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教学法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技巧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格茸春追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中等专业学校,674499

摘要

随着早期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故事教学法因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和丰富的应用技巧,在幼儿园教育中受到广泛关注。该方法通过讲述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加深幼儿对周围世界的理解。本文深入探讨了故事教学法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技巧,包括故事的选择、呈现方式以及与幼儿的互动方法,旨在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丰富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关键词

故事教学法;幼儿园教育;应用技巧;幼儿发展;教学策略

正文


一、故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一)认知心理学支持

故事教学法深植于认知心理学的丰富土壤之中。认知心理学强调知识的内化过程,认为学习是通过对信息的处理、理解和记忆来实现的。在幼儿教育中,故事作为一种信息的载体,通过其结构化的叙述形式,促进幼儿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二)教育心理学视角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故事教学法满足了幼儿的心理发展需求。幼儿期是人格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为幼儿提供了理解自我和他人的窗口。通过故事,幼儿能够体验不同角色的视角,发展同理心和社会理解能力。同时,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方案也教会幼儿面对问题和挑战的策略,有助于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抵抗挫折的韧性。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建构意义。故事教学法正是基于这一理论,鼓励幼儿通过故事中的情节、角色和情感体验,主动探索和建构知识。通过听故事,幼儿能够在心理层面与故事内容发生互动,通过想象和模仿故事中的角色,将自己的经验与故事内容相融合,从而在认知和情感上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1]

二、故事教学法的特点与价值

(一)增强学习兴趣

故事本身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当幼儿听到“从前从前”这样的开头时,他们自然而然地会被吸引进入一个充满想象的世界。这种吸引力不仅来源于故事的内容,还来源于故事呈现的方式——生动的描述、感染力强的语调以及富有表现力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这些元素共同作用,大大增强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知识和新观念。

(二)促进情感发展

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身临其境地体验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幼儿在情感上与故事中的角色产生共鸣,学会了同情和理解他人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共鸣和体验对于幼儿情感智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它能够帮助幼儿学会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处理自己的情感和与人交往。此外,故事教学还能够引导幼儿理解和表达复杂的情感,如快乐、悲伤、恐惧和勇气等,这对于培养幼儿的情感调节能力和建立健康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三)发展语言能力

故事教学法是提升幼儿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听故事和讲故事,幼儿不仅能够学习新词汇和语言结构,还能够在模仿中学习如何有效地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故事的叙述提供了一个自然的语言环境,使幼儿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此外,故事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更是让幼儿在实践中运用语言,进一步加深了对语言的掌握。

(四)培养思维能力

故事教学法通过引导幼儿思考故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激发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故事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故事中的角色为什么会做出某种选择,这种情况下还有哪些其他的解决方案。这种思考过程可以有效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2]

三、故事教学法的应用技巧

(一)故事的选择与准备

在故事教学法的应用中,故事的选择与准备是关键步骤,它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深度。一个好的故事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并在无形中传达知识和价值观。

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新知识。在进行故事选择时,教师需要考虑故事内容是否能与教学目标相匹配,是否能够用来解释或展示某个概念或知识点。例如,在教授自然科学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动物习性、植物生长相关的故事,帮助幼儿更直观地理解自然界的奥秘。故事的选择还应考虑年龄的适宜性,故事的难易程度应该适合幼儿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应该选择简单、节奏明快的故事,以保持他们的注意力。对于年龄较大的幼儿,则可以选择结构稍微复杂、情节更加丰富的故事,以满足他们探索和学习的需要。

不仅如此,教师在选择故事时,还应注重文化与价值观的融入,故事是传递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媒介。在选择故事时,教师应该考虑故事是否能够体现积极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是否能够促进幼儿的道德发展。通过故事,幼儿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的风俗习惯,学习到诚实、勇敢、友爱等正面的价值观。

例如,在一个主题为 “多样性与包容”的课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本名为《不一样的卡梅拉》的图书。这本书讲述了一只长着五颜六色斑点的小鸭子卡梅拉,因为与众不同而遭到排斥,最后大家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应该互相尊重和包容的故事。

在讲述故事之前,教师可以先与幼儿讨论他们认为“不一样”意味着什么,以及他们是否有过因为与众不同而感到自豪或尴尬的经历。然后,教师开始讲述《不一样的卡梅拉》,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丰富的表情和动作,模拟故事中不同角色的声音,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在故事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讨论卡梅拉的经历,询问幼儿如果他们是卡梅拉,会有什么感受,以及他们认为故事中的小鸭子们最后学到了什么[3]。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重新演绎故事,或者创作自己的结局,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体验。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不仅能够在情感上与故事中的角色产生共鸣,还能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创造力。

最后,教师可以让幼儿回顾今天的故事,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将故事中学到的包容与多样性的观念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例如,教师可以问:“我们怎样才能像故事中的角色那样,跟不同的同学做好朋友,允许好朋友跟你不一样?”通过这种方式,幼儿不仅在知识上得到了丰富,更在道德和情感层面得到了提升。

