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劳动思想及现代价值探析
摘要
关键词
墨子;赖其力者生;国家之从事;现代价值
正文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专项重点课题“中国传统劳动教育思想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2ZA39”;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基金重点项目“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的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课程编号“23ADJN003”。
墨家思想的创始人墨子出身于木工世家,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劳动思想。墨子的劳动思想虽然形成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但他立足于贫寒的生活经历和艰苦的劳动实践,对劳动有着独到的认知,其劳动思想对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赖其力者生:劳动之于个体的生存价值
中国古代思想家往往通过研究人性来研究人,比较有名的人性论如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董仲舒的“性三品”、杨雄的“性善恶相混”、韩愈的“性三品”、王安石的“性情一也”、朱熹的“性即理”等等,不同于这些人性论,墨子立足于小生产者的生活实际,认识到生存和繁衍等是人的自然欲望,衣食住行等是人的自然欲求,欲生憎死趋利避害等是人的自然反应,并由此提出了自然人性论。他将人的自然欲望称之为“真天壤之情”,而这种“真天壤之情”是无法改变的客观需求,“凡回于天地之间,包于四海之内,天壤之情,阴阳之和,莫不有也,虽至圣不能更也。何以知其然?圣人有传:天地也,则曰上下;四时也,则曰阴阳;人情也,则曰男女;禽兽也,则曰牡牝雄雌也。真天壤之情,虽有先王不能更也。”(《墨子·辞过》)但如何实现人的这些自然欲求?墨子认为只有经过艰苦劳动才能实现,由此形成了丰富的劳动思想。
首先,墨子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需要劳动。在《非乐上》中,墨子详细论证了人与动物的区别。禽兽、麋鹿、飞鸟、爬虫等动物有羽毛、有蹄爪,这些动物凭借自身的天然功能和依附于自然界,不用劳动就能获得衣裘、绔屦、饮食等基本生活资料,所以“雄不耕稼树蓺,雌亦不纺绩织纴”。人不一样,没有动物的这些本能,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出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七患》),君子只有听狱治国才能保证刑罚政令不乱,贱人只有努力生产才能保证财用充足,如果男子离其耕稼则会民饥,女子废其纺织则会民寒。由此可见,在墨子看来,真是因为人需要劳动、懂得劳动、能够劳动,才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
其次,墨子主张所有的人都要参加劳动。墨子认为既然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需要劳动,那么所有的人都必须亲身参加劳动。在《非乐上》中,墨子列举了王公大人必须早朝晚朝听狱治政、卿大夫必须竭尽力气思考如何充实仓廪府库、农夫必须早出晚归耕田种粮、妇人必须早起晚睡多理桑麻织成布匹的例子,证明每个人都必须参加劳动;墨子坚决反对那种不劳而获的行为,在《天志下》中,墨子强烈抨击了“不与其劳,获其实,己非其有而取之”的不劳而获的行为;再看墨子的“尚贤”“非儒”等主张的重要标准都是劳动。《庄子·天下》篇阐释了墨子奉大禹为圣人的原因:大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奔走辛苦,栉风沐雨,终安天下,并由此提出了墨者的标准——“多以裘褐为衣,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做不到这样的就不能称自己为墨者。在现实中,墨子也是一位不辞辛苦亲身从事劳动实践的劳动者,《墨子》一书及先秦相关典籍中有大量记载墨子“亲操劳作”实例,最为典型的是墨子和公输盘的斗志,墨子能发明对付公输盘攻城云梯的防御工具,在当时那种社会生产条件下,如果不是亲身参加劳动,在劳动中总结经验,无以发明这些防城器械。
最后,墨子要求杜绝一切不利于生产劳动的事情。墨子出身于社会下层的特殊人生经历告诉他,只有劳动才能解决人的生存问题,人人都必须参加劳动,所以一切不利于生产劳动的事情都必须杜绝。墨子在《非乐上》中将挨饿之人没有饭吃、受寒之人没有衣穿、劳作之人无法休息概括为民之巨患,造成这种民患的原因是因为统治者好乐,“废丈夫耕稼树艺之时”和“废妇人纺绩织纴之事”,大量的劳动者去从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等非生产劳动,从事生产劳动的劳动者缺少,农夫不能“蚤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叔粟”,妇人不能“夙兴夜寐,纺绩织絍,治麻丝葛绪,捆布縿”,导致叔粟不足、布参不兴等物质生活资料缺乏的社会现象;同时,统治者好乐也会让王公大人不能“蚤朝晏退听狱治政”、士君子不能“竭股肱之力殚其思虑之智”,从而导致国家乱而社稷危、仓廪府库不实等社会问题。墨子的“非攻”主张也是依据战争对劳动的破坏提出的,在《非攻》中墨子提出了战争对社会生产破坏的七个“不可胜数”,在《耕柱》中提出“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守为事”的社会危害。
