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在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中的运用——以感觉统合康复训练为例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吕晶

烟台市芝罘区辅读学校,山东烟台,264000

摘要

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对其成长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其中,感觉统合康复训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就目前孤独症儿童的感统康复训练现状看,大部分在康复训练的内容、方式以及过程上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受到感统训练后的效果并不乐观。为此,笔者认为应该把“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思想和精髓融入到传统的感统训练中去,充分调动孤独症儿童的运动觉、内心听觉以及多感官联觉能力,在丰富多彩的音乐感统游戏中提高其康复训练的效果,以期为孤独症儿童的感统康复训练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孤独症儿童;感统训练

正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殊教育的目标群体也在不断地改变,特别是在培智学校。由于残疾种类的增加、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患有多重障碍孩子的增加,当前,国内大多数的特殊教育学校的招生对象都从单一类型障碍发展到了多元化的、综合的、多样化的残疾障碍。此外,在不同的人群中也有不同的表现,除了智力异常以外,大部分的孤独症学生都会出现运动、感知觉、注意力缺陷、情感和行为方面的问题,他们的健康发展存在着一定的需要[1]所以,探索科学有效的康复方法和康复模式我们任重而道远。

一、概念概述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

这是一种由瑞士著名的音乐家和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所创立的一种音乐教法,与奥尔夫教法和柯达伊教法并称为“世界三大音乐教学”,对整个世界音乐教育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达尔克罗兹将节奏视为一种独特的教学力量,将人体的运动视为节奏的外部表达,并将其视为一种教学手段。指出体态律动既区别于韵律体操,又区别于舞蹈。其基本遵循了音乐的指引,重点在于音乐。达尔克罗兹指出:“任何一门与生活最为密切的艺术都不如它,它可以被称为生命。”他相信身体是节奏体验的首要载体。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体验音乐、体验情感。体态律动训练的目的在于:让孩子们不要说“我知道”,要让他们说出“我体验到”[2]

)孤独症儿童

孤独症(自闭症),在1943年,Kanner博士首先给出了这个概念。它的临床特点是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发育障碍以及注意力狭窄、刻板行为等。        

(三)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训练(SI)是从大脑的视、听、触、嗅、前庭上对个人的影响对来自不同感官通道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解读联结与整合的脑机制,是个人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基础活动[2]自闭症患儿主要表现为身体运动协调障碍、空间知觉障碍、身体平衡功能障碍、视听觉语言障碍等多种类型的感觉整合异常。

二、 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康复训练现状

(一)康复训练内容不够全面

在传统的感统康复训练中,大家基本会围绕前庭觉、触觉和本体觉感觉统合的三大核心来设计感统活动,但对于孤独症儿童而言,由这三大核心方面发展不足引起的感知觉统合关联能力,即“联觉”这一重要的脑功能发展同样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如:情绪转化、注意、以及、想象、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另外,传统的感统游戏中较少地涉及到听觉、视觉等方面的训练[3]

(二)康复训练方式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性

在传统的感统康复训练中,很多教师康复师以及家长采用单一的感统器械、沿用传统的康复训练模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康复训练。通过对孤独症儿童的调查以及对老师和家长的问卷调查,我们看到,大部分孤独症儿童在感统训练课上仅停留在熟悉各个训练器材的使用,在刚开始接触某种感统器材时有新鲜感,随着训练时间的加长,往往有抵触情绪,缺乏兴趣与主动性,训练效果不佳。

孤独症儿童感统康复的现状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三)康复训练过程忽略儿童的心理因素

在传统的感觉统合康复训练过程中,由于训练内容及方式单一、训练强度过大往往会导致儿童对其康复训练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他们大都是在老师或家长的强迫下完成训练,常常会出现拒绝配合老师或家长要求的行为。这样长此以往,不仅达不到感觉统合训练目标和效果,还会适得其反对儿童的心理造成伤害给儿童留下心理阴影。

三、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在孤独症儿童感统康复训练中的应用策略

(一)在感统康复训练中介入音乐要素,让音乐活动与感统活动有机结合

达尔克罗兹说,每个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节奏感,但是它必须被引导和训练,才能被音乐教育所用。音乐最强大的元素是节奏的运动,它与生活有着最紧密的联系。这是一种纯粹依靠运动的节奏。灵敏的乐感有赖于灵敏的肢体感觉。把音乐和肢体动作相融合,对孩子们的本性和直觉尤其适用。

在进行音乐介入的感统康复训练中,首先要从音乐开始,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来感受到各种元素。因为肢体运动的介入,使得音乐中的各种元素都转化为有形的生理行为,从而让我们的身体成为一种可以了解音乐需求,诠释音乐各个部位及整个音乐的工具。通过这个人体乐器展示了音乐的要素,在音乐活动中最大可能地那培养了儿童集中注意的能力,而且是全神贯注地集中精神,从而在活动中创造身体与精神之间更密切的关系[2]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与传统的感统训练有机地融合,根据孤独症儿童的个体差异制定个别化的感统训练项目,在音乐活动中有目的达成感统训练的目标,让学生将被动参与变为积极主动、乐在其中地参与训练,以期提高康复训练的效果。

(二)活动前对儿童的评估要涵盖音乐基本核心素养、情绪与行为与运动感统三大领域

笔者建议在进行音乐感统活动前,要从基本的音乐核心素养、情绪与行为和运动感统三大领域对儿童进行评估,获得康复前测的基本数据,为康复训练的内容以及康复过程的效果评价提供依据。

音乐核心素养是指儿童在音乐活动中培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笔者建议从感受美、理解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四大实践步骤入手,通过对节奏、旋律等音乐基本要素的评估,得到学生现有的音乐素养水平。

非音乐本位的评估主要从情绪与行为和运动感统两大领域来做。情绪与行为可以从2+8”个方面进行评估。“2”指情绪情感、人际关系两个一级目标,“8”指情绪理解与识别、情绪的表达与应对、情绪调节、积极情感、角色认识、角色扮演、交往礼仪、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保持等八个二级目标。运动感统领域主要从前庭觉、触觉、本体觉这三大感知觉统合的核心入手,对学生在参与音乐感统活动时的运动感统能力进行评估。

(三)活动中音乐的选择要遵循游戏动作与音乐节奏合拍的原则

在音乐介入感统活动的过程中,音乐的选择至关重要。在游戏中音乐音响形态是在时间上分布的,因此,音乐感统游戏动作与音乐合拍才能使音乐音响形态与感觉信息形态精准对应。动作与配套音乐不合拍,将使原有相对应的音乐音响变得不对应,从而干扰感统游戏中的信息输入。

由老师、康复师或家长主导游戏时,应该在初始阶段就要让感统活动与音乐合拍,儿童自主游戏时,由不合拍到合拍是个需要过度最终实现的过程[3]

(四)活动全过程要坚持及时、适时、多元化的鼓励和评价

    及时的、适时的、多样化的鼓励与评价也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信,造轻松快乐的课堂气氛,“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从而提高其康复训练的内驱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重点针对孤独症儿童感统训练中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实践与应用进行了分析。在进行孤独症儿童音乐感统康复训练的过程中,要加强儿童对音乐原本性地感知和体验,让音乐无声地浸润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助力孤独症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对此,在进行音乐感统康复训练活动时,教师、康复师和家长应充分了解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理念和精髓,并将其科学有效地融入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改进传统的康复训练模式,激发儿童的兴趣,从而提高其康复训练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侃 崔蒙蒙:《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康复训练课程标准》解读,现代特殊教育,2017.12

[2] 杨立梅 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