(二)故事的呈现方式

在教学中,故事的呈现方式对于吸引幼儿的兴趣、促进理解和加深记忆具有重要作用。有效的故事呈现可以创造丰富的学习体验,帮助幼儿在享受故事的同时学习到知识和价值观。故事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传统口述,传统口述主要通过教师的言语来讲述故事。这种方式依赖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故事讲述技巧,通过声音的变化、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故事内容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二是角色扮演,角色扮演让幼儿参与到故事中,扮演故事里的角色。这种方式不仅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增强他们的同理心,让幼儿从不同角色的视角理解故事,加深对故事情节和角色的感情理解。三是多媒体辅助,多媒体辅助通过动画、视频或音效等技术手段来呈现故事,可以使故事的展示更加生动有趣。这种方式特别适合复杂的故事情节,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增强记忆。

《三只小猪》是一个广为人知的经典故事,教师可以通过三只小猪建造不同材料房子和大灰狼吹倒房子的情节,教育幼儿勤劳和智慧的重要性。

在传统口述中,教师可以动用各种声音和表情,模拟三只小猪和大灰狼的对话和动作,让幼儿感受到故事的紧张和刺激。教师可以在关键情节暂停,提问幼儿:“你们猜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种互动可以让幼儿参与到故事中,激发他们的思考。

在角色扮演环节,教师可以让幼儿分组扮演三只小猪和大灰狼,亲身经历建造房子和抵御大灰狼的过程。通过这种亲身体验,幼儿能更深刻地理解勤劳和智慧的价值,同时也能在扮演过程中锻炼语言表达和社交技能。

多媒体辅助的应用可以是播放《三只小猪》的动画片或者使用跟故事相关的应用程序。这些多媒体材料不仅能够使故事情节更加直观,还能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在观看后引导幼儿讨论,比如问:“为什么只有砖头房子没有被吹倒呢?”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幼儿思考故事的深层意义[4]

通过《三只小猪》的多样化呈现,幼儿能够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故事的寓意。通过传统口述,幼儿感受到了故事的紧张和悬疑,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参与感。角色扮演让幼儿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增强了他们的同理心和社交互动能力,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了勤劳和智慧的重要性。多媒体辅助的使用使得故事的理解更加直观和深刻,特别是对于复杂情节的理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三)互动式故事教学

互动式故事教学强调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通过提问与讨论、情景再现以及创作延伸等活动,让幼儿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故事中,从而深化理解和记忆,激发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提问与讨论是互动式教学中的核心环节,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幼儿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从而增加故事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情景再现则是让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或重构故事情节的方式,亲身体验故事,加深对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等方面的理解。

而创作延伸鼓励主要幼儿基于故事内容进行创新性表达,如绘画、手工、编写新故事等,通过创作活动延伸故事主题,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掩耳盗铃》是一个寓意深刻的中国传统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偷偷铃铛时,傻乎乎地以为掩住自己的耳朵就不会被别人听见铃声的故事,寓意人不能自欺欺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传统口述的方式讲述《掩耳盗铃》的故事,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故事的关键情节处,教师暂停讲述,提出问题:“你们觉得小偷为什么要掩住自己的耳朵?”通过这样的提问激发幼儿的思考,引导他们讨论小偷的心理和行为的荒谬性。

接着,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情景再现活动。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包括小偷、路人以及其他可能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幼儿不仅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还能在活动中学习合作与交流。

最后,教师鼓励幼儿进行创作延伸,比如画一幅描绘小偷掩耳盗铃场景的画,或者编写一个以“自欺欺人”为主题的新故事。这样的创作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幼儿对故事主题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5]

通过《掩耳盗铃》的互动式故事教学,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深化了对故事的理解,通过提问与讨论,情景再现以及创作延伸,幼儿不仅理解了故事的寓意,还学会了批判性思考和创新性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交技能和创造性思维都得到了显著提升。通过角色扮演,他们学会了站在不同角色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强了同理心和情感认知。而创作延伸活动则让幼儿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故事和艺术作品。

此外,通过这一系列的互动式活动,幼儿能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掩耳盗铃”的寓意——自欺欺人只会让问题更加严重,而面对问题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这样的教学不仅仅是对一个故事的讲解,更是对幼儿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培养。

结语:在深入探索故事教学法的应用技巧中,我们明白,幼儿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思维和创造力培养的过程。通过多元化的故事呈现和互动式教学,教师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在体验和探索中成长。这种教育方式强调了教与学的互动,重视幼儿主体性的发展,为幼儿打开了一个更加宽广的世界,让他们在故事的海洋中自由地遨游,发现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1]郭秀秀. 故事教学法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J]. 成才之路, 2023, (08): 101-104.

[2]潘雨婕. 故事教学法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C]//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师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十二). 苏州高新区实验幼儿园;, 2023: 4.

[3]贾慧慧,孙朝娟. 故事教学法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 [J]. 教育实践与研究(C), 2022, (10): 42-43+52.

[4]温静. 故事教学法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C]// 课程教学与管理研究论文集(二). 绵阳市花园实验幼儿园;, 2021: 3.

[5]杨艳. 故事教学法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意义及实践 [J]. 新课程, 2021, (27): 6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