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与现实路径分析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彭渊红

(中共重庆市永川区委党校,重庆 404100)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为我国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2023年7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中也进一步指出:“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因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继续推动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分析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旨在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其次通过查询资料、走访调研的形式,梳理出当前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的给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正文


一、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逻辑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有到无、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阶段。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从有到无1949年-1978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一穷二白为了快速恢复经济,国家对各种经济成分实行的是共同发展的政策。因此,七届二中全会提出要尽可能的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但同时又不能让其不受限制。在这样的政策指导下,民营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我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然而随之而来的“三反五反”运动使得民营经济的发展遭到了严重的曲折和打击。特别是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企业性质全部改成国营,个体经济逐渐被扫清一空,民营经济发展经历了“从有到无”的发展。在这样的经济制度的推动之下,我国国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经济发展不增反降;从无到有1978年—1992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提出,个体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但是随着个体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争论,例如以“傻子瓜子”为代表的个体经济,傻子瓜子到底属于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争论。为了发展生产力,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我们国家在1982年宪法十二大十三大1988年宪法分别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肯定,私营经济不仅在理论和实践中得到肯定和发展,而且在法律上也有保障,私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发展;从有到优1992年至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遭受严重曲折,国内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争论进一步激化,民营经济的发展再一次遭遇了曲折。为此,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随后十四大进行了经济制度的改革,把民营经济放到了更高的位置。从此,民营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极大的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符合经济发展的理论逻辑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企业的发展要历经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持续发展期和衰落期五个阶段。根据调查显示,我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3.7年。冯仑在《突破民营企业的增长极限》中也提到,中国的民营企业一直长不大、活不长的原因是企业的增长极限[11]如何才能破解增长极限?早在1996年美国未来学院院长扬.莫里森(Y.Morrison)提出了“第二曲线”理论。企业在经历了萌芽、成长、成熟、快速增长之后,在企业因为技术突变、竞争对手推出新商业模式而受到挑战时,就必须要通过技术变革、创新等途径开辟新的业务来代替旧业务。因此,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企业发展从第一曲线转向第二曲线的必然要求,符合经济发展的理论逻辑。

(三)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逻辑

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而我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要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原因如下其一,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十八以来,我国非公经济国内生产总值占比由不到50%升至60%以上,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老百姓实现高品质生活、推进各行各业实现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民营经济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重要推动者;其二,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截至2023年5月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已经达到5092.76万户,是2012年民企数量的4.6倍2012年我国民营企业数量为1085.7万户)。民营企业在企业中占比达到了92.4%相较于2012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除此之外,民企也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外贸发展,2019年民营企业便成为了我国外贸第一大主体,此后,民企进出口占比不断增加。很显然,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其三,民营经济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民营企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据统计,在2023年5个月,我国新设“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民营企业215.0万户,占新设民营企业的57.1%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80%因此民营经济已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当前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一)当前营商环境尚未完全满足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方,企业想要获得长足稳定的发展,必然要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营商环境在不断的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仍然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难题。中小企业融资难、贵、慢问题,是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困扰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难题。近年来,尽管我国有针对性的出台了很多相关举措。但是,融资问题牵扯多方关联。一方面,中小企业先天存在抗风险能力弱、治理普遍存在不规范不健全等,使得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相对偏高。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服务体系不健全也是影响企业贷款不易的重要因素。再者,受当前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借贷风险进步一增加。因此,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仍然存在且仍需重视;二是“重大轻小”问题偶有存在,不利于微小企业发展壮大。毫无疑问,规上企业给地方带来的税收就业以及外部效应都是小企业无法比拟的。所以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存在“重大轻小”的问题。具体体现在税收优惠政策、用地优惠政策、产业指导以及技术指导等方面存在差别对待。而处于“扩张阶段”的企业,往往无法轻易获取各项生产要素[12] 33-34“重大轻小”无异于加大了中小企业发展难度,不利于微小企业发展壮大;三是政商关系“清”而不 “亲”,不利于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长期以来,政商关系都是政界、学界所关注的热点。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力度的加强和全面从严治党的不断推进,亲而不清的政商关系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有的地方也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出现清廉却不作为或不敢为的现象。部分领导干部过分理解“清”型关系,与企业家打交道过于死板,受限于条条框框,更有甚者谢绝与企业家打交道,亲而不清”转向了“清而不亲”。