二、国家之从事:劳动之于社会的发展价值
墨子从他的自然人性论出发,论证了劳动之于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在《非乐上》中,墨子将王公大人的听狱治政、士君子的充实仓廪府库、农夫的耕稼树艺、妇人的纺绩织纴等都称之为“国家之从事”,主张劳动是君王治理国家的根本,甚至将劳动上升到了“天之意”的高度。在《天志中》中,墨子提出了“天之意不可不慎也”,要顺天意则需知天意何为,墨子首先从反面提出了天憎恶大国攻小国、大家乱小家、强暴寡、诈谋愚、贵傲贱的行为,然后从正面提出了天意在“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和“上之强听治也、下之强从事也”,因为居上位人的努力工作国家就治理了,居下位的人努力劳作财用就富足了,就可以实现“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
既然劳动是“天之意”,是“国家之从事”,那么每个人都必须“强力从事”,墨子在《非命下》论述了王公大人、卿大夫、农夫、妇人等人“强力从事”的社会价值:王公大人之所以要早上朝晚退朝,“听狱治政,终朝均分而不敢怠倦”,是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努力工作才会带来治理有序和社会安宁,才不会出现混乱和危险;卿大夫之所以要竭尽全力挖掘智慧,“内治官府,外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官府而不敢怠倦”,是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努力工作才会带来尊贵和荣耀,才不会跌落低贱和遭受屈辱;农夫之所以早出晚归,“强乎耕稼树艺,多聚叔粟而不敢怠倦”,是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努力工作才会带来富足和吃饱,才不会陷入贫困和忍受饥饿;妇女之所以起早贪黑,“强乎纺绩织纴,多治麻麻丝葛绪,捆布縿,而不敢怠倦”,是因为她们知道只有努力工作才会带来富裕和温暖,才不会陷入贫穷和无以御寒。如果王公大人、卿大夫、农夫、妇人做到“强力从事”,就可以实现“入守则固,出诛则强”;相反,如果王公大人、卿大夫、农夫、妇人怠于“强力从事”,则国家不强,对内政权不牢固,对外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
为了更好地“强力从事”,墨子形成了可贵的社会分工思想。墨子的社会分工思想可以概括为三方面:一是各尽其能。在《节用中》篇,墨子提出“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民用供给的充足,需要天下百工,人人都能从事自己擅长的技术;在《耕柱》篇里,治徒娱、县子硕两个人问墨子行义中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墨子用筑墙的譬喻回答这一问题,“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进一步论证“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二是各尽其责。在《非乐上》中,墨子认为王公大人听狱治政、士君子充实仓廪府库、农夫耕稼树艺、妇人纺绩织纴都是其分内事,只有每个人都完成了分内事,才能实现天下之大利。三是绝对平等。墨子的社会分工思想包括职业分工(天下百工之事)、性别分工(男耕稼树艺女纺绩织纴)、脑体分工(耕稼织纴与思虑之智)等内容,但墨子认为劳动分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坚决否定农夫匠人等贱人之子世为贱人,贵族之子世为贵人的高低贵贱之分的社会问题,主张按各尽其能各尽其事来进行社会分工。
三、墨子劳动思想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
墨子的劳动思想虽然形成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但他立足于贫寒的生活经历和艰苦的劳动实践,对劳动有着独到的认知,其劳动思想对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是利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贯彻始终,并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等四个方面设定了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主张劳动创造人,真是因为劳动将人和动物区别开来,整个人类历史都是人通过劳动创造的。墨子的劳动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丰富的契合点,挖掘这些契合点,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例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必须能够生活,而人类为了获取生活资料,就不得不从事社会物质生产劳动,这和墨子“赖其力者生”的思想有着高度的契合度,墨子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需要劳动,“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生存下去,所以人人都必须参加劳动。再如,墨子主张劳动创造了一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人们在劳动中形成各种社会关系、劳动创造人类历史等有着一定契合度等等。
