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现状分析及优化策略探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刘红霞 董芳业

古浪县民权中心小学 古浪县西靖初级中学八 733103

摘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留下大量的儿童在农村由老人或其他亲戚照看,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本文梳理了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教育资源不足、心理健康问题以及日常生活的照顾缺失等。随后,文章对现有的政策措施进行了评估,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包括加强地方政府的责任、提升社区参与度、改善教育设施及提供心理健康支持等。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优化策略

正文

注:

本文系武威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般课题《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现状分析及优化策略探究》,课题立项号:WW[2023]CH255,课题负责人:刘红霞)成果论文

引言

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心理健康及日常生活等多方面面临诸多挑战。旨在通过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现状,探索可行的优化策略,以改善他们的成长环境和生活质量。

1.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优化意义

1.1 社会稳定

关注和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深远的意义。留守儿童因家庭结构的特殊性,常常面临父母缺席的情况,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情感稳定和社会行为的形成。缺乏有效的家庭关爱和社会支持可能导致这一群体在情感、行为上出现偏差,如孤独、抑郁甚至行为问题,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加强对这些儿童的关爱与支持,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这些不良现象的发生。此外,加强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还有助于构建积极向上的社区环境,提高整个社区的凝聚力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促进社会整体的稳定和谐。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不仅是对这一弱势群体的直接帮助,也是维护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策略。

1.2 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而农村留守儿童往往在教育资源获取上处于不利地位。这一群体因缺少家庭的直接监督和支持,常常面临学习困难和教育机会的不均等问题。优化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尤其是在教育支持方面的加强,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条件和教育质量,从而缩小城乡、贫富之间的教育差距。例如,通过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的学习辅导、心理咨询等服务,不仅可以帮助留守儿童提升学业成绩,还可以增强他们对未来教育和生活的信心。此外,改善农村教育设施,增加远程教育和数字学习资源的接入,也是推动教育公平的重要措施。

1.3 保障儿童权益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至关重要,这直接关系到这些儿童基本权益的保障。留守儿童往往因父母长期在外工作而缺少适当的监护和关爱,这可能导致他们在接受教育、保持健康甚至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等方面存在显著劣势。教师作为学校中与儿童日常接触最频繁的成年人,有责任和机会通过日常教育和关怀活动,帮助这些儿童认识和维护自己的权益。优化关爱工作可以通过校内外的多种活动,比如建立学生权益保护小组,开展法律和权益教育课程,保证留守儿童能够了解并主张自己的权利,从而提升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确保在学习和生活中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照顾。

1.4 人口健康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不仅影响当前个体的健康,也关系到国家人口的健康发展。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必要的家庭关怀,可能面临较高的身心健康风险,这包括营养不良、心理健康问题以及教育落后等。教师通过在学校中实施综合健康教育计划,不仅可以直接提高留守儿童的健康水平,还可以通过教育影响他们的家庭和社区,促进更广泛的公共健康提升。此外,健康的人口结构对国家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尤其是针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措施,能够促进人口的整体健康状况,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健的人力资源支持。

2.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现状分析

2.1 家庭关爱缺失

在农村,随着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的家庭关爱显著缺失。这些孩子往往由年迈的祖父母照料,而他们由于自身教育水平有限,很难给予孩子充分的情感支持和正确的教导。祖父母在身体和精力上的不足,也难以满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需求。更为严重的是,长时间缺乏父母的陪伴,孩子们在情感上易产生孤独、焦虑等负面情绪,甚至导致行为偏差。社区和学校虽然尝试提供一些辅助,但由于资源有限,这些辅助往往杯水车薪,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2 教育资源不足

面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资源的不足表现尤为突出。学校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使得留守儿童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机会。课外辅导和特殊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很难取得好成绩,甚至出现辍学现象。此外,信息不对称也是一个问题,农村地区的信息闭塞使得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难以及时传达,孩子们无法及时接触到新知识、新技能。

2.3 心理健康风险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心理健康风险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工作,这些儿童经常感受到被遗弃和孤独,缺乏必要的家庭温暖和父母的直接关爱。这种情形容易导致他们出现焦虑、抑郁等多种心理问题。由于农村地区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足,加之心理健康教育和专业心理咨询资源稀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往往得不到有效识别和及时干预。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各种负面社会现象,如校园暴力和不良信息的侵袭,这些也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2.4 保障体系不完善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现行的保障体系存在诸多不足,这从多个层面限制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政策层面虽有专项资金和项目支持留守儿童,但往往因为执行力度、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使得相关政策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地方政府在关心留守儿童问题上的积极性不一,导致有的地区的留守儿童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支持。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也体现在教育、医疗、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资源配置上。缺乏足够的教育和医疗设施,专业人才短缺,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基本权益保障。加上监护责任不清晰,许多留守儿童在遭受伤害或权益受损时,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

