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创新路径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章艳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盱江小学 江西 抚州 344700

摘要

小学教育作为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们思想、观念、情感、品格的塑造具有关键影响力,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专家、学校教师的高度重视,而这种深度融合在学生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立德育人学科教育使命深入落实、教学质量与核心素养全面提升目标有效达成等方面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因此,本文以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为例,深入分析数学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路径。


关键词

小学数学;高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路径

正文


引言:新课标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指明了方向,强调数学教学要在重视本学科知识讲解的同时,全面加强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形成全面、正确的文化认知。然而,在这一教学新趋势下,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仍然为应试教育思想笼罩,学生更多接受的是数学理论知识、解题技巧灌输以及题海训练,严重忽略了传统文化浸润,由此便导致了数学教学重数学成绩、轻文化素养的顽疾。而为了这种局面,使新课改精神与核心素养要求得到真正落实,同时帮助小学高年级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文化思维与认知,教师必须重视和探索实现数学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路径。

一、挖掘教材文化要素,启蒙文化意识

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必备工具,数学教材同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丰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元素的重要来源,深入挖掘数学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要素,使其作为数学知识学习与理解、数学素养与探究精神培育的重要补充,能够有效塑造小学高年级学生正确的数学教材观,同时启蒙学生从身边细微处入手来挖掘、感知传统文化的文化意识,整体上来讲,挖掘并讲解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是实现数学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捷径。

比如,数学教材部分知识点理论知识介绍之后专门设置了《你知道吗》板块,内容主要围绕与数学知识相关的传统文化、现代成就等展开,但在以往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忽视这部分内容,或者选择一笔带过,因而,学生也并未对这部分知识提起重视。因此,在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增加对这一板块内容的讲解,如“圆的认识”教材后的《你知道吗》板块介绍了古人对圆的认识,提到了《墨经》中“圆,一中同长也”记录,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来解释这一文献记录,便可以加深学生对圆的认识,同时启蒙学生对古人数学智慧的敬佩,同时认识到数学学科在我国文明历史中的源远流长,从而启蒙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整合课外文化资源,拓宽文化认知

除了教材中的文化要素之外,数学教师还应当合理开发与整合利用课外数学相关传统文化资源,并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融入,以实现小学高年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的进一步拓宽。

一方面,立足小学生爱好游戏等趣味性活动的特征,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适当融入中华传统民间游戏,如华容道、鲁班锁、九连环等游戏锻炼学生数学思维,跳房子游戏培养学生的方位意识,滚铁环游戏增强学生对圆形知识的认知,从而丰富数学教学的内容、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感知传统文化魅力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数学教师应当树立跨学科教学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渗透其他学科中的数学文化知识,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美和博大精深。比如,在数学相遇问题知识点教学时,这个知识的理解与应用需要学生掌握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并理解路程相遇的概念。在传统文化渗透视角下,教师可以借用中华传统古诗词中的描述来引导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语言美,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次引用孟浩然《送从弟邕下第后寻会稽》中的诗句“疾风吹征帆,倏尔向空没。千里在俄顷,三江坐超忽”诗句,并就诗句内容进行介绍,如“千里”指路程,意为距离遥远,“俄顷”指时间,表示时间很快,“千里在俄顷”指的是船只航行速度之快,短短一句诗直观交代了数学中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既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与掌握了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又增强了学生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字之优美的文化认知。

三、搭建文化介入情境,培养文化思维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复杂性,而优秀传统文化同样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历史性特征,这两大学习内容的整体特性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人文思维等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以历史故事、文化常识等传统文化素材作为情境支架,通过引导学生们进入文化情境来感知蕴含其中的数学知识、数学智慧、数学思维与情感,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思维。

比如,在“确定位置”知识教学之前,这部分知识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是人类诞生以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技能,基于此,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就可以首先借用中国古代确定位置的历史故事来搭建趣味性数学文化情境,以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师可以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冯唐易老而李广难封”中李广的故事,卫青率军击溃匈奴主力,但因李广在沙漠迷路,未能成功抓住单于,后在卫青训斥和自我愧疚中自杀的故事,通过这个历史故事来帮助学生们认识到认路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们思考古人是如何确认位置而不至于迷路的,而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古人的手绘地图(如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长沙国南边的地形图》《长沙国南边的驻军图》等),进而引出《孙子兵法》中“日出东、中、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观点。这样一来,基于历史文化情境的介入,学生们就可以建立起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加深刻地感知数学学科的独特魅力。

四、开展文化实践活动,强化文化情感

经过中低学段的数学学习,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维、学习方法,但仍保留着极强的好奇心、探索欲,基于这一实际学情,在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在文化理论介绍的同时,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亲身实践过程中更加直观地感受数学传统文化,进而获得传统文化情感的进一步强化。

比如,在轴对称数学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们思考生活中轴对称知识的应用以及效果,有的学生联想到了河堤与其在水中的倒影,得出了这种倒影很漂亮的结论,有的学生联想到了埃菲尔铁塔,轴对称的应用使这座历史铁塔具有整齐美和庄重感。基于此,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们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轴对称知识的应用,如剪纸、中国结等,并为学生们分享制作方法,引导学生们自行制作这些传统文化载体,体会轴对称知识的应用和效果表现。通过层层递进启发引导和思维想象,学生们可以进一步深入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提升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结束语总之,实现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能够通过传统文化的人文性弱化数学学科的抽象复杂性,帮助学生减轻数学学习负担的同时,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树立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正确文化认知与情感。因此,在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挖掘、整合教材内和课外的数学文化要素,通过多元媒介将其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帮助学生在习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最终实现数学课程立德育人的功能发挥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

参考文献:

[1]宗海浪.传统文化中的数学智慧对数学教学的影响及启示[J].成才之路,2024,(07):101-104. 

[2]陈梅琼.闽南传统建筑习俗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教师,2020,(22):65-6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