二是利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内容的丰富。《纲要》明确要求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主要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组织、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方面设计”,墨子的劳动思想有着丰富的工匠精神、创造精神、务实精神等,可以用来丰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思想。例如,墨子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墨子自称“贱人”,不但不同于同时代以“贱人”为耻,反以“贱人之所为”为荣,“故虽贱人也,上比之农,下比之药,曾不若一草之本乎?”(《贵义》)以“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尚贤上》)的标准,追求道技一体。再如,墨子大力倡导创造精神,“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耕柱》),墨子亲身从事大量的手工制作劳动,在实践中摸索出了精湛的手工制作技艺,尤其是墨子主张非攻,为了制止战争,墨子发明创造出了大量的战争攻防器械,《备城门》 和《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等典籍对墨子的创造都有大量的记载。再如,墨子大力倡导务实精神,墨子以利人实用为一切生产技术的最高价值判断标准,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鲁问》中他对鲁班制作出飞三日而不落地的木鹊的批判,他主张节葬节用等,也是因为节葬节用利于社会生产等等。这些思想都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对尊重一切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改善高职院校学生对劳动技能的认知,引导高职院校学生确立科学的劳动价值取向。
三是利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方式的创新。在劳动教育方式方面,墨子反对空谈理论,强调实践的作用,提出“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修身》),并做到以身戴行。首先,墨子非常重视实践的价值,他在《贵义》中用世俗之君子和为义之君子的差异,论证了世俗之君子空谈言论,还不如一个负粟之人,古代的圣王把自己的学说在竹帛刻在金石,是为了传给后人去效法实践的,将“闻先王之遗而不为”称之为“废先王之传”;其次,墨子在《贵义》中指出,只有能付诸行动的言论才值得推崇,“言足以迁行者常之,不足以迁行者勿常。不足以迁行而常之,是荡口也,”反对“坐而言义”的空谈,认为坐而言义的士,不如商人的明察;最后,墨子主张以身戴行,要亲身参加艰苦的劳动实践,这也是整个墨家学派的鲜明特点。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到底该如何开展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式到底该如何设计等等,应对这些问题可以充分借鉴墨子的劳动思想,如理论教学要避免坐而论道,要学会运用社会生活中的鲜活案例进行教学,墨子可以说是案例教学的大家,如用“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的案例论述独自苦行为义的原因,用“瞽不知白黑者”论证择取的重要性,用“负粟者”论证践行义的重要性等等;再如实践教学要避免流于形式,要重视身体劳动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让学生能在劳动实践中确实体会到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生梦想,尤其是现在有些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自己都不去亲身参加劳动,何以教育学生劳动,为此劳动教育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充分发挥示范教学的作用。
总之,墨子以自然人性论为立论依据,用“赖其力者生”阐释了劳动之于个体的生存价值,将人与动物的区别归于人需要劳动,并由此提出人人都要参加劳动的观点,杜绝一切不利于社会生产劳动的现象发生;以“国家之从事”论述了劳动之于社会的发展价值,提出了劳动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的观点,主张劳动不分高低贵贱。墨子的这些劳动思想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内容的更新、方式的创新等都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
...