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古村落楹联艺术中的湖湘文化印记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楹联艺术;湖湘文化;家风传承;民居风物
正文
湖湘文明作为华夏文明的显著支脉,具备自身特有的历史积淀、区域风貌以及文化内涵。本文旨在探讨三甲古村落楹联艺术中的湖湘文化底色,以期进一步揭示楹联艺术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甲古村落的楹联,从楹联的题材选择、文字表达到艺术风格,都深深烙印着湖湘文化的痕迹。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三甲古村落楹联艺术中的湖湘文化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能够为楹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也为湖湘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梳理出一些可供借鉴与操作的路径与方法。
一、从人物方面来梳理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孕育了众多杰出的代表人物。其始于屈原,途经漫长岁月,诸多湖湘文化的杰出儿女可概括为:被尊为长沙贾生、贾相的贾谊,出自现湖南长沙的欧阳询,生于今湖南道县的周敦颐,衡阳王夫之,邵阳魏源,同样来自邵阳的蔡锷,浏阳谭嗣同,新化籍陈天华,及湘潭伟人毛泽东等众人。这一众人物于不同的纪元时期,为湖湘文化继往开来、生生不息贡献良多,其思想成就既是湖湘文化典范,又对宏大的中华文明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力。
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杰出人物外,湖湘文化还有许多其他值得称道的人物。就拿三甲古村落来说,近代以来,就涌现出一批革命烈士,他们是梁建新、梁翰周、梁逸民、梁湘云、梁镜泉等,他们“英雄气概留青史,革命精神启后人”。梁尔源先生曾站在家乡的墨溪河边如此歌颂血性三甲:“灵魂用爱国的鲜血铸成,族史用爱国的长矛挥写,尖山岭仍回荡抗倭的枪声”、“英雄、名士、豪杰,血性三甲莫让时间湮没”。
从以上列举的这些人物身上,我们可以提取出一些典型的湖湘文化元素。
(一)追求独立人格;他们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和精神独立;
(二)强调廉洁奉公;他们艰苦朴素、勤俭持家;
(三)提倡经世致用:湖湘学派注重实践与应用,强调将理论联系实际,他们关注社会生活,积极投身社会事业,热心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彰显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是民族英雄或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人物。
(五)传承优秀家风:他们非常注重家庭教育和家族传统。
因而,湖南文化的根本风貌大致能够归纳为“不断创新、坚毅向上、挂念国家民众、率先垂范、崇尚儒学、并重农学与读书、实用主义、身体力行、融会贯通、以理实行,兼顾修身与治国、把爱国和乡土情怀合而为一”等这一类广为人知的说法。
二、从三甲古村落的民居风物来梳理湖湘文化。
位于湖南省涟源市城区四公里处的三甲古村,在明清时代建成了一个有120多座庭院及三十多处祠堂、宝塔、阁楼、书屋、寺庙、茶亭、水井、桥梁的梁氏大家园,这些民居风物无不体现出湖湘文化与诗人才情的有机统一。例如:世业堂楹联“世袭书香门第,业承忠孝人家”的耕读传家的家风故事;步三庄的“三步两条桥,一门万卷书”、接福桥的“胜迹重光分半月,宗功远耀映长虹”等楹联折射出的铺路修桥、造福大众的经世致用的情怀;在三甲古村落的山水间绵延着一些很有特色的悠长悠长的青石板路,其中一条便是通往安化的茶马古道,于是,三甲人立亭施茶的古风故事至今在这里广为流传,例如:双石茶亭联曰“双鸟入云霄一瞬前程万里,石工补造化孤亭远接大荒”,磅礴大气。据调查涟源境内星罗棋布分布着227座茶亭,每座茶亭上都撰写有楹联,其和古桥文化、湖湘文化等一起书写着茶商的乡愁与开拓进取精神,寄托着人们的忧乐情怀,传承着历史的古韵,沉淀着历史的厚重。
三、从楹联本体来梳理湖湘文化。
毛泽东曾写有一春联曰“资水入湘江,涌入洞庭归大海;天情怀众庶,长怀国运救中华”,后又有一联题洞庭湖曰“八百里洞庭重入眼;五千年历史再从头”,这些对联可以说是从开阔的空间与悠远的时间感里,凸显了一代伟人改天换地、继往开来的大无谓精神和豪迈气概。岳麓书院有一楹联直咏周敦颐:“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仅仅20字,尽显湖湘气度、湖湘信心、湖湘担当。王夫之自挽联:“六经自我开生命;七尺从天乞活埋”。就像洞庭湖畔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样,陈天华在路旁的亭柱上曾书写一副对联:“莫谓草庐无俊杰,须知山泽起英雄”,慨然欲任天下事。贾谊在《论积贮疏》里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农耕文化中的勤劳、节俭、务实等品质,深刻地影响了湖湘文化的价值观和思想方法,湖湘人士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形成了务实求真、经世致用的精神风貌。就像涟源涟水中学大门楹联“桃李芬芳,家园同荣,千古儒风承岳麓;德才兼备,知行并举,一流学脉起涟源”所陈述的,湖湘文化的影响就像春风一样,温润着这一片热土。
从三甲古村落遗存至今的楹联来看,湖湘文化元素确在其中留有明显的印痕。通过对三甲古村落楹联艺术的深入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湖湘文化的精髓。下面我将从三甲古村落遗留至今的楹联中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楹联来一一解析一下:
(一)修身齐家
湖湘文化强调个人品德修养与家庭和睦,家族振兴的重要性。如澹园的“淡泊明志,园绮足俦”;振新园的“家声丕振,气象维新”;近三园的“近求诸己,三省吾身”等。
(二)耕读传家
耕读传家的理念为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和文化底蕴,而湖湘文化则通过耕读传家的方式得以传承和延续。如稼园的“治生且耕稼,养性在田园”;如居安草庐的“是则是非则非莫听人言乖骨肉,耕者耕读者读即为自己树根基”;朴园的“作人歌域朴,适志在田园”;农桑村的“承祖德一派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条正路曰读曰耕”、“农田曼衍千秋振,桑梓升迁万里闻”等。
尊师重道
湖湘地区的历史文明,一种带有显著特色,相当固定并具传递性的文化形态,它深邃的文化底色和一套独有的道德价值观在较大范围上展现了崇尚师德和重视道德的传统良俗。如居处恭的“居今稽古,恭己敬人”;稼园的“怀慕圣贤诵史读经成国器,德为基础居仁由义作家风”;敏慎堂二门的“春秋多佳日,谈笑有鸿儒”;崇质堂的“崇德重儒林缅前人恪守圣训,质行怀祖德期后嗣永绍家声”等。
(四)忠孝节义
忠孝节义是湖湘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如“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和“立品当朝第一流,于忠孝节廉自任数端不愧读书种子”;“忠厚乃吾家旧德,读书为后辈生涯”;“从心所欲不逾矩,吾志无他只养亲”;“百年天地回元气,一统江山最太平”等楹联,强调了品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品德高尚是成为优秀人才的基础。
总之,沿着三甲古村落楹联的脉络,我们可以抓取到湖湘文化丰富的内涵。古村楹联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湖湘文化的活化石。
(本文系首届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Y20230512楹联文化进小学校园的路径与方法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梁新春.三甲古村文化遗产录[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006-188.
[2]何旭辉,杨雨.诗话桥[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21:021- 036 .
[3] 朱汉民.湖湘学术与文化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241-244.
[4]于华东.文艺奇葩·中国楹联文化刍议[J].湖北社会科学,2007(8).
[5] 林增平.近代湖湘文化试探[J].历史研究,1988,(3):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