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视域下开展幼儿自主游戏活动的策略探究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近年来,上海提出“幼儿发展优先”,追求实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是现代幼儿教育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幼儿园开展幼儿自主游戏的重要理论基础。自然教育视域下的幼儿自主游戏,为幼儿提供了独特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幼儿自主选择场域、材料和同伴,对幼儿的认知、语言、情感以及身体健康等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幼儿通过观察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及其相互作用,激发好奇心与探究欲,从而推动其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相关研究表明,大部分幼儿教师能够在认知层面理解自主游戏的价值,明确自身观察者与支持者的定位,但在实际过程中仍面临多方面的问题与挑战[]。因此,本文旨在推动自然教育背景下幼儿自主游戏的顺利实施,以期为一线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实践启示。
一、自然野趣的游戏场域创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应珍视游戏的独特价值,为幼儿创设一个丰富多样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他们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获取经验的需求。因此,教师在幼儿游戏现场的支持与推动,应基于幼儿的真实需求,支持每一个个体的发展。
1.构建多元游戏区。借助草地、沙坑、泥巴池、水池、种植园、山坡等,形成园内多样化的地形,如平坦的土地、坡地、水边等,使幼儿能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自由奔跑、挖沙玩水、自由探索。
2.运用自然材料构建环境。例如,利用木头、石头、沙子等自然材料为幼儿制作游戏设施,如平衡木、小桥、假山、小径等。这样的设施不仅能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还能让他们在游戏中与自然材料互动,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自然[]。
3.融入植物和动物元素。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在游戏空间中种植各种植物,养殖一些小动物。这能让幼儿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发现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习性等自然科学的奥秘,同时也能体验与同伴一同种养的乐趣。
4.揉活室内外游戏空间。通过将室内和室外的游戏空间有效的融合和贯通,为幼儿打造一个更加开放、多元、交互的游戏空间。例如,可以在室内设置一个与室外相连的攀爬区,或者在室外设置一个与室内相连的游戏区等。这样的设计能让幼儿在室内外都得以进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二、动态且适宜的游戏材料配置
幼儿在自主游戏时,我们不仅要关注材料的安全性、高低结构性,更要关注其开放性和可持续性。与此同时,通过有效的观察,科学评价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或需求,定期评估和动态管理材料的配置也尤为关键。教师不仅是游戏材料的策划者与准备者,更是游戏材料的评估者与调控者,充分激发幼儿的自主学习兴趣,满足他们自发、自由、自主的游戏需求,为幼儿的游戏过程保驾护航。
1.游戏材料的安全性与多样化
在自然环境中,幼儿可接触到树枝、树叶、石头、泥土等多种不同的自然元素,这些元素在幼儿的手中可以转化为无限可能。例如,树枝可以成为建造小屋的材料,石头可以排列成美丽图案,这些材料的天然变化性和不可预见性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和想象力,促进他们在自主游玩中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选择游戏材料,特别是低结构材料时,我们会严格遵循相关安全标准,确保材料无毒、无刺激性气味、边缘光滑。同时,确保定期检查材料的状况,及时更换因天气变化而发霉质变的材料,以保障幼儿的安全与健康,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此外,我们还会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需求、兴趣需要等精选游戏材料。对于托小班的幼儿,我们提供易于操作和组合的材料,如大块的木头、软质的自然材料等;对于中大班的幼儿,则提供结构更复杂的、更具挑战性的材料,以满足他们更高的探索需求。
2.游戏材料的开放性和可持续性
我们将自然环境作为一个开放的、可再生的游戏场域,并不拘泥于专门设计的、人造的、形式传统单一的游戏材料,让幼儿可以自主地发掘其中的“宝藏”作为自己的游戏材料,在此过程中充分尊重幼儿的好奇心、想象力,并保护与助长他们的创造力。
同时,我们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中来,与幼儿共同参与游戏材料的收集和制作,如收集树叶、石头、小木枝等投放到不同的区域中,供幼儿选取使用。
家长在过程中能够有效参与和知晓幼儿的游戏需求,作为观察者、守护者、讲解者与辅助者,令游戏材料收集与制作的过程更加有趣、高效与顺利。开放性的材料为幼儿的想象力和探索欲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在他们心间种下了环保的种子,培养他们对于自然的亲近和热爱。
