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理念”融入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的逻辑路径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王梦 王春雨 窦东 张舒怡

沈阳化工大学 110142

摘要

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理念”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当代意义出发,分析了“和合理念”在处理人类社会各类矛盾关系中的具体表现,提出了“和合理念”融入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中国国情教育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

和合理念;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国情教育

正文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特有的精神质素,“和合理念”被认为是独具东方智慧的哲学范畴和思维方式。

(一)历史渊源

“和”“合”各自单独出现最早可追溯于甲骨文、金文,直到春秋时期,“和合”两字开始连用。《国语·郑语》最早提出“和合”范畴:“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管子·幼官》最先定义“和合”概念:“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也。”而后,墨子提出天下不安定的原因是“内之父子兄弟作怨仇,皆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荀子·礼论》中也提到“故人之欢欣和合之时,则夫忠臣孝子亦愅诡而有所至矣。”至此,“和合”概念已基本形成。东汉之后,“和合”思想在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佛家等文化流派相互碰撞与互相渗透中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概念,并获得普遍接受和广泛运用。儒家主张“中庸之道”,侧重人际关系的“和合”;道家主张“天人一体”,侧重天人关系的“和合”;佛教主张“中道圆融”,侧重身心关系的“和合”。

(二)文化内涵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和合理念”是“天人合一”“民胞物与”“万物各得其和以生”的生态观;在处理国际关系上,“和合理念”是“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国事惟和,可以克捷”“万邦和谐”“万国咸宁”的外交观;在处理社会关系上,“和合理念”是“均无贫,和无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观;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和合理念”是“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际观;在处理个人与心灵的关系上,“和合理念”是“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发而中节之谓和”的个人修养。

(三)当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对“和合文化”情有独钟,早在2005年就在《之江新语》专栏刊文中写道:“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时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出席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时强调:“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也是东方文明的精髓。”

在全球化背景下,“和合理念”能够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理解,推动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共赢。因此,“和合理念”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也是当今世界解决各种挑战与矛盾、实现和平与发展的关键。

二、“和合理念”融入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逻辑路径

(一)强调人与自我的和合,形成同一的自我观

来华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难免会因自身喜怒哀乐等情感以及各种欲望的影响,从而引起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因此,建立来华留学生与自我关系的和合是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克服情绪情感障碍的必然要求。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外在之身”是客观肉体层次的自我,是“内在之心”赖以依托的客观载体;“内在之心”是主观精神层次的自我,是“外在之身”活动的指挥者,指导、规范着人朝着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向前进。修持自身便是使“外在之身”与“内在之心”达到和谐状态的根本途径,也是处理其他一切问题的关键与前提。由此,应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将“和合理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教学资源,引导来华留学生在加强自我修养方面下功夫,系统深入地认知、感悟和完善自我,抛开世俗的荣誉名利,冲破自我设置的束缚和施加的不良影响,找到真实的自我感和价值感,这样才能实现“外在自我”和“内在自我”相统一的身心的和合。

(二)强调人与他人的和合,形成和谐的人际观

来华留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可能因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巨大差异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于引发校园冲突。因此,建立来华留学生与他人关系的和合是化解人际交往矛盾,降低危机事件风险的必然要求。

中国儒家传统精神文化倡导“和而不同”的观念,强调多元和谐、异质协调以及对立消解。“不同”表现为多样性和差异性,是客观世界的必然存在;“和”表现为容异性,即追求多元统一,在异中平衡调和,使不同事物相辅相成、共生共长。这种“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体现了人际交往中应遵行的重要准则。由此,应拓展“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依托心理健康宣传月、心理健康文化节等主题活动,引导来华留学生正确认识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分歧,以包容和理解的态度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即使遇到和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也能做到求同存异、减少偏见,从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三、“和合理念”融入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逻辑路径

(一)强调人与社会的和合,树立和平的国际观

来华留学教育承担着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在促进民心相通、增进国际理解、推动和平发展等许多方面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立来华留学生与人类社会的和合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积极作用。

“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等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理念”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层面上的具体体现,主张以道德感召和伦理教化为根本手段,以发展和治理好本邦本国为首要前提,通过协调异邦和感化他国,达到消弭矛盾、化解冲突、管控分歧、和平共处的目的,其思想内涵能够为解决当今世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等问题提供一种理性而务实的思路和方案。由此,应将人与社会和合的人文取向融入到中国国情教育之中,通过课堂教学传授中国历史文化和政策法规等知识,引导来华留学生理解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思想来源与历史根基,理解中国社会的运作机制和价值理念,进而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合,树立可持续生态观

当前,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国际社会希望我国能够为解决事关人类发展与安全的重大问题发挥更大作用。因此,建立来华留学生与自然生态的和合就是向世界贡献环境治理的中国方案。

“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等思想是中华民族对人与宇宙万物关系的根本看法,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机整体的生态观,倡导人与自然之间整体有序的和谐共存,认为自然界中的每个个体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彼此之间并不相互排斥,彰显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由此,应将人与自然和合的价值理念融入到中国国情教育之中,通过实践活动带领来华留学生领略中国生态环境治理所取得的新成效,引导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政策等方面的知识,凝聚起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合力,携手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参考文献:

[1]王政,付晓男.“和合”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23(17):36-39.

[2]庞捷敏.互联网时代和合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价值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8,42(11):106-108+63.

[3]王丹.“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来华留学教育中的文化认同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23,31(07):102-10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