容的深入学习时,学生要能够充分掌握所涉及的相关历史事件。在教学期间,学生只有在充分掌握该部分知识内容的情况下,才能够充分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与作者产生共鸣。该词不仅充分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现状,还展现了豁达的人生态度。所以,该词能够引导读者对其展开深入思考、辨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同时,该词情感、人生思考等也是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部分,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准确反映出对整首古诗词的掌握情况。因此,在讲解古诗词时,教师不仅要着重强化对文义的分析、理解,还要着重加强对隐形传统文化的挖掘,这样才能够实现对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

3.3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

在学习传统文化时,不应当局限于教材内容,还要让传统文化充分融入学生生活,以生活实际强化对相关知识的运用,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使其能够深刻认识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间接调动学生对传统文化展开深入学习的积极性[8]。此外,在生活当中,学生还能够将自身的能动性充分发挥,主动投入对知识的学习活动;而在新课标下,教师则需要帮助学生激发对知识学习的兴趣,以此充分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开展传统文化各项实践活动时,教师应当严格按照相关教学原则,依据教材实际内容,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重要地位,紧贴学生日常生活,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直观展现在学生眼前。

比如,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就可以为其设计相应的鉴赏活动。古诗词大多有着较为优美的用词,能够为学生展现较为丰富的情境,以此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如在《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教学过程中,作者通过简短的语句就充分展现了哀愁、忧伤情绪。对此,在教学此类古诗词时,教师应当为其设计对应的活动方式,明确具体主题,“人生观、远大抱负”等。此时,学生就可以按照主题要求完成对古诗词的选取、鉴赏等。在此阶段,教师要放宽对古诗词的选取范围,可以让学生从其他渠道完成对诗词的选取,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主动投入课堂活动,使其能够进一步强化对此方面的深入思考,调动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比如,教师可以开展“飞花令”的实践活动,明确该主题的规则、实践等,组织其他教师担任活动评委;同时,还可以在校内完成对该活动的宣传,使得其他班级也能够投入该活动,以此增加该活动的竞争性。在实践活动的帮助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锻炼自身综合能力,还可以起到对古诗词传统文化的推广效果。对于参与活动的学生而言,不仅要充分掌握一定量的古诗词文化,还要强化对飞花令的理解,使其能够从传统文化中完成对飞花令的学习。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强化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增强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对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能够抓住教学机会,尽可能开展各项实践活动,以此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充分融合,帮助学生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3.4以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

传统文化大多有着较为丰富的内容,而语文教材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教学内容相对较多,难以充分展现所有传统文化。所以,教师应当充分运用其他教学渠道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拓展,以此进一步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比如,在教学古诗词时,除了运用朗诵的方式进行学习,还应当充分运用歌曲演唱模式,进一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现阶段,许多古诗词都已经被改编为歌曲,如《无题》《水调歌头》等,教师就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工具,为其直观展现对应的演唱视频,以此有效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在教学期间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充分渗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强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多种方式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将知识内容和传统文化充分融合,并积极开展多种实践活动,以此充分满足教学改革目标,推动学生实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春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策略初探[J].校园英语,2023(52):172-174.

[2]李永清.高中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13):26-28.DOI:10.13525/j.cnki.bclt.202313008.

[3]吴旸.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12):46-48.

[4]梁召文.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12):49-51.

[5]罗晶晶.融合传统文化元素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讨[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12):52-54.

[6]强若楠.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12):106-108.

[7]丁晓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政治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12):133-135.

[8]白莲彩.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及实践策略探析[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12):34-3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