3.自然材料的定期评估与配置管理
自然材料的选择涉及到多方面因素,其多样性直接影响孩子自主游玩的丰富性和创造性,往往自然材料的过程性管理容易被教师忽视。这也是确保游戏材料始终与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阶段相匹配,保持游戏活动的吸引力和有效性的重要原则之一。
我园采取了有计划的材料管理机制,通过定期轮换、检查不同类型的自然材料,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降低了对特定环境的压力。保教管理者与教师定期检查,移除那些可能导致安全隐患的自然材料,例如带刺的枝条或易碎的石块,从而保障孩子们游戏和探索的安全性。
在自然材料的利用上将环境保护的理念融入其中。我们设置废物分类的区域,设置提示指导牌,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到资源的循环利用,引导孩子理解自然材料的来源,探讨如何对环境负责的使用和再生这些资源。生态教育融入自主游玩中,培养幼儿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逐渐形成正确的环保观念。
通过系统的材料配置管理,我们能够持续提供充足的自然材料,为幼儿创造多元的自主游戏环境。园内的自然角落,整合多样的自然素材,如树皮、植物种子、流水等,孩子们可以自由地观察、搭建、排列和组合,这些灵活的元素幼儿在与自然材料的互动中,不断激发孩子们的洞察力和动手能力,体验学习与游戏的无缝整合,也逐渐培养幼儿对环境的认知和责任感。
三、基于幼儿发展的观察与支持
教师在幼儿自主游戏过程中应扮演观察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因此,教师必须明确如何观察与识别幼儿的游戏行为、判断科学有效的介入时机,提供必要支持与引导。这这些问题往往会给一线教师带来困扰,暴露出理论性内容与具体实操之间的距离与差异。为此,我们结合本园教师对幼儿自主游戏的观察与支持经验,总结出以下几个教师层面的行为策略。
1.深入观察与精准记录幼儿游戏行为
科学、细致、持续、有效的观察是教师了解幼儿游戏行为的依据。教师在游戏过程中通过密切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了解他们与空间和材料的互动情况、兴趣点、发展性需求以及遇到的困难,进而综合评估幼儿的游戏行为,以确定当场介入的必要性(见表1)。
表1 自然教育视域下幼儿自主游戏行为解读与指标细化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空间环境 | 游戏场地 | *场地包含丰富的自然元素 |
*场地为幼儿提供真实、丰富的游戏场景 | ||
*环境与游戏内容紧密联系,引发幼儿观察、探索、发现自然的奥秘 | ||
游戏材料 | *具有丰富的自然材料 | |
*能够根据不同的游戏需求,投放适宜的材料 | ||
*能够幼儿个性发展提供数量充足、内容分丰富符合年龄特点的各类材料 | ||
自主发展 | 自主性 | *愿意在成人的鼓励和引导下开展游戏 |
*能主动选择游戏内容 | ||
*能积极、主动选择游戏内容并在游戏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 ||
持续性 | *能持续不断开展游戏 | |
*乐意在游戏中积极探索、发现 | ||
*当游戏中出现问题时,能积极想办法解决 | ||
创造性 | *在游戏中模仿同伴或成人的行为 | |
*在游戏中能够用简单的材料来表现观察或想象的事物 | ||
*在游戏中能能够通过改变或组合多种材料创造性地满足自己的游戏需求 | ||
探究性 | *在游戏中经常提出自己的问题或想法 | |
*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并乐在其中 | ||
*将自己的想法落实于游戏中,并感到兴奋和满足 | ||
社会发展 | 责任意识 | *有初步的责任意识,乐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
*有一定的责任意识,能表现相应的语言与行为 | ||
*责任意识强,始终清晰角色职责,并积极履行 | ||
合作意识 | *在同一主题内,有初步的角色分工和言行,但仍以自我为中心与同伴一起玩。 | |
*共同游戏时,幼儿开始关注他人,有合作的意愿,但无法清晰表达或得不到同伴的理解而放弃合作 | ||
*共同游戏时,幼儿逐渐产生协商与分工,合作做一件事情。 | ||
*共同游戏时,幼儿之间有初步的合作计划,能有相应的行为和语言相互配合完成合作。 |
同时,教师还应记录幼儿的游戏行为,重点关注幼儿游戏行为中的亮点、不足以及各类倾向性表现,以便后续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反思,从而制定更加合理的介入方案,分别于游戏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与后续复盘阶段中的不同节点以高效、个性化的方式介入,以适时、适度、恰当地发挥教师在幼儿游戏行为中的支持作用,使得教师的力量得以持续性、跟踪性、长效性地作用于幼儿的游戏活动中。例如,当幼儿在草地上进行“小羊和狼”的游戏时,如果有一名幼儿突然离开游戏场地去追逐其他幼儿,教师不应立即打断,而应静观其变。通过观察,教师可能会发现,这名幼儿是在尝试邀请新的伙伴加入游戏,扩展游戏的规模、丰富游戏的情节。如果教师过早介入,可能会打断幼儿的思路,剥夺他们独立或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机会。
2.合理介入与巧妙引导
教师需及时发现并跟进幼儿的游戏发展需要,助推游戏情节的进展,使游戏更好地适应幼儿的兴趣与特点的过程。教师不能仅仅将自己放置在游戏之外的记录者的位置,还应该以平等的身份适当地参与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起到引导者与支持者的作用,比如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找准时机介入,提供一些语言或行为层面上的帮助。