3.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优化对策

3.1. 加强家庭功能

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问题尤为突出,由于父母经常因为工作原因长期在外,孩子们大多留在家中由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顾。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家庭功能的弱化,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发展。因此,从教师的视角出发,加强家庭功能是优化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重要策略。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培训和支持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提升他们的育儿能力。这包括提供关于如何有效沟通、如何管理儿童行为、以及如何支持儿童学习的培训。通过这样的培训,可以帮助监护人更好地理解和满足留守儿童的需要,从而增强家庭的内部支持系统。建立家校合作机制至关重要。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特别是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确保家长或监护人与教师之间有良好的沟通渠道。这不仅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需求,也使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和可能的心理需求。利用现代通讯技术维持家庭联系也是一个有效的策略。学校可以教授和鼓励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使用智能手机或互联网进行视频通话,使孩子能够定期与远在外地工作的父母保持联系,从而减少孤独感和被遗弃感。加强社区支持也是提升家庭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社区中心可以提供课后辅导、心理咨询和休闲活动,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支持和关爱的环境。这些服务不仅能帮助儿童在学业上获得支持,还能提供一个让他们感到安全和被关注的社交环境。可以有效地加强留守儿童家庭的功能,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确保他们能够在一个支持和关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3.2. 提供教育支援

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挑战,教师和学校扮演着关键的角色。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直接监督和教育引导,往往在学习上面临更多困难。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支援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应该开设专门的辅导班或学习支持小组,特别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需求。这些小组可以在课后提供额外的辅导,帮助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如基础数学、语文阅读理解等。这种形式的支援不仅可以提高留守儿童的学术表现,还能通过小组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交技能和自信心。利用现代技术提供远程教育资源是提供教育支援的另一有效途径。学校可以与教育科技公司合作,开发适合农村地区使用的在线学习平台。通过这些平台,留守儿童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学习材料和在线课程,弥补地域和资源的不足。定期的家校沟通也是支援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主动与孩子的监护人保持联系,定期更新学生的学习进展和遇到的困难。通过这种方式,监护人可以更好地了解并支持孩子的学习,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家庭反馈调整教学策略。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支持同样不可忽视。学校应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处理因缺少父母陪伴而产生的情感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不仅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应对学习压力,还能提高他们的整体福祉。

3.3. 心理健康干预

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关爱体系中,心理健康干预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作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成年人角色,有责任关注和支持他们的心理健康。以下是几种可能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旨在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学校应当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这可以包括教授基本的情绪管理技巧、压力应对策略和人际交往能力。通过这些课程,留守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建立校内心理咨询服务是支持留守儿童的另一个重要措施。学校可以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定期的心理咨询。这些咨询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处理个人问题,还能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让他们能够表达和探索自己的感受。对于一些需要更深入干预的个案,心理咨询师还可以与家庭和社区资源联动,提供更全面的支持。教师应接受心理健康培训,以便更好地识别和响应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这种培训,教师可以学习到如何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识别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同时,教师也应学会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的元素,创造一个支持性和包容性的学习环境。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向家长提供关于如何支持孩子心理健康的指导和资源。此外,通过家访、电话或在线沟通等方式,教师可以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保持紧密联系,共同关注并支持孩子的成长。

3.4. 完善学校心理保障体系

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面临着诸多心理和情感上的挑战,这要求学校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心理保障体系,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干预。建立专职的学校心理咨询室是核心步骤。学校需要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常态化的心理咨询服务。这些专业人员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咨询,还能开展小组辅导,帮助学生处理诸如自我认知、人际交往和情绪管理等问题。此外,心理咨询师还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和自我保护能力。培训教师识别和应对学生心理问题也至关重要。教师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第一观察者,他们需要具备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干预技能。通过专业培训,教师可以学习如何识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迹象,如何进行初步的心理干预,以及何时应该将学生转介给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建立紧急心理干预机制也是完善学校心理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制定明确的危机干预流程,包括学生自杀、严重暴力行为等紧急情况的应对策略。此外,学校还应与当地的医疗机构和社会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确保在危机情况下能够快速有效地为学生提供专业帮助。

3.5开展针对性心理谈话

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过程中,开展针对性心理谈话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还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和心理引导定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谈话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定期的谈话时间,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私密的环境,让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开放心扉,而非单方面的提问或指导,让学生感到被理解和尊重。针对性心理谈话应关注学生的具体需求和问题。例如,对于经常表现出孤独或焦虑的学生,教师可以更多地探讨他们的家庭关系和个人感受;对于表现出攻击性或反社会行为的学生,教师则可以着重于行为调整和情绪管理的策略。通过这种针对性的谈话,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他们面临的具体问题。教师应当学会与其他专业人士如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合作。当遇到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心理问题时,应及时转介给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确保学生能得到更专业的帮助和支持。建立一个持续的跟踪和反馈机制也是必要的。教师在进行心理谈话后,应定期跟踪学生的情况变化,并根据需要调整谈话的频率和内容。同时,也应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对谈话的感受和效果,以便不断优化谈话策略。

结语

通过分析现状和提出优化策略,希望能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未来应更加注重实际效果的评估与反馈,确保每一项措施都能真正落到实处,帮助这些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黄铁苗;徐常建.关于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思考[J]. 行政管理改革,2018(10).

[2]魏汉武.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基于河南省濮阳市的实证研究[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1).

[3]刘礼兰.特殊儿童教育关爱服务体系的构建——基于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视角[J]. 教育探索,2016(1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