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1吕鹏涛 王婷婷 王欣欣 张转婷 2孙诗惠

河南工业大学 ​ 中原科技学院

摘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普通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然而,当前普通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薄弱等。因此,研究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针对普通高校本科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本文对如何提高普通高校本科生的学术创新能力进行有益探索。首先,给出了研究意义和价值。其次,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提升普通高校本科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状况。最后,尝试给出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以期提高普通高校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学术素养。


关键词

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策略;教育理念;实践教学

正文


本文系河南省本科高校研究性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2022SYJXLX038;

2023年河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精品教学案例项目,项目编号:XJS2023AL029;

河南工业大学2022年度校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22JKZD03;

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xxxy2023008。


1 引言

本课题所指的“创新人才”是指在高校教育环境中,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深厚的学术素养、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解决学术领域中的前沿问题,还能够推动学科发展,为国家和社会的科技进步提供智力支持。“创新人才培养策略”则是指高校为了培养学术型创新人才而采取的一系列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措施和策略。这种模式强调学术性与创新性的结合,旨在通过系统的教育和训练,提升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本课题有助于深化对学术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对相关概念和理论的梳理和分析,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学术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和要求,为高校的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其次,本课题有助于推动河南省高校学术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通过对河南省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研和分析,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建议,为河南省高校的教育改革提供实践指导。

最后,本课题有助于提升河南省高校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通过优化学术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投身于学术研究和创新实践中,推动河南省高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提升,为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综上所述,本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于推动河南省高校学术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国内外关于学术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4]。在国外,许多知名高校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科研训练、实施导师制度等方式,积极探索学术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同时,一些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学术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和建议。

在国内,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学术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一些高校通过设立创新实验班、实施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等方式,积极探索适合本校特点的学术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一些学者也对学术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5-7],为高校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然而,尽管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目前关于学术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宏观层面的教育理念和政策探讨上,对于具体的培养模式和实践操作研究还不够深入;其次,部分普通高校的教育理念仍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层面,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提升,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理念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另外,普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往往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而忽视了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8-9]。此外,部分高校课程更新速度较慢,难以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除此之外,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和尊重。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影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效果。最后,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高校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缺乏针对性的分析和指导。

3 创新人才培养方法研究

(一)更新教育理念

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高校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同时,高校应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二)优化课程设置

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高校应增加跨学科、综合性课程的设置,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高校应根据行业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课程设置,确保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

(三)改革教学方法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高校应推广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等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此外,高校还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教育、虚拟仿真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四)加强实践教学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应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高校应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此外,高校还应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创新创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培养创新人才需要高水平师资队伍的支撑。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引进力度,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同时,高校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此外,高校还应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

(六)完善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应摒弃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化评价的结合。同时,高校应建立创新成果评价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发挥创新潜能。此外,高校还应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引入外部评价机构,共同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近年来,部分普通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例如,作者所在的河南工业大学通过设立创新实验室、开展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另外,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这些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其他高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4 结束语

通过对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策略的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分析,本文认为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以及完善评价体系是提升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然而,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等多方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杨伟,郭阳阳,刘琼.浅谈如何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9(15):70-71.

[2] 朱亚先,洪炜,吴丽晶等.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之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6(10):24-30.

[3] 冯陈晨,李春权.如何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36):230+232.

[4] 吕鹏涛,张梦雅,曹鹤玲,范艳峰,张转婷.浅析如何培养本科生科研与写作能力[J].科研成果与传播,2023,1.

[5] 兰勇,张朝阳,王伟等.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9(01):13-15+20.

[6] 张力,蔡茂国,骆剑平等.《微型计算机技术》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36):172-173+175.

[7] 廖天力,邓淼磊.基于项目驱动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21(09):244-245+264.

[8] 吕鹏涛,马米米,曹鹤玲,张转婷,张梦雅.以学生为中心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J].读好书,2023(23).

[9] 吕鹏涛,曹鹤玲,范艳峰,张梦雅,张转婷.基于整体性与关联性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J].电脑校园,2023(1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