一是顺应兴趣。教师应密切关注幼儿的兴趣点,根据他们的需求和喜好来推进游戏。当幼儿对某个主题或具体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时,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和支持他们的游戏行为,使游戏成为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载体。
二是感知欣赏。感知欣赏法是通过支持幼儿欣赏视频、图片、音乐等,另其从中领略多样的趣味,进而通过各类感官印象来改变自己的行为,以获得更好的表现。我们鼓励幼儿通过图书阅读、多媒体观摩等形式,深入体验不同的游戏内容。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我们也鼓励幼儿进行自由的交流,从而学习、借鉴不同的思考与表达方式。
三是鼓励探究。自主游戏活动的核心在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为此,我们鼓励幼儿在游戏中使用不同的材料组合,尝试新的玩法,甚至创造新的游戏规则。例如,在户外探索区,我们提供放大镜、磁铁等简单工具和材料,引导幼儿运用既有知识并发挥想象来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并鼓励他们记录自己的发现。通过深入观察、精准分析和适时介入,教师不仅能够更好地支持幼儿的游戏,还能不断完善对“全人”儿童观的认识,使幼儿在一个更加自主、宽松的环境中全面发展。
3.科学有效的评价与反馈。
在自然教育的视域下开展自主游戏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巧妙的支持策略,同时,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与反馈机制是必不可少的,这让自主游戏发挥了更大的教育价值。
首先,科学的评价应当注重观察与记录。教师要细心观察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的表现,记录他们的行为特点、合作情况和问题解决能力等多方面的信息。也可以进行分工观察,记录下可以深潜的点,同时以照片、视频等形式定格有意义的瞬间,作为幼儿分享时的提示[]。通过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真实状态及需求,为后续的评价和反馈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
其次,有效的反馈应当具有针对性和激励性。教师需要根据观察结果,对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具体、明确的反馈。一方面,要关注幼儿在哪些方面做得好,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另一方面,也可以追随幼儿的发展,适且地提供有价值的建议或鼓励。这样的反馈既能帮助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又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和改进的动力。此外,评价与反馈还应该关注个体差异性,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游戏中的表现也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进行评价和反馈时,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幼儿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再者,重视游戏分享交流环节中教师的助推作用。游戏分享活动不仅是一段传递快乐的时光,也是一次共享经验的时机,为幼儿再次积极投入游戏提供了动力。可根据需要在活动进行前、中、后组织分享交流;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我们也应该调整分享交流的内容:如小班以分享快乐的情绪体验、情景再现为主;中、大班则侧重于解决问题与交流经验,此外还可以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辩论等方式引发深入的话题讨论。除了分享环节设置以外,教师也应该培养幼儿的互动与分享意识,令其在游戏过程中自然地与同伴进行个体感受的倾诉,有针对新地促进幼儿之间的分享交流。只有高质量、高水平的游戏才能真正让幼儿获得快乐和满足,并进一步促进幼儿心性、学习水平与认知能力的完善与提升。
综上所述,这些策略和方法不仅有助于幼儿游戏经验的积累,还能开阔他们的视野,以新内容促生新体验,保障幼儿的自主性。在自然教育视域下开展自主游戏,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性和个性化发展,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游戏的固有特征,提升幼儿的核心素养。我们也坚信,未来的教育实践应继续加强自主游戏的应用和推广,为幼儿创造更加自由、开放和野趣的游戏环境,助益他们的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 高雯颖.幼儿园自主游戏中师幼互动质量现状调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21.
[] 张晓娇.提升大班幼儿户外自主游戏质量的有效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04):258-260.
[] 张瑞华,李雪梦.基于室内外一体化环境创设的运动游戏实施策略——以盐田区实验幼儿园为例[J].亚太教育,2023,(12):25-27.
[] 张婉莹.幼儿园自主游戏中教师的指导——基于“游戏本位学习”理念[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1,37(12):44-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