(二)当前经济大环境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分析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指出,我国经济运行面临很多新的困难和挑战,其中企业经营困难排在第二位。这些苦难和挑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加大了民营企业经营难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需求是市场营销活动的目的和归宿,需求收缩就意味着市场的消费环节受到阻碍,竞争压力加大。而且疫情之后,各国对制造业重视程度加大,随着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崛起以及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政策的推进,使得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也不断增加;二是缺乏与科技变革相适应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阻碍了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进度当前数字化大数据智能化发展不断推进而与之相应的技术技能人才相对较少特别是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很难招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而人才是推动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之一,人才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转型升级的进度;三是中小型企业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削弱了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力度。民营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加大创新力度。而创新具有投入高、风险高、周期长的特征,中小型企业很难独自承担创新所需费用,所以很多中小企业即便是有创新的想法,也没有创新的能力。

(三)民营企业内生动力不足影响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时,企业内部经营和管理同样对民营经济发展也至关重要。当前,我国民营经济内生动力不足的困境仍然存在。一是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采取家族式管理,不利于企业优秀人才的培育。民营企业创立过程通常都是由个人到家族成员再到不断壮大,所以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存在有其必然性,也推动企业在创业初期迅速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但家族式管理模式相对来说产权结构过于单一,权力过于集中,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更不利于企业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二是民营企业家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不利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一些企业家缺乏艰苦奋斗的奋进精神。当前,我国经济环境整体不好,民营企业发展难度与以往相比更是有增无减,这也使得个别民营企业家产生消极心理,把更多的期望放在政策上,而不是主动积极作为,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部分企业家因循守旧,不利于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当前,我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此同时,也是百年未有之大机遇。各行各业都面临改革变新,能抓住时局抓住机遇者,必然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然而,一些民营企业家,因循守旧,缺乏创新,不利于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三、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一)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乎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时也强调:“民营企业要践行新发展理念”。一是提升民营经济自主创新能力。突出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并实施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激发民营经济创新活力。二是要推动民营经济协调发展。既要要注重民营经济自身的协调发展。加快数字化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增加民营企业竞争力,推动民营企业向高级化、高端化迈进。又要注重民营经济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不断提升区域产业韧性,增强区域竞争力;三是要推动民营经济绿色发展。一方面,应出台相应政策,引导企业节能减排并帮助民营企业降低节能减排成本,支持民营经济数字化赋能绿色转型,加快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发展与产业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加快完善节能减排市场化交易机制,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让绿色发展根植企业文化。

(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最优服务

营商环境是一项常抓常新、永远在路上的系统工程,当前,营商环境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因企施策”,精准“帮”、“服”。企业的发展具有阶段性,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企业所需要的帮助和服务是有所区别的。因此,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应制定不同“帮”“服”政策。一方面对企业的发展前景进行评估,对于确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放宽贷款渠道。另一方面督促金融机构完善服务体系,优化放贷流程,降低企业贷款负担;二是进一步转变观念,既要“寻宝”又要 “押宝”。地方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不要过度的执着于企业规模的大小,而更多的是要把关注点放在企业是否适合当地发展前景,只要符合当地发展,企业规模无论是大还是小,最终都能实现创收。因此,要做到既要努力“寻宝”,又要敢于“押宝”;三是进一步厘清政商边界,实现“清”上加“亲”政商关系。如何在清的基础上实现更亲?一方面,完善干部与企业之间的交往制度,让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边界更加清晰明了。另一方面,出台相应措施鼓励领导干部积极主动的为企业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三)进一步拓宽投资领域,为民营经济创造更大发展空间

完善社会资本投资项目管理流程,梳理适用于社会资本投资项目的相关政策,积极利用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多措并举激发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不断规范BOTPPP发展模式,引导、鼓励、支持民营企业更多的参与到公共项目建设中去。一是政府要发挥好“有形的手”的力量。政府在项目合作中,要设身处地的为企业考虑,尽可能的减少企业不必要的麻烦,发挥好政府“有形的手”的作用,降低企业准入门槛;二是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不管是BOT模式还是PPP模式的发展,都需要有一套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进行约束这既对企业在合作项目中起到了一定的规范约束作用又是对企业的一种保护三是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任何项目都具有风险性,要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抓好责任落实,降低企业风控成本;四是要优化退出机制。企业在退出公共项目时通常比较复杂,增加了企业的退出成本。因此要优化企业退出机制,增加股权转让机动性,降低企业退出门槛。

 

参考文献

[1]盖凯程,周永昇,刘璐.“国进民进”:中国所有制结构演进的历时性特征——兼驳“国进民退”论[J].当代经济研究,2019,(10).

[2]邢中先.百年回眸中国共产党民营经济政策发展的历史演进与内在逻辑[J].企业经济,2021,40(06):15-22.

[3]周文,司婧雯.当前民营经济认识的误区与辨析[J].学术研究,2021(05):71-77+2+17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